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之后,露水增多,蝉噤荷残,天气将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节气前后,空气较为干燥,“秋燥”易伤人。调养不当,人体会常常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躁症状。保健专家建议,要多喝水,尤其是蜜水,同时,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提子、石榴、香蕉等水果,既能补充人体所需水分,又可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此外,还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山药等以增强体质。 养生 寒露脚不露,防寒从脚生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后,应注重足部保暖,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注意及时添加衣物。 防“寒从足生”,可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因此,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当做相应调整。 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每天可多睡1小时,缓解秋乏,注意劳逸结合。 谨防心脑血管病等复发 寒露过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心脑血管病、中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也容易复发,可谓“多事之秋”。 尤其对于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更是至关重要,必要时必须进行中医治疗,中药、针灸、艾灸、埋线等,对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哮喘等有很好疗效。 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可以放置空气净化器,也可以放一点净化空气的绿植等。 秋天日照减少、天气变冷、树叶飘零,容易让人产生伤感的情绪,从而精神抑郁,所以寒露时节,精神调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尽量让自己心情愉快,远离抑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