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02鱼象鱼说【今日儒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0-2 1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道德经》:心的愉悦,有两重境界
2018
10/02
10:20
国学魅力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一、抱朴之乐

所谓抱朴,是指保持内心的淳厚和质朴,在老子的思想中还有两个和它相似的比喻,那就是“见素”和“婴儿”。朴,是未经雕琢的木头。素,是未经染色的丝。婴儿,就是未经后天污染的状态。

老子主张要见素抱朴,要回复到婴儿状态。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又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 朴。”还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老子为什么这样推崇朴、素和婴儿呢?

因为他认为,朴、素和婴儿不仅包含真善美,也是人生快乐的依据和源泉。见素抱朴和婴儿状态为什么是快乐的呢?老子认为它充满了天真和新奇,它没有杂念和执着,它没有恩怨和忿懑,它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期求,它只有无条件的怡然和自乐。


在我们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那时尽管没有多少知识和技能,没有财富和名声, 当然更没有权势,但那却是人生最快乐难忘的时光。当你回忆起儿童时代时,无一不充满着留恋和向往。那美妙而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其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心房,甚至成为鼓舞我们走完艰难人生的精神力量。

老子倡导朴素,赞美婴儿,但并不是要我们茹毛饮血,并不是要我们真正回到一无所有的未孩婴儿状态。老子只是方便说法,旨在让我们每个人,都要尽量多保留一些天真淳厚,多保留一些先天的美德和快乐。

人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确实执着和分别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但执着和分别不当,就会成为人生烦恼的渊薮。程颢在他的一首诗里,也表达了和老子相似的这种思想:

对花酌酒公能乐,饭糗羹藜我自贫。

若语至诚无内外,却应分别更迷真。


2、知足之乐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僭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者富”,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至深的一个重要思想——“知足常乐”一语的来源和出处。知足常乐这一至理名言虽然溉润我们炎黄子孙几千年,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然难见知足者的快乐,看到的多是不能满足欲望的焦虑和惆怅。

山可以平,海可以平,唯独人的欲壑难平。正是因为欲壑难平,因为人心不足,老子才明智地提出人要知足。满足不满足,主要不是外求,不是靠获取,那样只能是夸父逐日;满足就是自求平衡,就是自我的感觉。自己认为不满足,任何外力无以加劝;自己认为满足了,任何外力无以阻拦。

当然,当你发自内心地感觉一切都满足时,接踵而来的便是不可言状的快乐和欣然。


老子还尖锐地告诫世人,如一味地不知足、不知止,欲火炽热,不仅会丧失快乐的情绪,还会招来祸灾和耻辱。

欲望和需求的不能满足既然是我们人生快乐的最大障碍,那么,我们要问:人类的快乐真要靠那么多欲望吗?真的需要那么多外在的东西吗?不需要。幸福是简单的,快乐是廉价的,它几乎像空气和水一样,你只要愿意得到,随时随处都有。

据说苏格拉底在市场上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奢侈品时,不禁感慨地说:

“这个世界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啊!”


比老子晚两千多年的法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

“进一步说来,所需很少,输入愈少的国土是富足的;所以拥有足够内在财富的,他向外界的寻求也就很少,甚至一无所求,这种人是何等的幸福啊!输入的代价是昂贵的,它显示了该国尚不能独立自主,它可能引起危险,肇生麻烦,总之,它是比不上本国自产的。这样说来,任何人都不应向他人或外界索求太多。”

叔本华还引用荷瑞恩的话说:

“世界上最大的傻子,是为了外在而牺牲内在,以及为了光彩、地位、壮观和荣誉而付出全部或大部分闲暇和自己的独立。”

叔本华还有一句名言:

“我们可将财富比作海水,喝的愈多,愈口渴,声名亦复如此。”

THE END
2#
发表于 2018-10-2 15:03 | 只看该作者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27 06:11 , Processed in 0.02988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