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钱包能撑下来,人都不一定撑得下来。”朋友落寞地说。 独生子家庭的“高危性”就在于它的结构是不稳定的,“倒三角”的构造,意味着全部的中心都落在独生子女身上。对于独生子女的父母来说,只有一个孩子的他们,“空巢”的可能性很高。 一方面是出现病痛时,一个孩子所能提供的资金支持和照料都比较有限。另一方面是,平日的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并不与子女住一起,甚至不在同一个城市,心灵上的孤独不可避免。 而老人们对情感和陪伴的需求,对有些独生子女们来说,已成为一种难以回避的负担。 最典型的冲突之一,就是独生子女们想要外出闯荡,与父母希望孩子待在自己身边,这两种想法之间的对撞。 独生子家庭中,老去的父母们恐惧晚年孤寂,他们的不安全感需要孩子的陪伴才能缓解。我身边就有好几个朋友,都是家中独子,因为爸妈的原因而最终选择留在了家乡工作。 很多老人盼望着在外工作的子女常回家看看,但现实却不尽人意。(CFP 图) 我的同事郭美丽就是一个例子,她得以顺利从遥远的深圳跑到北京工作的原因,就是她还有一个亲哥哥,陪伴在父母身边。 尽管如此,郭美丽还是每天跟父母视频,像没离家那样。“有时候实在太忙,就叫我哥帮忙顶一下”,在谈起应付父母的“关心”时,郭美丽这样说。 有兄弟姐妹的帮衬尚且如此,独生子女们对父母们的情感责任,和父母们对独生子女们的陪伴期待,二者间的落差更是很难弥合。 这也成为许多离家打拼的独生子女们,难以摆脱的心理负担。 独生子困境 何以解忧?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独生子女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其中最高赞的评论概括了无数人的心声:不敢死,不敢远嫁,特别想赚钱,因为他们只有我。 独生子女对老去的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像龙应台在《目送》里说的,“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而很多在外打拼,或者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的独生子女们,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为了让父母晚年能够享受一蔬一饭的幸福,没有兄弟姊妹、没有退路的独生子女们必须背负起两倍、三倍的经济压力。 必须想尽办法让父母亲感受到贴心的爱;必须尽可能多地为父母花时间。 一个留在老家工作的女性朋友说,她估计会找个当地的小伙子结婚,不可能嫁到外地。 “要经常跟爸妈待在一起啊,他们除了我,没有其它寄托了”,说到最后,她补了句,“压力好大。” 而唯一能显而易见地缓解赡养父母困境的方法,恐怕只有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了。“钱”永远是大多数子女们共同面临的问题。越是有钱,越能提供给父母高质量的医疗、陪护条件,同时也越有时间陪伴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