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患新忧,我国处方药滥用问题更需重视 国家食药监总局、国家禁毒委员会每年都会发布《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包括毒品和其他药物的滥用情况)。如果单看历年报告,我国医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非列管处方药的滥用情况并不严重。如2014年的报告显示,以安定为代表的医疗用药滥用仍处于较低水平(安定的滥用比例为1.3%),远远低于海洛因(56.1%)和冰毒(36.8%),在公开报道中,甚至都没提非管制处方药滥用比例,仅在2009年的报告中提及,非列管药品的滥用比例基本稳定在3.1%~3.3%。 但这很难说是我国非管制处方药滥用的真实现状。据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研究员刘志民介绍,虽然我国自1992年起建立了药物滥用监测系统,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但监测的人群主要来自禁毒所、戒毒门诊等禁毒机构,检测的也是上述人群用麻醉、精神药品及非管制处方药滥用的情况,根本无法反映全国管制药物和非列管药物滥用的真实情况。 氨酚待因片止痛效果更好,但成瘾性相对更强
以传统的镇痛药物成瘾为例,镇痛药物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戒毒所中人群不成瘾,不代表其他人群也不成瘾。有媒体报道,在东北的一些农村中,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中老年村民长期服用镇痛类药物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普通的安乃近片、去痛片药效不够,就服用有“大烟片”之称的处方药氨酚待因片,不少村民已对这类镇痛药成瘾。这类药物成瘾并不是不能预防,预防药物滥用的成本也很低,有学者估计,仅为治疗药物滥用的1/50。但如上文所说,在现有药物滥用的检测体系下,检测人群基本不会覆盖农村中的中老年村民,自然也就无法对镇痛类药物的滥用进行预防。 如果说对处方药滥用无法及时发现是旧患,那么,新处方药潜在的滥用风险则是新忧。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国家对海洛因、鸦片等毒品的打击力度加大,毒品获取的难度加大,阿片类处方止痛药正成为药物滥用者替代毒品的首选。2010年,北京首次报告的阿片类止痛药羟考酮滥用者均有海洛因滥用史。 羟考酮类止痛药正是美国滥用频率最高的处方止痛药之一,我国目前也有类似的产品。1998年,氨酚羟考酮被批准进入我国市场,2004年,其由二类精神药品调整为处方药进行管理。有学者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发现的羟考酮类止痛药滥用很少,这类药物的种类和供应量在增加,鉴于欧美国家羟考酮类滥用的现实,一定要警惕这种药物沦为毒品被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