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7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627鱼象鱼说【今日佛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27 1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佛协:关于自觉抵制佛教领域商业化不良影响的通知
中国佛教协会2018-06-27 07:40分享
21评论
收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

当前,我国佛教发展总体良好,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佛教领域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中商业化问题最为社会关注。去年11月,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十二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宗发〔2017〕88号)指出,商业化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佛教的健康传承发展,还会败坏社会风气,引发权力寻租、灰色交易等腐败行为。

当前我国佛教始终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航程贡献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佛教长期受益于市场经济才保持健康发展的局面,因此佛教并不反对合法的商业经营和规范的市场经济行为。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实体,佛教活动场所要维持基本的生存也不能完全超脱于经济活动之外。但佛教反对通过所谓商业化的包装炒作和市场化运作,借教敛财,以教牟利,将佛教庸俗化、世俗化、娱乐化,以物欲扰乱人们纯朴心性,以商业搞乱寺院清净氛围。佛教界如不加以有力抵制,势必严重侵蚀佛教健康肌体,损害佛教清净庄严的形象。这样既违背佛教本怀,也削弱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更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应高度重视佛教领域商业化问题,将自觉抵制商业化不良影响、积极配合党和政府治理佛教领域商业化问题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认真组织当地佛教活动场所、佛教院校和佛教教职人员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及十二部门文件精神,自觉抵制商业化不良影响。具体通知如下:

一、正确认识佛教领域商业化问题。佛教领域商业化问题,主要是指商业资本等非宗教主体介入佛教领域,将佛教寺院、佛教活动或者某些佛教教义等变为牟利工具,赚取经济利益。其本质是社会上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在佛教领域的反映和表现。商业化问题的突出表现包括:一些地方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为由,围绕寺院设置景区,出售高价门票,引起社会诟病,损害佛教形象。或投资建造寺院、违规滥建大型露天宗教造像,打着佛教文化的旗号牟取经济利益。一些组织或个人投资或承包经营佛教活动场所,以“股份制”“中外合资”“租赁承包”“分红提成”等方式对佛教活动场所进行商业运作并获取经济利益,甚至将佛教活动场所作为企业资产打包上市或进行资本运作,或以佛教名山名义上市。一些非宗教活动场所或组织,非法开展宗教活动,违法违规设置功德箱,收取宗教性捐献,以教牟利;甚至雇佣假僧假道,乃至通过引诱、欺骗、胁迫游客烧高香等手段牟取暴利。佛教领域商业化问题违背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法规,侵害佛教界合法权益和信教群众宗教感情,损害佛教清净庄严形象,严重危害佛教健康传承发展,败坏社会风气。各地佛教团体、佛教院校、佛教活动场所和佛教教职人员应正确认识佛教领域商业化问题的本质、突出表现、严重危害,自觉抵制商业化问题不良影响,积极配合党和政府治理佛教领域商业化问题。

二、持之以恒加强佛教教风建设。各地佛教界要始终坚持以戒为师,积极响应、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佛教教风建设的倡议书》,坚持少欲知足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方式,继续发扬节俭惜福、朴实无华、淡泊名利、清净庄严的优良传统。佛教团体、佛教院校和佛教活动场所新建、改扩建建筑应力求实用、庄严、简朴,不宜盲目攀比,追求豪华。佛事活动当以精严为切实,各地寺院举办开光、升座等佛事活动应符合本寺院实际,规模适度、如法如仪,不宜比阔气、讲排场,避免社会讥嫌。要继续大力倡导“文明敬香”“合理放生”,规范放生活动,引导信教群众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践行佛教慈悲护生精神,将佛教护生观念与现代环保理念有机融合,自觉抵制“放生利益链”。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佛教活动场所要将“文明敬香”作为保障文物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佛教团体、佛教院校、佛教活动场所的负责人,特别是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和有广泛影响的寺院的负责人,要以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带头加强教风建设,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好在佛教教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依法依规加强寺院管理。各地佛教活动场所要依法依规、科学有序加强管理,努力建设和谐寺院、生态寺院、文化寺院。佛教活动场所要加强财务管理,自觉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税收、资产、会计制度;在当地党政主管部门指导下,根据本单位实际采取适当方式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组织,制定完善财务和资产管理、会计核算、功德箱管理、法物流通处管理等制度;开设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并依照法律法规政策享受税收优惠;加强财务公开,以符合法律法规政策和佛教传统的方式向信教群众公布财务收支和接受、使用捐赠情况。佛教活动场所可以在法律政策范围内开展与教义教规相符的自养事业,设立素餐馆、法物流通处等经营网点,经销佛教用品、艺术品和出版物等,开展与佛教宗旨、习俗相符的经营活动。经营活动的收益用于佛教活动场所的自养、与其宗旨相符的活动以及公益慈善事业。

