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危险 韩颋的遇难,注定要成为洞穴潜水危险性的又一个注脚 。但他的离世,绝非如有些人所言的不敬畏大自然、挑战大自然,他只是倒在了自己的热爱中。 潜水本不是项大众化的运动,洞潜更是如此。在旁人来看,这或许是拿自己生命冒险,但对如韩颋这般人而言,深潜几乎成了他们的存在方式。 圈内人士将潜水称为“蓝色鸦片”,描述了潜水运动给人带来的那种成瘾般的心理满足感。韩颋在一次采访中说,他们把洞潜戏称为“黑色鸦片”。因为进入洞穴后一片漆黑,但洞穴带来的未知和洞内的奇特景观,又如“鸦片”般让人着迷。 韩颋曾说,洞穴潜水的吸引力在于其神秘感和未知,有些洞穴,可能此前从未有人进去过,你进去后就是第一个探索这个洞穴的人。此外,洞穴潜水本身极大的风险,也成了一种吸引力。当你安全地从洞穴升至水面,战胜风险的巨大满足感会充斥内心。 韩颋在九顿天窗成功创纪录后上水。图源:中国探险协会
NSS-CDC洞潜专家比尔·奥斯特里奇也告诉记者,“洞穴潜水可能是我们最接近在月球行走或太空旅行的(感觉的)地方。” 但危险,或者说是致命的危险从洞潜开始出现的时候,就一直伴随着它。 一般认为,洞穴潜水运动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佛罗里达州,七八十年代开始盛行。但因为没有系统的潜水技术和知识,1960年至80年代,超过300多人死在佛罗里达的水下洞穴。为了回应当地公众的抗议,政府准备开始炸毁并关闭洞穴入口。 但危险也并非是绝对的。比尔·奥斯特里奇告诉记者,对于一个有经验、受过训练的潜水员来说,事故是比较少见的。 从他目前的经验来看,洞穴潜水的不少事故出现在未经专业洞穴潜水训练的人身上,同时也出在封闭式循环呼吸器(CCR)这一潜水设备的不当使用上。 他表示,这种呼吸器虽然在一些方面(延长潜水时间、减少携带气体量、预防减压病)增加了安全性,但对很多人来说,它过于复杂,很容易操作失误,而容错率又很低。 在美国,进行洞潜时,比尔·奥斯特里奇他们大致有五条准则需要遵守:接受专业的培训;下潜洞穴时铺设引导线;使用三分法(三分之一用于下潜、三分之一用来浮上、三分之一用来应对紧急情况)分配气体;尽量保持能见度;确保在气体、装备方面有冗余。 比尔·奥斯特里奇说,如果没有在不同深度放置的气瓶补充氧气,一个洞潜者下水时身上所携带的气瓶,依据呼吸器的不同,维持呼吸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0小时。CCR通常维持8-10小时,而开放式呼吸系统只能维持2-3小时。 因而,如果一个洞潜者在洞穴内出现意外,并没有额外气体补充,10小时后一般都难有生还的可能。“当你和洞穴打交道时,时间就是空气。”比尔·奥斯特里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