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2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103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3 1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8-1-3 19:25 编辑


俗眼看佛门(六十六)

“一谈钱就俗了”――有人常常这么说。那咱今天就从钱开始说起,不然对不起这“俗眼”的字号。*^_^*

06年,网上一篇“大慈寺招聘启事”的帖子流传非常广,说“和尚待遇:月薪4000元,8小时工作制,包吃包住,出差上门做法事,按小时发放出差补贴。下班之后,不干预私生活。做满3年7000元以上,方丈30000元以上/月……要求:男生,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优先)。电子工程/通信工程优先,英语六级,三证齐全……”很多人信以为真,啧啧之后无比羡慕地说,做和尚真幸福!

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谁也不晓得。加上僧人们与世无争,很少参与网上争辩,这事就越传越邪了,最后居然有说“月薪10000元”的。

拍摄灵隐之余,我最近常常应邀到杭州地区其它一些寺院走动,因而接触到很多不同寺院的僧人们。八卦如我,加之身负“俗眼”重任,又有着无比的好奇,逮住机会我就会去打问人家“隐私”。因那帖子,首当其冲,我问的就是师父们的收入问题了。

“师父,问您一个隐私问题,答复与否自便哈!”我活像黄鼠狼,假装有礼。

“问吧,事无不可对人言。”师父中计。

“嘿嘿,……那个……你们每个月工资发多少钱啊?”一脸媚笑。

“小墨,我们这叫‘单资’,不是工资。”

“好好,那你们一个月‘单资’发多少啊?”再怎么换马甲,它还不就是那个人见人爱滴阿堵物嘛。重点在于“多少”。

“我们的单资每月三四百元。另外……”

“是――吗――?”我拉长语调。“我可听说不止这些呢!”八卦嘴脸真难看,可是我还是忍不住。

“耐心点嘛,听我讲完……”师父微笑,接着往下讲……一个难得阳光明媚的下午,就被我耗上了。

……

――大家注意,这样的对话,不止发生了一次,因为有N个不同寺院的师父都被我这样逮住过。

好了,详细的对话不一一记录了,说重点的,看看我的调查结果:

首先,僧人们是有收入的。这一点……呵呵,地球人都知道。

其次,收入结构不同。他们的收入结构跟我们俗人的工资组成是有差别的:他们的收入大致可以分为三块:一块是“单资”(也叫“衬钱”,做衣衫的钱,日用之意),一块是信众的供养,另外一块是做佛事的收入。

他们的“单资”,大约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基本工资”。杭州市寺庙大多数单资是三四百元。全国没有统一规定,有的寺院只有几十元,最低的单资是几元甚至没有。

单资以外的收入,就是来自信众的供养。有些寺院,僧人个人会接受信众的现金、物质供养。但多数寺院,僧人个人是不接受的,如果信众一定要供养,就会请他们交给寺院客堂。到时候每个月,寺院会把这些指明了“要给师父们的供养”平均地发给每个常住僧人。当然,如果信众说明供养的钱是要用来印经书的、用来建设道场的、以及我们投到功德箱里的钱等等,寺院决不会把这一部分的钱发给僧人们。不然这对于他们来说,就等于是犯了偷盗戒。对于虔诚信佛的寺院机构来说,这几乎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

   另外一块做佛事的收入,实际上也是信众的供养。不过这一种供养看起来有一种“劳务费”、“出场费”的感觉。有些信众会请寺院僧人们为物品“开光”、请僧人们诵经、请僧人们普佛(延生、往生:替活人祈福,替过世的人超度),还有做水陆(相当于综合佛事)等,这些活动信众是要拿出不同数目的钱来的。一方面是因为需要购置一些活动设备(幡、香花果、烧的纸钱等),一方面是要答谢师父们的劳动。其实最初在古代的时候,僧人做为俗家佛事原本是不收取钱财的,但因为请了僧人做佛事的人往往在做了佛事之后,会因感激而供养师父们一些钱财。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做佛事供养钱财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事了。



图一:僧寥内景之一。

第三,各个寺院和个人的收入差异。各个寺院僧人的收入也跟我们各个不同单位发的工资一样,是有差别的。香火旺的寺院,大约相当于效益好的单位。小到个人,也是这样:大德高僧和重要岗位执事僧人收入会稍微高一些。

