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冬泳体温调节 (1)冬泳体温调节的整个过程。下丘脑、延髓、脊髓构成体温调节中枢。其中下丘脑是主要的,因为它有温度敏感神经元,其中又分热敏感神经元和冷敏感神经元,分为对热、冷刺激做出的反应,而且极为敏感,对0.1°C的温度变化都能做出敏捷的反应。 冬泳时,下丘脑接受了冷刺激的信息,首先,传导神经发出冲动,血管运动中枢兴奋,外周血管收缩,减少血液在外周的流量,增强了皮肤绝热层的效应。这时皮肤少血,呈现苍白,出现“鸡皮疙瘩”。头、手、脚感到疼痛,这就是冬泳的冷感期。冷感期内,交感神经兴奋,应激激素分泌增加,机体能量代谢增强,体内深部温度升高,从而提高下丘脑温度,引起热敏感神经元的兴奋并发出指令,解除外周血管紧张,体内深部大量的热随血液扩散到皮肤,出现一种热胀感,毫无冷意,这就是冬泳的热胀期。 人体有限的能量储备,抵挡不住冷水的无限吸热,下丘脑的温度持续下降,不能再引起热敏感神经元的兴奋,使外周血管再次收缩;皮肤出现苍白和“鸡皮疙瘩”,出现寒颤,进入冬泳的寒颤期,在这个时候再不出水,就会出现低温症:强烈寒颤、动作迟呆、语言不清、四肢麻木等症状,对健康不利。 (2)冬泳体温调节的调定点。由下丘脑首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控制,成为温度调定点,在冷感期内将调定点上移到运动性高温点,使机体进行产热、升温、保温等一系列调节反应。在热胀期内,由于冷水吸热过多,迫使体温向下离高调定点时,则会通过寒颤等产热方式来纠正这种偏离,进入寒颤期,由于体内热源干竭,往往又会引起调定点下滑失控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