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16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16 1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11-16 15:54 编辑


把心静下来


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漫漫长夜中,当你身边只有一盏灯或一杯水。而你陷入深深地思考当中彻夜不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有过的话,当时应该能体会到,一种与白天截然不同的对事物的敏锐感吧。与此相反的是,当心烦气躁的时候,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力或感觉就会直线下降这一点吧。之所以会有如此差别,是因为在平和的环境下我们才能内心平静。一般人只有当外部环境相对安静下来,内心才会平复。而我希望大家即使身处最嘈杂的环境当中,亦能自如地控制好自己的心境,而不被环境所左右。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1923年《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精神是由处理现实问题的“自我”(有意识)和“超我”(有意识)也就是一种道德判断力,以及代表欲望的“本我”(潜意识)三大部分组成的。

平时如果大家注意的话会发现,当你要做出一个判断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其实会有几种不同的声音反复“争执”。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看的《Tom and Jerry》里面Tom或者Jerry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位头戴光环长着翅膀的天使版的自己,和长着红色小犄角手持三叉戟的邪恶版自己。同时站在两边的肩膀上,一个叫你做“坏事”,一个叫你不要做,而你站在中间很为难。其实弗洛伊德的,“超我”就有点像那个天使版的你。而“本我”则是“魔鬼”版的你。你在中间则刚好起了“自我”的作用。

内心的博弈造成我们每天大量的心理上的内耗,其实这种内耗的博弈也是源于这三方的“争执不休”。当他们争执的时候也是你内心最烦躁的时候。这三个“我”,打个形象的比喻,“超我”是家里最有威严,一丝不苟的那个最大的家长。“本我”呢,它就是那个在家里最放纵任性的孩子,而“自我”是加在这两者之间无所适从的那一位。家里谁说了算他就听谁的。只要这个“自我”,稍稍偏向了那个任性放飞的“本我”的时候,“超我”这个一丝不苟的人就出来骂他,而一旦他顺着“超我”这个家长的时候,那个任性的“本我”又会天天“哭闹”。所以可见我们内心博弈就像是爱吵架的一家人住在你新房里一样,当这家子吵起来之后,我们内心怎么可能会宁静呢。

那如果我们一天啥都不干,脑子啥都不想是不是就开心轻松了呢?答案往往是不但不解乏,而且还一点都不开心。为什么?原因恰恰是我一上说的原因,因为你什么都没干。因此你的意识也就是你的“超我”,其实一直在谴责你。而你的潜意识“本我”又拼命地在“辩解”。而你一天都夹在这两股势力的反复拉扯中怎么可能不累,怎么可能开心起来呢。在佛教中我们提倡“明心见性”。而通过打坐、参禅、入定、观想等很多方法都是能够使得心灵得到宁静的。有人问参禅怎么达到开悟的境地啊?其原理是什么?我就以通俗的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众生在轮回中反复轮转从不超脱。是因为贪嗔痴三毒所羁。这三毒通过身、语、意的造作反复造业,致使我们反复偿还业报。核心就是贪嗔痴三毒的心理活动。所以说源头在于心。只要从源头,将这种引发三毒的“无明执念”破除掉,就能开悟。禅也好入定也罢,最终就是要将这心中的无明打破。怎么破?这就因每个人的根器不同因此对应的产生了像八大宗,南宗、北宗等不同的佛教内部的支脉。而在这一切中,以南派禅宗为例,主张顿悟。认为将一切烦恼暂先“移植”于某个“物”。比如一条扫帚、一块抹布、甚至一间茅厕都可以。而当你将贪嗔痴一切烦恼最终植根于这个“物”之后,最后一件事就是将这个“物”观空。比如有很多禅宗故事里讲的那样,当弟子将全部身心注意力全部聚集到一处的时候,师父一声“棒喝”,弟子突然就顿悟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是佛教禅宗典故中的案例,那么我们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的普通人。即使没有追求突然开悟的远大理想,我们又如何将自己内心平复下来,避免过多的内耗呢?

从我自身经验来讲的话,刚开始我也是个静不下心的人,内心的“天使”和“恶魔”总是“喋喋不休争吵个没完”。总是把搅扰得我应顾不暇。而当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佛法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脑海中的这种无用的“争执”原本也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

从那之后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有了变化。相比之前,我能更加专注于某件事了。比如拿写文章来说,以前我写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干扰。但是最近我能够越来越专注于某事了。在当我完全进入了“写作模式”之后,我的内心安住于此。那一刻似乎突然万籁俱寂,一切干扰都不复存在了。那是一种是很宁静祥和的心境。我喜欢这样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不仅会让我加速完成自己的工作,也能让我的内心进入一种瞬间既永恒的宁静之境中。我一直将其视作我的动力之源。今天我就以精短篇幅分享我的这种内心体验。

