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205鱼象鱼说【深度军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5 1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12-5 20:23 编辑



尽管成就切实存在 但中国尚未接管世界

  美国彭博社12月4日文章,原题:中国或许不能接管世界 几乎每一天,美欧中三方的报纸都刊登有关中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威力的吸睛大字新闻标题。尽管中国的成就切实存在,但它们未必表明西方失败或中国已接管世界。在宣扬此类成就的同时,评论家们通常忽视使之形成的结构性因素。

  中国许多最具创新力的企业不仅受到政府支持和保护,还受益于使其业务更切实可行而非相反的结构性环境。这些企业在一种充斥着各种挑战和投入的独特熔炉中蓬勃发展,而世界上大多数地区或许并不存在同样的挑战和投入。

  不妨以世界都承认中国是领军者的移动支付为例——去年中国人使用其手机消费达5万亿美元,是美国的50多倍。该数字料将在今年继续稳固增长。助推移动支付应用的是两种结构性因素。首先是中国的“陈旧”银行系统,它们通常为大企业而非消费者的利益服务。这种现状阻碍信用卡文化在商家和顾客中的发展。其次,中国人将其使用智能手机的1/3时间用于(腾讯公司的)微信,这不仅限于相互发送消息,还包括叫出租车、交流商业信息和积攒忠诚度积分等。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去年垄断(中国)60%的电商市场且将在今年明显超过50%。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没有任何两家企业能像它们在中国这样占据消费者的时间。

  相比之下,西方消费者拥有太多选择,尤其就支付而言。他们能使用现金、信用卡、借记卡、支票、贝宝以及近来出现的苹果支付等移动支付系统。尽管移动支付正在兴起,但其他支付提供商也在开展创新。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使用银行卡至少不需要下载软件和学习一种新技术。

  在其他领域亦能找到类似例子。已吸引西方极大兴趣的自行车共享热潮,也基本上是中国独特环境使然。低收入中国人已被“超便宜”的服务所吸引,以解决赶往和离开公共交通站点时的所谓“最后一英里”问题。这种技术之所以没在西方首次出现是因为当地消费者——即便是在兴起自行车热的荷兰——并不真正需要此类极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所有这些并非意在贬低中国企业已取得的非凡成就,而且鉴于正对人工智能大举投资,它们很有可能将发明更多技术。问题是此类公司和技术一旦被移植到不同的环境将会取得多大程度的成功。对中国商界来说,主要困惑之一是其企业为何仍难以在国际上扩张。答案或许在于它们正为那些完全不同的海外问题提供(中国)解决方案。除非它们能迎合在迥异于中国的环境下生活的消费者的需求,否则其取得的非凡成就或许就将仅限于中国境内。(作者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克里斯托弗·鲍尔丁,王会聪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7-12-5 20:2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与时俱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5-1 01:56 , Processed in 0.02426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