纵深 专家建议:划定冬泳区域 避免一禁了之 公开水域游泳溺亡事件频发成为冬泳被“驱逐”的“催化剂”。 今年,京密引水渠管理处副主任吕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2016年,京密引水渠区域曾发生12起溺亡事件。据媒体报道,2017年8月1日晚,一名男子在亮马河河道因游野泳溺亡。这处水域今年已发生3起类似事件。2016年,北京海淀区昆玉河麦钟桥附近,一名冬泳的女子溺亡。市水政监察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法律允许的区域内,我们主要出于安全角度进行宣传劝导。 但在孟昭澄看来,冬泳时,爱好者会遵守一套科学方式,对冬泳时长等都有硬性规定。冬泳队每天都有专门测温人员,会将当日水温、风力、风速等信息并通报。当日最长游泳时间也与水温高低相关。比如,如果当日水温为零上3℃,最长能游3分钟,如果水面已结冰,水温大概1℃左右,最长能游1分钟。 孟昭澄说,公众对冬泳仍有一定误解,冬天时我们被追踪报道称为“冬泳”,到了夏天就变成了“野泳”。他解释说,冬泳是一年四季都在游泳,冬泳爱好者每年都在适应水温,从夏天一直游到冬天,几个季节交接适应。 记者检索发现,全国性的冬泳活动很丰富。在“中国冬泳”官方网站上,有一份名为“中国游泳协会关于举办2018年‘全国冬泳日’系列示范活动的通知”。通知提到,为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每逢冬季,中国游泳协会会将全民游泳健身活动的重点转向冬泳。今年从冬至开始至2018年春节期间,分别在不同城市举办2018年“全国冬泳日”系列示范活动(XX站)。这份名单列出了20余个省市,其中包括北京、呼伦贝尔等。 将冬泳称为“野泳”,并被劝阻是孟昭澄等冬泳人不能接受的现象。对此,中央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徐伟认为,冬泳是全民体育的一部分。如果出于安全的角度,可划定可冬泳的区域,并进行安全巡逻检查,应避免一禁了之这样的粗放管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