就我目前知道的,江浙地区各个寺院僧人们的月收入,单资加供养、加佛事活动,一般的师父从两三百元到千元不等,大德高僧及监院师父(当家师)等重要执事僧人会在这个基础上多出一些不等。(访问式调查很不科学,不一定精确,权作参考。)

第四,僧人们拿到工资时的心态跟我们平常人是完全不同的。

不晓得别人怎样,我以前每月领到薪水时都理直气壮地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而且常常还很愤愤不平地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老板应该多发给我几张才对。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僧人们接受工资时的心态跟我们不太一样。他们接受钱财时,首先是报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感谢十方施主布施。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他们不仅感恩,更以此来鞭策自己“发大悲心,精进修行,弘法利生。以报天下、国家、社会、和施主们的恩德。”这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有人说僧人们不事生产,却受人钱财,理该感恩戴德。但我现在看来,其实,他们非但不是“不事生产”,而且其付出要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很多倍,不但如此,而且他们的劳动所带来的正面社会效应更是深远。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好比我们看见到牛耕地觉得牛是在劳动,好辛苦啊;但我们很少去慨叹山溪的自在奔流是一种辛苦的劳动,其实山溪冲刷污垢的同时,汇合成江海,蕴含无穷动力,发电、平衡地球生态气候环境等,这作用不比牛耕地来得少。扯远了,打住。以后有空专门撰文说说。

我虽然不懂佛教,但我很欣赏僧人这样的受财心态,因为这会让人少了很多愤愤不平,多了很多事业上的精进心。



图二:笔墨言志。(师父正在请书法老师指点。)

第五,面对收入,僧俗用法异同。

我的薪水,除了孝敬父母,基本上是自己日用及吃喝玩乐、衣食住行,虽然那时候薪水不低,但能存下来的,比较少。工作几年了,一直被“月光”普照,偶尔那么几次,差点给“日光”照到。当然我也有遁词:我生活负担重啊:上班嘛,外表要光鲜一些、同事朋友要吃饭、聚会、生日、结婚、生子要送礼,还有手机话费、旅游、书籍、业余爱好、房租水电……

那僧人们的钱怎么花的?他们服饰、应酬、房水电等方面总是不愁的吧。

“我每个月发1000多元,寄500元给父母,自己留500元,”法义师父发来短信,“其实你知道我不怎么喜欢出去的,除了日用及话费外,基本上都留在卡里面。”

僧人们的收入主要也是两块:孝敬父母、自己日用。前者相同,不再赘述。后者,僧人们虽然不需要为房租水电及伙食费操心,但日常生活还是有些开支的。比如服饰方面,他们僧袍之内的毛衣、秋衣、衬衫以及帽子、围巾等,都需要自己买。还有其它一些日用的东西。但相对来说,这方面会比我们平常人节俭很多,这是很大的不同之处。另外他们购买书籍的支出会比我们的支出百分比大很多。此外除掉电话费,也就所剩无几了。他们不会刻意“蓄财”(存钱),但有若有余钱,也不会乱花,放在卡中,作为探亲路费(他们回家路费没得报销)及随机捐助贫者之用。

对于整个寺院的收入,其中一小部分用于给僧人们发“单资”,另外的就是要交给地方宗教局以及佛教协会,寺院本身剩下来的钱不多,全都用于社会慈善事业、社会教育、佛教弘法事业、以及世界和平事业。只不过他们一般做了这些事情之后没有要去四处宣传的概念,所以一般人都不大晓得。另外有一点要说一下:很多寺院外面山门门票的收费机构不一定是寺院喔,现在全国有很大一部分寺院的山门票是归国家园林文化局等政府部门统一收取管理的。

厚厚!写了这么多,眼都花了!大致情况是这个样子的。不一定非常精确,大家将就着看吧。想偶平常是多么滴清高啊,向来不问人钱财的,这次为了你们,偶牺牲清高英名是多么伟大的行为啊,所以,若有疏漏谬误,还请大家多原谅哈。*^_^*  闪人,饭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8-1-3 19:2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8-1-3 20:50 | 只看该作者
知足常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30 16:40 , Processed in 0.02642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