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曾国藩:常怀“愧对”之心,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3-6 2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水游 于 2018-3-15 15:13 编辑

曾国藩:常怀“愧对”之心,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


大道知行 2018-03-06


曾国藩晚年,道德文章已臻化境。《曾国藩全集·日记三》道出了他的修为之道:“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有善气相逢。如自觉我已无愧无怍,但觉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则处处皆有戾气相逢。”
曾国藩的“愧对”之心,是因为他努力不够、功绩太小吗?当然不是。他在做京官之时,每每朝考成绩优异,从最小的从七品小官做起,十多年间官至兵部、礼部侍郎。随后,曾国藩以丁忧在籍的一介书生,开始应朝廷之召编练湘军,直到克成大功。作为朋友,曾国藩不计个人恩怨,全力举荐左宗棠、李鸿章等为国效力,此二人后来都成为朝廷倚仗的能臣干将。其它种种功绩,连一生自处高标、目无余子的左宗棠也不得不叹服。
六十寿辰之际,朝廷特赐曾国藩“国之柱石”的匾额以示褒奖。曾国藩病故后,左宗棠的挽联上联就是: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元辅”指的就是曾国藩。即使如此,曾国藩还在日记中真诚愧悔:“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曾国藩书法


检视曾国藩的“愧对”之心,是要借鉴和学习他在自身所为与自身所得的对照上的态度与方法。曾国藩对天地、父母、兄弟、朋友的“愧对”之心,反映出的是对自己的严要求和对他人的感恩之心。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养廉银与办公费每年不下数万两,但他对家人规定,每人每月零花钱只有两千文,合银不过一两。对于儿女的婚姻大事,曾国藩也俭朴得“不近人情”,以致女儿嫁妆中的首饰和服饰有的只能用家中旧物。
曾国藩自奉如此俭省,对待朋友却很慷慨。部将鲍超家境寒微,曾国藩每月周济他二百两。老友邵懿辰死难于杭州,他每月周济其家人二十两,十余年不断。其它僚友家累甚重者,他亦不时资助。即使这样,他还时时觉得“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
曾国藩书法

与曾国藩的“愧对”之心形成鲜明对照的,一是“应得”之心,一是“亏待”之怨。
有种人几乎总是得到来自父母、兄弟、朋友等的帮衬——或是钱物的赠给,或是承担本该属于他的责任与义务,他却是“习惯了得到,而不知感恩”。还有一种人,总是觉得自己境遇不好、收入不丰、不受人敬,认为是别人或是社会“亏待”了他。这些人从来不与别人比付出,却总是与别人比得到,如此一来,就越是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心里积累的对社会与他人的怨恨就越多。正应了“自觉我已无愧无怍,但觉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则处处皆有戾气相逢”。

曾国藩书法

自我刻苦努力与“愧对”之心,自我放任自流与“应得”之心、“亏待”之怨,这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他人严苛者,往往对自己宽松;对他人宽厚者,则对自己要求严格。曾国藩的宗旨是: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曾国藩的“愧对”之心对世人来说,不仅可以化解心中不应有的苦闷与烦扰,更是“载福之器”和“入德之门”。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蓝色海湾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3-7 04: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05: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青岛邹哥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30 02:27 , Processed in 0.02850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