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是为了世间八风所动,不为来生着想,随着谄、诳、诡计和贪、嗔、痴所转。我从心里面的对大家说,如果只为今生利益而没有任何善的意念,那么所做得一切也只是浪费心力罢了。——大宝法王噶玛巴《遥呼上师祈请文》
当我们遇到痛苦的时候,事实上,痛苦它就已经发生了。它已经过去了,放下就好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这样做,非但没有把痛苦放下,还甚至不断在回忆,还想找回痛苦!如果这样持续下去,我们自己的身、口、意全都变成了只有痛苦,一丁点的快乐也都消失了——大宝法王噶玛巴《皈依戒与菩提心戒开示》
如果“我”不觉得被伤害,不觉得被欺骗,烦什么?恼什么? O烦恼和解脱都在于心
有一句谚语说:“当你和一个骚动的人在一起,你将被散漫席卷而去;当你和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在一起,你将失去所有;当你和一个贪图舒适的人在一起,你将被琐事占据;当你和一个过度活跃的人在一起,你的定力将会分散。”——顶果钦哲仁波切
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产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
任何时候都可利用当下最吸引我们的感受作为禅修对境。比方说,以气味为禅修对境。正式禅修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周遭的气味上,也许是供香或附近自然出现的气味都可以。平时烹饪或吃东西时,把注意力专注在食物的气味上,你就可以将烹饪等活动,转变为安定自心、增强心力的修持。——咏给明就仁波切
「修行在你手里」,就在你的工作里,只是你用不用而已。——大宝法王噶玛巴《修行:修自己的心,用到行为上》
灯的光明象征可以驱散众生心中无明黑暗的佛陀智慧,供灯可以增上福慧,今后生生世世转生于有佛法住世的光明劫中,有缘听闻到佛法。O扎西持林供灯 | 照亮回家的门
#星雲大师《人间佛教语录》#
做人要能提得起,放得下,好像皮箱一样,用的时候提起,不用的时候放下,凡事不比较、不计较,必定能有自在的人生。
特定业因业缘不论它是善是恶,只要没有另一个相反性质的业力去抵消它,就必然会出现相符的果报.愤怒的痛苦带来地狱的经历,嫉妒的痛苦产生阿修罗的经历,行善积德则带来净土的经历.所谓六道中某道不一定指身躯死后投生的某个地方,而是此时此地某个业力状况中止,另一种业力状况生起的心境——宗萨钦哲仁波切
你已获得宝贵人身,能谈论及了解各种观念具足种种能力,得遇修行上的师友,且了解佛法的好处,你若将此宝贵的人生因缘荒废了,你可能永远无法再度获得,任凭你经历多久的轮回生死之苦。既然你今生能活着的时间短暂得有如穿过云际的一闪阳光,发誓彻底修学佛法吧!而且要精勤地学。——第一世卡卢仁波切
八功德水需在七宝池中方有妙用,倒入臭水沟中仍然会变成污水。心地清净方如良田方能增长善法功德之苗,心若不清净则如瘠田只会生长稗苗。#春节倒计时# 2温州·龙港镇
以佛法的观念来说的话,这样的爱,它不是占有的,它是解放的,是开放的。当你有太多的执着,这样的爱,我觉得常常都会给你很多的痛苦跟不愉快。所以爱心,刚开始有一点就是占有,但是其实慢慢我们要把它变成一种真正的爱。——大宝法王噶玛巴(全文:O【大宝法王】最新智慧座谈:给为感情而痛苦的女性开示)
佛陀开示佛法的目的是要消除众生的烦恼,佛陀的法教具有暂时及究竟两种利益。暂时的利益来说,也就是修持『无我』的教法。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欲望多,当欲望不能实现时便会产生痛苦。若能跟随释尊的教法,从修行无我的时候,培养出慈悲心、菩提心,自然而然地,生活中的烦恼便减少了。——创古仁波切
佛法包括佛陀所说的一切法教及诸大师为佛法教作的注解。他们教导我们,是为帮助我们和所有众生除去障碍。效果如何,全看我们能把我见和自私的反应除去多少。有我之妄想减少,即是我们获益,也就是修对了方向。修行若不能减少我见,就是修错了。因此我们须经常自省,确保没有白修。——广定大司徒仁波切
佛法的心要在于减少身体上、心理上及言语上的染污。如果我们不能帮助其他众生至少不要伤害他们。很重要的是要培养爱心,仁慈与诚挚的动机。——大宝法王噶玛巴(2004.6.17)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