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报国 魂驻北斗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做出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大战略决策。 其时,美国建起了GPS,俄罗斯拥有了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 52岁的谭述森离开奋斗29载、功绩显赫的军事测绘战线,投身北斗事业。这不是一条坦途,初创的事业与风险相伴,沿途布满未知、挑战和困难。 北斗起步困难重重。摆在谭述森等科技人员面前的,是尚未起跑就已落后20多年的现状,以及还不够雄厚的经济实力、技术基础和人才的匮乏……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谭述森和十几名专家开始了这项不亚于“两弹一星”的国家战略工程。 “频率是国家战略资源,要像捍卫国土一样捍卫频率资源。”谭述森如是说。频率对于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性,如同土地之于大树,没有频率,卫星导航系统无地“扎根”。 北斗建设之初,卫星导航大国已占据优质导航频率资源。身为北斗导航频率设计和国际协调首席专家,谭述森创造性提出的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证明了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可以重叠,赢得了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坚定了建设北斗系统的国家决心。 多年来,他带领频率协调团队与几十个国家数百次协调会谈,使北斗导航频率占有量实现了从无到有,并跃居世界前列。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失联,事件暴露出目前快速定位搜救能力不足,导航、定位与通讯功能结合的需求愈加凸显。 2015年8月,美国在国际上提出建立航空器位置监视和搜救标准,要求各国使用“铱星(美国通信卫星)+GPS”的方案。不久,欧洲也宣布要实行“海事卫星+伽利略”的类似标准。 相比之下,中国的北斗,从北斗一代开始就独具一格,已具备定位和通信功能。 “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也走不远,更重要的是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谭述森说。 北斗一代系统建设阶段,为将陈芳允院士提出的“双星定位”变为工程现实,谭述森创造性提出了集定位、通信和授时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工程建设方案,丰富拓展了世界卫星导航理论实践,使我国仅用两颗卫星和地面高程数据库就实现了国土及周边地区的定位服务,使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北斗研制初期遇到技术“拦路虎”,大胆抛弃模拟电子技术,采用当时尚不成熟的数字技术,与研制厂家一起,攻克工程难题,为北斗一号按时建成赢得宝贵时间。 北斗二号还在方案论证时,谭述森旗帜鲜明地批评一些技术方案简单照搬照抄现象。相比美国的GPS,北斗所独有的有源定位和短信服务,超越了常规卫星导航的发展思路,开辟了国际卫星导航新的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孙家栋院士说:“有源与无源两种体制的结合,是中国北斗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也是中国北斗的优势所在,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新智慧和对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卓越贡献。” 某卫星导航定位总站周研究员感慨:“英明的决策,让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方案设计到系统实现,再到北斗二代建设,没有走过大的弯路。” 我国卫星导航系统走的是“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如今北斗二代系统已形成了亚太地区服务能力,使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不再受制于人。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已进入北斗产业时代,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北斗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气象水文、交通运输、森林防火、电网运行等几十个重要领域,在应急处突、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斗产业开始走出国门。2014年6月,在泰国的3个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示范站启用;同年12月,柬埔寨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建设及其警务定位示范应用落地;2015年9月,老挝万象赛色塔北斗产业示范园落成;文莱、巴基斯坦也开始采用北斗导航系统…… “中国的北斗,正在成为世界的北斗。”谭述森等北斗人引以为傲。 74岁高龄,早该儿孙绕膝、颐养天年,谭老却为了钟爱的北斗事业,三次延长退休年龄,工作节奏与年轻人无异。 “北斗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这是我毕生的追求。北斗定位了我的人生新高度,导航我的人生方向,成就了我的一生梦想,我甘愿为北斗奉献我的一生。”谭述森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