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10-30 04:39 编辑
药品说明书上有关副作用的描述总是那么长,还让不让人安心吃药了?这样的疑问相信在不少人的脑海里出现过。一些人看到说明书上注明的副作用,宁愿硬扛也不愿吃药。 大家常说的“是药三分毒”,指的是潜藏在药物中的副作用。药物副作用一定会发生吗?在选择用药时,是不是要选副作用相对较少的药?如果说明书上写着“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是否代表着更安全? 1 “是药三分毒”不一定表现 药物副作用又称为药物不良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的官方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一个药物会作用于多个靶点,但对这些靶点的影响并不都是治疗作用,还有一些是副作用。 药物的副作用是一种固有属性,也就是说,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比如,从中医药理论角度看,中药能够治疗疾病是因为它的“偏性”,这种“偏性”一方面是“药性”,另一方面也是“毒性”,这就是中药的固有属性。 所以,吃了抗过敏药氯雷他定以后,在阻断组胺受体、减少流清鼻涕的同时,也会因为同时对其它受体的阻断而出现口干、嗜睡等副作用;吃了硫酸亚铁等铁剂后,在补铁的同时,会因为减慢肠道蠕动而出现便秘的副作用;吃了清热解毒的清开灵口服液以后,在清肺热的同时,会因为服用寒凉性药物损伤脾胃而出现恶心、大便溏稀的副作用。还有些药物成分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和肾毒性,例如氟康唑、阿托伐他汀等药物,在肝病患者等特定患者身上使用时容易出现转氨酶升高等表现。中药里面的马兜铃、雷公藤则因为具有能够直接损伤肾脏的成分,而具有肾毒性的副作用。 虽然副作用是药物的固有属性,但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和疾病特征不同,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副作用,也不是所有的副作用都会表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