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2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玄学论坛030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1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Master-Jiqun:【理解】 不要总指望别人理解自己,相反,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别人。当我们真正走近别人内心的时候,别人才有可能用心来理解我们。“Understanding”
Do not expect others to understand us. Instead, we should learn to understand them. It is not possible for them to understand us with heart until we walk into their hearts.


我们不需要击败任何外在于我们的人,我们只要击败“我执”。是我们的我执,伤害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尽己所能的征服我执。——广定大司徒仁波切《根道果》

所谓「佛教徒」的修持法,是藉由佛法而得到心的力量,了解人生的精髓与实义,这才是修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究竟利益,让自己如愿达到究竟的幸福与利益,而非得到外在物质或生存条件等暂时性的帮助。——大宝法王噶玛巴《心的科学》

有一位修行人曾经对佛陀说:这一世的家人和朋友,就如同在同一家旅店住宿的旅客。短暂的相聚之后,是长久的很多世的分离。这是多么地令人悲哀啊。佛陀说:这是财富,非常宝贵的财富啊。对于我们的存在而产生的悲哀是了不起的财富啊,它让我们产生出离心。让我们想出离轮回的苦。——宗萨钦哲仁波切

单只是相信空性会产生危险,而导致断灭空的见地与行为。因为我们可能会这么想﹕既然每一件事都是空的,那你杀个人或帮个人都没有关系。这不是空性的正见。空性的正见是﹕在绝对的层次上视每一件事的本质为空性﹐但在相对的层次上视因果业力丝毫不爽﹐并且知道如何清晰精准地转化它。——竹庆本乐仁波切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our lives go by second-by-second, instant-by-instant, and every single instant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 a good person.重要的是要记住我们的生命在一秒一秒、刹那刹那中过去,在每一刹那我们都有机会做一个好人。——大宝法王噶玛巴(恭译自法王官方FB)

佛陀也曾开示说不要让情绪、偏好主导对佛法的信心,而应通过闻思修去检验佛陀的教言,由闻思而了解教法,由实修而获得证法功德,在闻思修的基础上建立起对三宝的坚定信心。O你的信心是哪一种?

【观志:以智慧正视“悲惨”命运】 导师明确地告诉我们:命运不是上天的赐予,不是偶然的机遇,而是由我们自己所设定、由不同行为所决定的。这种决定命运的因素就是我累生累世无始以来的业力。我真切地认识到,我是六道轮回中的重病患者,是贪、嗔、痴的重病患者。 O观志:以智慧正视“悲惨”命运 -菩提书院

#星雲大师《人间佛教语录》#
慈悲,能化干戈为玉帛,消怨怼于无形;慈悲,能结善缘转逆境,化暴戾趋祥和。它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家庭幸福美满的动力,是社会安和乐利的基石,人,宁可以无钱财,也不可以失去慈悲心。

学佛修行就是认错改错,但是这个过程也要适度。太懊恼、太自责了不好,太放逸、太不在乎了也不好。发现错误有过程,改正错误也有过程。修行是一个磨炼的过程,慢慢来,最后才能成就。

信佛不是只去庙里拜拜,或是在蒲团上打坐而已,佛法是要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里处处都是修行的良机。希望大家能够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而非将生活一分为二,认为只有在庙里、在蒲团上的才是佛法;出了庙门、从座上起就离开佛法,那是大错特错的想法。——丹津.葩默

如果心的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伪的无常念,自心根本不会被贪嗔痴或者各种各样的邪念、妄念所占据。——无著菩萨(摘自《开启修心门扉》)

痛苦的根基在于缺乏对事情真实面的了解。佛法并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脱节,也不是学术哲学上所讨论的、或是常人难以理解的主题,而是可以很容易地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常识。——大宝法王噶玛巴《佛法随处可见》(全文:O大宝法王开示:佛法随处可见 - 法语开示 - 噶玛噶举中国论坛

做为一位在家居士,修行的时间往往很少,所以发愿往生极乐净土以免堕入三恶道之苦是极为重要的。——大宝法王噶玛巴(第26届噶举祈愿法会)

一般修本尊的时候,太执着成就而修本尊的话,什么都得不到。如果发起清净的意乐,以胜解信心,一心祈求本尊的话,确定能够得到良好的成就。这点我能够确定,也可以说有感受。所以远离贪恋执着是很重要的。——大宝法王噶玛巴《解脱庄严宝论》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6-3-2 14:44 | 只看该作者
慈悲,能化干戈为玉帛,消怨怼于无形;慈悲,能结善缘转逆境,化暴戾趋祥和。它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家庭幸福美满的动力,是社会安和乐利的基石,人,宁可以无钱财,也不可以失去慈悲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6-3-2 15:5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5-14 20:00 , Processed in 0.12735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