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探寻
中国百年政治剧变令人眼花缭乱,最有影响力的有三次:
1911年,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1927年,国民党北伐成功,成立南京政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清王朝以为自己可以抢救一下,被迫去进行了一些变革,试图建立一支新式军队,建立全国统一的新式教育体系,禁绝鸦片,发展经济,建立全国交通网络(铁路,公路,水路),恢复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君主立宪制,在光绪皇帝与改良派之间达成妥协,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不仅仅受到清廷保守派极力反对,更孕育出了加速满清覆灭的新力量。 君主立宪制目的是让中国能在技术上赶上西方,实现工业化,但保留封建体制。 工业化道路,决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设。 技术,以中国人的智慧,问题不大,1867年“同文馆”就增设了天文,算数,化学,物理,生物,冶金,机械,医学,政治,经济,万国公法等新式学科。1872年开始派出留美童生,还有一些人去欧洲接受技术训练。 1905年废除科举制,从改良派角度看,这是为了得到现代技术和现代行政管理手段,但科举一废,清王朝再也无法拥有知识分子对它的忠诚。 自隋以来,历朝历代读书人,想要成为社会管理者,只有科举一条路,因此他们必须依附现存的封建制度,才能出人头地。当依附关系消失之后,他们必定会做出另一种政治选择。 清王朝六年之后就覆灭了,中国也告别了几千年的封建政治体制,君主立宪派失去了基础。 但是1911年之后的行政机构效率比清王朝更无力,袁世凯抱怨他当总统的权力还不如当直隶总督的时候。 也就是说,虽然共和建立了,中央集权却削弱了,各省督军表面上拥戴总统,实际上军事和财政全部独立。 这时的中国,有总统,有参议院,有地方议员,1912年3月11日颁布《临时约法》,以宪法来限制袁的权力,政治体制又变成了法国式的内阁制。 1912年到1927年,中国正式宪法和宪法草案多达六部,够民主吧?够宪政吧?结果还是乱成一团,孙中山的支持者们还动不动搞一下“护法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