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14|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日话游泳:为什么教练说:会慢游,才是专业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8-9 0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8-9 04:53 编辑

为什么教练总喜欢说:慢点,再慢点!因为他们很清楚速度、划频和划距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有的人拼命地挥舞着胳膊,游不快,游不长,还容易累呢,因为他们划频太高而划距太短了。

要注意设定一个距离,50米或25米,你单趟划水数(SPL)这就是划频,划频初始设定一个值,然后不断让自己慢下来,试着学会去游得更安静、更放松,以此来提高效率。游自由式或仰式时,两只手各入水1次即算一次划水数;游蛙式或蝶式时,双手前伸1次即算1次。在设定的距离内(比如50米)划水数越小说明阻力越少,就像车子开高速百公里油耗越低,效率就越高,游泳计划水数就表示你不是在盲目地游泳,因此对99%的泳者而言,计算划水数要远比计算时间来得重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收起 理由
铁锚 + 8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04:53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的划频也依人不同,依目标距离的长短和快慢不同。每趟游泳都计算划水次数(划频),就会有一个明确的追求目标。你的目标不是要达到一个「最佳」次数,而是充分了解在一定的数字范围内,可以更有效率地游泳。当然每种泳姿也不同,自由式一般25米池12-16次,50米30-40次,仰式25米12〜16次,蛙式是6〜8次算是效率很高的了,蝶式则在9-10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04:53 | 只看该作者
当然划频并不是越低越好,划频太低了人很容易累,而找出最适当的划频来适应并逐渐降低划频是最高效的游泳煅练方法。因为划频降低说明划距拉长了,而拉长划距就是我们文章开头教练说的慢点,再慢点。划水次数降低可能会让你刚开始时游得比较慢,但如果你硬是要游得快,高速挥舞双臂,短距离可以立竿见影,不过,很容易 倦怠,而且有可能造成运动伤害,并失去兴趣,这点很要命。所以,慢点,再慢点,把每次划水、呼吸、转身的姿势都力争做得标准,再标准主,你的效率就会越来越高,你的划距就会越来越长,而身体则越来越流线,长游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04:53 | 只看该作者
一般泳者局限有二,一是没有花时间练习拉长划距,二是想加速时只会加快划水,反而造成力气愈大,划距愈短。他们不清楚短时提速的要领在于改变划水速率以及与身体的协调,而非纯粹加大力量与划频。

请记住
不要“瞎”游

不要“瞎”游,要计算划水数,在划水数上下范围之内,做出聪明的抉择,使游泳更有效率。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04:53 | 只看该作者
最省力的速度、划频与划距的表现应该是:   
(1) 几乎不用什么力气
(2) 平顺且安静
(3) 轻松地打水
最省力的速度、划频与划距可能没那么快,好处是:   
(1) 养成拉长划距的习惯
(2) 加速时仍保持效率
(3) 长距离游泳时仍保持效率
在以上速度、划频与划距的基础上要提速记得要:   
(1) 姿势平顺且控制良好
(2) 只多花一点力气,便可加速
(3) 练习整体的协调,而非卖力地游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04:53 | 只看该作者
慢游,但不是闷头瞎游!
许多人踏进泳池的目的,不外乎跟游泳的众多优点有关:全身性运动、强化心肺耐力、不会一身汗臭(但还是会流汗请记得补水)等原因,从希望保持运动习惯,到可以舒缓、放松身体,都可能是你开始游泳、进而爱上游泳的原因。
【图】最喜欢游泳的一起举手!(举手)
有些人把游泳作为交叉训练的项目,有的人从喜欢在水中追求速度的感受,或是长距离游泳爱好者。那么,你是属于哪一种呢?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04:53 | 只看该作者


目的决定你该练什么

如果你只是想要在水中悠游自在,那可能动作调整会是你的重点:如何找到你在水中最舒服的姿势、将前进效率最大化,感受肌肉的发力与放松。又或是想把游泳当作交叉训练的一种,除了舒缓腿部的肌肉之外,也可以加强上半身肌肉。

但如果你想要挑战的是越来越快的速度,那么你除了动作调整之外,你还会需要将速度训练加进你的训练计划中,随着目标距离越长,你需要兼顾速度跟心肺耐力,每一种的练法都不尽相同。

如何感知用手将推进力最大化,双腿仅作为平衡的辅助,用两次打腿的方式完成游泳赛段,减少腿部的负担,以迎接接下来的两项运动。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04:53 | 只看该作者


动作调整是基础训练
不过以上几种不同的目的,最基础的扎根来自于基本动作的练习,不管是什么运动,基本动作的形成都是相当花时间且需要一点一点的慢慢修正,而且牵一发动全身,像是游不长可能跟换气有关系,而换不到气可能是转头的时间点跟推水的瞬间没有配合上,因此,基本动作的打底往往是相当重要的。
再者,训练计划中,心肺耐力与速耐力的比率也是需要视个人需求而调整,像是想要练长距离的话,就不可能以50米作为训练的主项目,可能是以400、800甚至是1500作为课表起步的距离,然而还是需要适时地将短距离冲刺的训练放在计划中,像是跳水冲刺、25快25慢,来让肌肉记忆冲刺的感觉,同时也可以察觉到自体动作的修正。
同时,如果是有强度上的期待,每趟之间的休息秒数可就不是随心所欲,无论是以时间或是心率的监控,如果对于速度成绩上有所要求,那么这就是你必须做到的自律。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04:53 | 只看该作者

所以,下一次跳下水之前,先想好今天游泳的目的,可以更有效率的安排训练计划,当然,心中放空随意的悠游,也是一种很棒的享受!所以,你必须学会教练说的会慢游,因为慢游可以带来更多的快乐,更多的享受!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8-9 08:01 | 只看该作者
和骑自行车一样越慢技术越优秀!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7-8-9 08:13 | 只看该作者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7-8-9 04:53
所以,下一次跳下水之前,先想好今天游泳的目的,可以更有效率的安排训练计划,当然,心中放空随意的悠游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汇泉湾泳客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7-8-9 09:09 | 只看该作者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7-8-9 04:53
所以,下一次跳下水之前,先想好今天游泳的目的,可以更有效率的安排训练计划,当然,心中放空随意的悠游 ...

讲解的好,学习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7-8-9 11:39 | 只看该作者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7-8-9 04:53
所以,下一次跳下水之前,先想好今天游泳的目的,可以更有效率的安排训练计划,当然,心中放空随意的悠游 ...

提高效率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14:15 | 只看该作者
山苗 发表于 2017-8-9 08:01
和骑自行车一样越慢技术越优秀!

谢谢老朋友山苗长老第一时间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14: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朋友铁锚兄弟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14:15 | 只看该作者
威海杆哥 发表于 2017-8-9 09:09
讲解的好,学习了。

谢谢老朋友杆哥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14: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朋友今来兄关注,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7-8-9 14:44 | 只看该作者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7-8-9 14:15
谢谢老朋友杆哥关注,点评

不客气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7-8-9 18:36 | 只看该作者
讲解的好,学习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7-8-9 18:56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了,谢谢!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5-2 00:38 , Processed in 0.06017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