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同了。体育对于现在的孩子,更多是作为兴趣爱好” 1984年,刚开始练体操的黄旭在电视上看到了李宁成为“全民英雄”的那一刻,在那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李宁火力全开,获得了3金、2银、1铜,是那届奥运会上取得奖牌总数最多的运动员。“什么时候给我改名字叫李宁啊?”被欢庆场面感染到的黄旭这样问母亲,他傻乎乎地以为李宁这个名字就等同于体操运动员。也就是那一年,全国练习体操的小孩人数迅速增加。 32年过去了,现在体操绝不是大部分家长为孩子未来考虑的首选方向。 黄旭和他的队友李小鹏、杨威等被称为中国男子体操历史上的“黄金一代”。2009年退役后,黄旭回到江苏,现在的身份是江苏体操队领队、江苏省体操协会秘书长。 黄旭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及这几个数字:中国体操注册运动员是2000多人,而根据2012年美国体操协会官方公布的数字,在美国从事体操练习的人超过了520万人,注册俱乐部有4000多家。从2000多人中挑人参加奥运会和从520万人中挑人参加奥运会,难度差异可想而知。据说个别地区的训练队,只有2名专业运动员,而为他们指导的教练员则有四五名。 “这在全国是个普遍情况。基层都没人了,顶层哪有人啊?一直都说国家队是金字塔的塔尖,金字塔变成了倒金字塔,就危险了。”面对这样的窘境,黄旭忧心忡忡。 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10米气手枪冠军得主陶璐娜有着同样的忧虑,她现在是上海射击射箭中心副主任,兼任上海射箭协会和上海射击协会的副会长。因为之前在上海体育局青少处挂职过一段时间,她对于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相当熟悉:“体育越来越不受重视,上海的家长普遍认为学习才有用。” 陶璐娜和黄旭一样,对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有着深刻记忆。至今她还清楚地记得1984年自己在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天所有报纸都报道着同样一条新闻:许海峰为我国夺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自此以后,陶璐娜视许海峰为偶像,这直接影响到了她之后的人生选择。 在新中国体育史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一个重要坐标和全新起点。对那时的家长来说,让孩子做运动员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家长们很现实,送孩子练围棋,认为是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帮助孩子提高数学成绩;练跆拳道,是为了强身健体,懂得礼仪。练射击能干什么呢?”陶璐娜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小学还好一点,一到初中孩子们就全部学习去了,到了高中就更没有时间训练。有的孩子每天来半个小时,一周来个3次就很多了,这保证不了训练的要求,练了两三年枪还是抖。射击射箭和其他的体育项目不同,要到三年级以后才能练,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已经被其他项目挑过一遍,再加上家长不支持,选材就难了。” 相比体操和射击射箭,乒乓球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但相同的危机也摆在了王励勤面前。坐拥17个世界冠军头街的王励勤现任上海乒羽中心主任,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 “1991年我进入上海市队,在我这个年龄段同时入选的球员就有好几个,而且在国内都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但现在,在某个特定的年龄段,我们甚至找不出哪怕一名拔尖的球员。”说起人才的匮乏,王励勤皱紧了眉头。 上海曾被称为“乒乓球冠军的摇篮”,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上海人在中国乒乓球队占据半壁江山,但现在除了男乒的许昕、女羽的王仪涵,上海在乒羽项目方面处在“断档期”,能够“接班”的运动员不多。“时代不同了。”王励勤感叹,“我们那个时候,能进入体工队其实是一条非常不错的出路。但是现在不一样,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小孩的选择也更多了。体育对于现在的孩子,更多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真正走职业道路的,的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