四、依法依规加强佛教教职人员管理。要加强对佛教教职人员的认定管理,继续做好规范传戒工作,严格审核戒子资格,严格规范传戒过程,严把僧众入口关、传戒质量关,从源头上确保佛教教职人员的整体素质。要引导教职人员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持戒修行、闻思经典、弘法利生、服务社会上来,不得直接参与商贸活动、为商业活动站台,不宜为非宗教活动场所或非宗教用品举行“开光”等宗教活动。要鼓励佛教教职人员讲经说法,推动形成学习经典、研究经典、宣讲经典的良好风气,将讲经说法与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导广大信众爱国爱教、正信正行。

五、自觉抵制违规修建大型露天佛教造像。各地佛教界应正确认识塑造佛像的意义,丰富供养三宝、实践信仰的形式,避免对造像体量、规模、材质的过度追求。各地寺院在建设和管理露天佛教造像时,应严格遵守《宗教事务条例》等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法履行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建设审批手续,遵守佛教造像的仪轨、要求和传统,力求清净庄严。各地佛教团体、佛教活动场所、佛教院校、佛教教职人员不得主导、参与、支持、鼓励违规修建大型露天佛教造像。建有大型露天佛教造像的佛教活动场所不得将寺院或大型露天佛教造像承包给非佛教界主体进行经营牟利。积极配合党和政府治理滥塑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工作。

六、依法依规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各地佛教团体、佛教院校、佛教活动场所从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应当经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按照国家有关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和宗教事务管理的相关规定办理。

七、依法维护佛教合法权益。自养事业是建立在佛教活动场所的非营利性质上,无论自养的形式如何变化,其经济收入的目的都不是逐利,而是用于寺院建设、僧人社保、公益慈善事业等符合佛教教理教义的活动。各地佛教界要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将合法合规的佛教自养事业与佛教领域商业化问题区分开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鉴于社会各界和广大佛教信众对以佛教为主题内容的景区出售高价门票反映强烈,且大部分景区内的佛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证,各地佛教界要通过合法渠道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依法依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条件的寺院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门票减免优惠的方式。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带领本地区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正信正行,自觉抵制佛教领域商业化问题的不良影响,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治理佛教领域商业化问题,推动我国佛教事业健康发展,努力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佛教协会

2018年6月26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13:27 | 只看该作者
菩萨为何那么厉害?慈悲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
腾讯佛学2018-06-27 07:29分享
133评论
收藏
慈悲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

慈悲是高尚的心态和智慧的表现(资料图)

文:理证法师

慈悲是一种高尚的心态,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然而,在人世间对物质利益与名誉的追求之中,根本无法去理解和体会慈悲的真正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改变自私自利的后天形成的观念,就无法做到慈悲待人。慈悲的心可以沟通无限的能量;慈悲的行为可以引发无限的能量;慈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

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他能获得的能量就有多大;一个人如果慈悲心常在,那他的心量也能像宇宙一样博大,他就会拥有无坚不摧的巨大能量;一个人修炼到真正放下生死的时候,心中怀着的是永恒的慈悲。人世间的以恶治恶,无法起到根除邪恶的效果;当一个人能用他的慈悲心去感化敌人的时候,那种能量是比刀剑更强有力的武器。以宽容与忍让接纳对方的攻击,以微笑回应俗人们的讽刺与挖苦,以包容对待他人的误解与过失,不急不躁,忍辱不辩,对众生之苦充满恻隐与怜悯之念,淡然而无畏,慈悲而祥和,那就是觉者永恒的心态。

慈悲待人并不需要过多的话语,微微一笑就能把慈悲的善念传达给他人。慈悲是一种真实的能量,它能溶化人们内心的冰雪。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隔阂,无论人们如何用人的办法努力去消除,都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这是因为人的办法缺乏能量。但是慈悲的力量却能化解一切冤结,使人世间的一切因果回到善解。慈悲之光胜过千言万语,它能使心灵之间的怨恨与间隔顿时消失于无形。

慈爱众生并给予其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称为悲。救度他人的灵魂使其不致堕落,就是对众生的最大的慈悲。慈悲是完全放下自我为他人着想的一种境界,也是修炼人彻底放弃情欲之后所产生的纯净善念。慈悲之光威力无比,它能融化人世间一切不善的物质,照亮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

慈悲能唤醒众生内心深处的善念。一个修炼的人即使身陷魔难之中,慈悲也能在瞬间成为他最有力的法器,铲除邪恶,救度善根尚存的生命。心怀慈悲,正念正行,无往而不胜。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8-6-27 14: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8-6-27 13:33 | 只看该作者
刘长乐对话星云大师:明知人生结局是“空”,我们为何还要奋斗?
2018
06/27
09:50
传喜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不要以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

