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陈苏伟与大多数东莞本土小孩一样,喜欢到江边湖边玩水,由于当时东莞游泳有一套好的体制,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选拔赛,陈苏伟就从村里“游”到镇里,又从镇里“游”到市里。 而能够进入国家队,陈苏伟全因赶上了好时期。1979年国家为了储备体育人才,主办了北体大竞技体校(培养过李小鹏、陈中、张国政等世界冠军),而当时年仅11岁的陈苏伟被幸运选中,成了第一批体校的“先锋试验者”。 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机遇,以及自己不懈的努力,1984年,16岁的陈苏伟没有进省队便直接“晋级”国家队,当时他的成绩已经是全国前四。1986年首次代表中国参加汉城亚运会,陈苏伟因为赛前生病错过了单项,只能参加4×200米自由泳接力并最终获得银牌。 谈起首次参加亚运,陈苏伟坦言当年18岁的自己初生牛犊,对未能获得金牌也没有太在意,因为他深知这只是起点。 北京亚运差0.01秒摘金 如果说汉城亚运会有些遗憾,那么4年后的北京亚运会对陈苏伟来说更加唏嘘,因为他离金牌只差0.01秒。不过,陈苏伟表示自己能参加在家门口举行的亚运会,其实费了一番周折。 “根据上半年预选赛成绩,我只排在全国第五,因此最初在4×200米自由泳接力只是替补。”正当陈苏伟觉得自己很可能错过北京亚运会之时,赛前队委会经过开会讨论,最终决定让更有经验的陈苏伟参赛。 “当时是北京亚运第一天的比赛,之前的其他几个项目都拿了金牌,我们队预计成绩比日本队强,因此全国人民都十分期盼我们再添一金。”正当陈苏伟离亚运金牌无比接近时,却发生了意外,当时游第一棒的中国选手输了近2秒7,虽然接下来三位队友奋力追赶,但最终仍以0.01秒的微弱差距不敌日本队,而游第三棒的陈苏伟在队中4名选手中成绩排名第二。 “因为肉眼不能分辨谁胜谁负,因此成绩出来之前心就像赌博一样,成绩公布后当时整个脑袋都空了。”陈苏伟说与4年前未能站在最高领奖台不同,这次心里则多了几分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