我思来想去,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很难体会到那种清净悠远的心境。主要一个原因其实可能并不是我们真的“没时间”。而是我们不愿意尝试。在过去人们一听说“静下心”,很快就联想到了沐浴更衣,在佛堂里盘腿坐蒲团,还可能要放点佛歌道乐。其实在我看来,这些环节虽然可能会起到辅助作用,但真正的“静心”并不这么复杂。

如果现在一个人问我“何为静心”,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静心其实就是净心”。内心之所以静不下来。就是因为心中的“思维垃圾”太多!如果我们不加以及时清理,我们内心就会被这些思绪搅得五脏六腑都为之疲敝受毒。当思绪不再浑浊了,内心自然就宁静了。当心雾慢慢散去,人心自然也就净了。因此心静,就必须心净!

之所以我会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刚开始我也不懂得如何“静心”。到后来我才发现,我原来的方法是错误的。原来拼命地在找的,是怎样才能够平复心神的方法。后来我有天才恍然大悟其实刚开始就错了,我应该从根源上找问题。为什么我们会静不下心来?之所以如此是是因为平日里想得事情太多、太杂。而这是源于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和“勇气”来拒绝掉那些繁琐的思绪。

想象一下,在没有足够“定力”的情形下,我们平日里有多少时间将心力用在了不必要的地方啊,同时也把太多没必要的思绪装进了大脑里。比如一个手机上随意弹出的“震惊新闻”,都能轻易引发我们内心没必要的巨大波动。又或是朋友圈谁没给我点赞。这类无关痛痒的问题折磨的死去活来。这样下去我们怎么可能能够静心呢?

静心首先就是需要及时清理“思维垃圾”,然后“升级”你的心理防护墙。不再滋生过多无意义的思绪。而这就首先需要从思维习惯上开始做出改变。改变我们之前将精力和心力,过多耗费在无用处的坏习惯。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年累月的慢慢从思维方法上开始做出改变的。

我很不欣赏那些做事前畏首畏尾,做事时又三心二意,总是无法将全部的心力发挥到点上去的人。我总结之所以会如此,是由于这种人,往往思绪受制于与做这件事有多大风险?值不值得?别人会怎么评价我?等等这样的问题上。而没有用在实处去“真正”想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人最后终会因为顾虑太多,一辈子碌碌无为,回过头来一看。发现自己这一辈子真的什么像样的事都没做出来。

因此即使任何微不足道的事情,我们需要关注和重视的往往应该是过程,对结果的忧虑暂先可以搁置一旁。是不是“成功者”其实有很多种标准。如果要我来说的话,成功其实就是你对过程的真正付出。并不仅仅是“结果”的好坏才能衡量成功与否。

如果太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付出的过程的话,那将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结果的成败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所能把控的只有自己的努力。何不专心于此呢?结果的话就留给时间吧。日语中“状态”一词写作繁体汉字“加減”。我觉得这个词特别精准。其实结果也不过是加和减的过程。如果内心常怀一种“加減”的认识的话,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能做到,不把心思耗在不必要的地方上。更多的专心去完成自己的事情。

我此生最佩服两种人,一种是无执无求,处世坦然遇事泰然的人。另一种是对一件事物极其偏执,偏执到行、住、坐、卧都在想一件事情的人。这两种人看似截然不同,实则两者在内心深处其实都是安详的,因为都是基于对自我需要的清醒认识。而这一点倘若没有一个特别宁静的心识的话是做不到的。这两者的处世风格都是一种尝尽人间冷暖,阅尽世间繁华之后的一种“自悟”。如果说前者是宛若花甲老翁般超逸洒脱的话,后者则永远对待自己心志所向的唯一事物,保持着一种童真般的执着和赤诚之心。

大部分人既没有像前者那般超脱的处世态度,也更没有像后者那种执于一念的刻苦之心。“泰然出世”或者“全心专注”这类事,也不过是成了随时可以随着自己的利害关系而进行转换的“面具”。遇到困难就假借“坦然”之名来躲避,发现不谋而获之时有假借“有为”之名来大肆攫取。而鲜少能将两者的心态一以贯之者。我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一说一个人思维方式简单就用“缺心眼”来形容。难道那么多心眼就好了吗?心眼很多的人大部分也不都是被脑海当中嘈杂的心声搅得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一生吗。

静下心来,最需要的是勇气!因为它需要你有勇气放下很多东西。但同时它又不是特别的难以做到,只要你尝试着去做了,也许它就出现在你不经意间的失意发呆的瞬间。或者是在你顶着夜风独自在湖畔漫步之时。也有可能是你与家里人聚在一起谈笑嬉闹之间。但在那一刻,你会感受到无比的轻松和愉悦。因为你放下了本不该拿起的东西,同时面对着原本真实的自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7-11-16 15:52 | 只看该作者
静下心来,是一种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5-1 03:46 , Processed in 0.04027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