  都落空了,

  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

  不管水流到哪里去了,

  还会再流回来。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不但“无常”,而且“无我”。

  能够明白这些真理,

  人生才能如行云流水般

  自由自在、任运逍遥。

  ——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

  现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

  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致力于推广“人间佛教”

  做到了以入世的事业印证出世的精神



  刘长乐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

  倾力拉近全球华人距离

  用10年将凤凰卫视打造成了

  影响遍及全球的最大华语传媒机构

  他将佛学融入管理

  实现了以出世的精神指导入世的事业

  :



  星云大师为推广“人间佛教”云游四海,将佛光山在全球的二百余所道场管理得井井有条,被人尊为“管理大师”。

  传媒大亨刘长乐先生,亦有“神秘大佛”的美称。

  当佛学泰斗遇见传媒大亨,当佛法遇见活法,两位高人的对话真的是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01



  刘长乐先生:

  大师,按照佛教的观点,人生所有的一切,包括幸福、烦恼、快乐、悲伤、财富、贫穷,都会过去。请问大师,明知人生是一个“空”的结局,我们为什么还要奋斗呢?

  星云大师:

  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也还会再来。像春夏秋冬,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再来;像人生,生老病死,老病死了,还会再生。就如时钟,转了一圈,它又会再回来。

  这个世界永远是一个环形,所谓因缘果报,前世、今生、来世都有关系,来的会来,去的会去,来来去去,去去来来。所谓生了要死,死了要生。

  人死亡的只是身体,物质的东西无常,但是心灵、生命不是,生命之火一直会延续。所以,为善事,做好人,不要灰心,不要以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都落空了,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管水流到哪里去了,还会再流回来。

  02



  刘长乐先生:

  大师刚才所讲人之一生,让我想起一条短信,叫“八然堂”:忙时井然,闲时自然;顺多偶然,逆多必然;得之淡然,失之坦然;褒则常然,贬则泰然。悟通八然,此生悠然。

  大师,您曾点拨我那位得了肺癌、几近垂危的朋友,您当时对我们讲了两层重要的意思。

  星云大师:

  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在觉悟者的眼中看来,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

  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忧喜?

  有些人临死的时候,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

  佛教不是这样,在佛教里,人死亡之后,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飘然潇洒,优游逍遥。

  经过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

  03



  刘长乐先生:

  您讲得泰然,朋友听得入神。回去之后,我这位朋友的情绪变化很大,非常和顺平静,甚至能用一种诙谐的豁达对待生死。一年之后,这位朋友走了,他的儿子和太太请我转告大师:他走得很安静很坦然。

  星云大师:

  人的一生,都生活在五欲六尘的追逐里。世间什么是我们的?世间有没有永远存在的东西?所谓“真理”,必须符合“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这四个条件。“无常”,就是如此。

  因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所以会精进修行;生理细胞有新陈代谢的无常,因此能常保身体的无限活力;“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人事的新旧更递也是无常的变化,如此社会有机体才能常显生生不息的青春生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无常”,而且“无我”。所谓“我”,是恒常不变的实体,具有自我主宰的功能,然而,世界上有没有能单一独立、自我存在、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当然没有!

  能够明白这些真理,人生才能如行云流水般自由自在、任运逍遥。

  04



  刘长乐先生:

  大师所说,正如达摩祖师的教诲:如果你害怕生活的激流,总想脱离这个激流,表示你执著于激流。你越是与激流拼搏,你遇到的阻力就越大。

  你应该与生活的激流融为一体,万事随缘,让因果自作定论,这样反而能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星云大师:

  生命是激流,我们只有先认识到此身为人的弱小,才能“向死而生”,勇敢地面对恐惧,面对死亡,在万丈红尘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度过不得不过的这一生。

  心正则一切皆正,心净则一切皆净。治人先治心,心治则身治,身治则一切皆治。不是用规矩来要求人,是尊重、包容、平等,彼此立场互换,要让人“感动”后心甘情愿地发心奉献,是一种“无为而治”。



  有人问星云大师,您成功创建佛教事业的秘诀是什么?

  星云大师说,利用每一天的零碎时间,用心思考。

  心是我们创造的源头,心也应是我们回归的根本。借事修心,借事练心,借事回归真心,恐怕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奋斗的终极意义吧。

  声 明

  本文内容转自「禅者Changer」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

  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8-6-27 14:50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8-6-27 15:11 | 只看该作者
不忘初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28 23:24 , Processed in 0.02912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