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青城船长 于 2013-4-3 09:37 编辑 / a6 j& E$ S5 _) w
6 ~( l) G/ P) p
最近金枪鱼88大力推广静漂,我转发此贴支持,好运动。
! S* _# s; V# C6 \1 U1 M: J( E+ ^% f# w$ }- }. E. p. J
话 说 静漂 运 动 # q! O' `* ?+ z* {
; T* z! o: W# F7 M( m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渐渐揭开了人体的秘密。人体可以不借助任何浮具和动力,长时间静静地漂浮在水面上。人体的这一秘密其实早已揭开了,只是不被广为人知而已。本文将作者30多年学习探索静漂运动的体会,以及向静漂高手讨教获得的学问奉现给读者,希望有助于社会扫除静漂知识的盲点,有助于人们认识静漂、学会静漂,享受静漂运动带来的安康与快乐。
6 g: f1 k S0 `" l9 Z 静漂,又称静浮、仰漂、水上漂等,是人体在不借助任何动力包括四肢划水、踩水的情况下,通过充分吸气、调节呼吸、全身放松,使人体比重小于水的比重并保持平衡,口鼻等部位始终露出水面静静地漂浮的一种技能。其动作有深浅难易之分。常见的动作有水平静漂、侧身静漂、直立静漂、团体静漂、花样静漂等。 . N; G7 s, t) f( }7 U* k/ k- z1 T
静漂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也是一种有防范水上风险实用价值的技能。学习静漂技术,既能水中自救、强身健体,又能熟悉水性、娱乐休闲,对于提高人们对自身潜能的认知度、普及科学知识等等也很有意义。静漂并不神秘,也不是“绝活”、科学界待解之谜,他是一种人们认知度低、常常被忽略而未能充分挖掘的潜能,一般会游泳的人都能学会,不会游泳的人,也可以先学会水平静漂再学游泳。在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期盼北京奥运中,静漂运动值得大力推广和普及。 9 A+ I' J) v1 T! X, W' Y
一、新兴发展的静漂运动
5 R. b' b' W, |" |人类起源于水,而离不开水。在人类历史长河里,人们在亲近水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自身静漂的潜能。远的说不清,近的如毛泽东主席就是一个静漂高手。
* J# b: R2 T6 y/ e 1、毛泽东主席与静漂运动 9 l" a1 h; A: m4 ^
众所周知,毛主席最喜欢游泳,其实毛主席还喜欢静漂,并且是一名静漂的高手。据新闻午报刊载:1966年毛泽东秘回韶山,在韶山水库游泳时在水中表演了“睡觉”、“立正”等动作,最后,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休息了。只见他四肢伸直,一动不动,仰卧在水面上。 ; Z O8 o. ?# H! H- T3 {
新近出版的回忆录――《红墙童话—我家住在中南海》,在描绘毛主席的游泳趣事时写到:“要论泳姿,毛泽东游得并不漂亮,半像仰泳半像侧泳,畅游之前,他习惯在水里打几个滚。然而他水性好,能做一系列别人难以效仿的水中绝活”。“毛泽东能直立在水中,一动不动。我们都不能像他那样立住”。“他能两臂枕于脑后,平躺在水面上,或仰视苍穹,或闭目养神,还能把一条腿翘到另一条腿上。我还见过他躺在水上吸烟,把烟灰缸放在胸前”。“有时平躺在水里的时间长了,他就会变个姿势”。---可见,毛主席已熟练地掌握了水平静漂、直立静漂等多种姿势。 7 w w( p5 s9 g5 r* N
2、全国各地开展的静漂运动 % _ Q$ f8 f G! I8 N
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曾经举办过全国水平静漂耐力挑战赛。新世纪以来,随着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发展,静漂作为一项观赏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渐渐为更多的人们所认知,为更多的媒体所追捧。2000年7月30日《扬子晚报》报道:在苏州举行的“中国吉尼斯”水中水平静漂挑战赛中,来自淮阳的王玉宝创造了连续静漂37小时的世界纪录;《广州日报》消息:2002年7月,广东清远县人伍锦源创造了水平静漂12小时的纪录;2002年11月,在温州中国电视吉尼斯水上静漂挑战赛中,浙江选手边爱凤女士以37小时05分的成绩,打破了37小时的吉尼斯纪录取得冠军;2004年新疆新闻网报道:乌鲁木齐人陈鑫近日创造了直立静漂10.5小时的世界纪录;新华社报道:2005年7月湖北石堰市15人在湖水中创造了团体水平静漂35分钟的纪录;网络上还有多篇报道湖南六旬老大妈唐继玲在湘江长距离静漂和免费传授静漂技术的报道。但是,近年来我国静漂运动影响最大、最为深远的,要数福州冬泳协会静浮队在2005年举办的福州“邮政杯”吉尼斯静漂纪录挑战赛上,取得了一日三创两项吉尼斯纪录的佳绩。 1 o& W. p# S0 x) k% {) k6 U; Y1 f# u
3、福州静漂运动的探索与影响 8 W! o* u1 [) W$ u, c: X, {% |$ v! ]
静漂在福州又称为静浮。福州静漂运动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几十年来,在横穿福州市区的闽江水面上,常常都能看到静漂者的身影。福州冬泳协会2001年6月成立了静浮队,始称静浮训练队。这可能是我国以致全球唯一的以开展、推广静漂运动为特色的团队。该队现有队员80余人,最小的仅6岁,最大的已85岁。高其光为本队创始人和队长;副队长陈清丽、郑振通。静浮队先后办班10多期,培训学员数百人;受邀请参加了多种赛事和活动日的静漂表演,如:参加2002年12月在武夷山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冬泳锦标赛、2005年12月在石狮市举办的东南地区冬泳赛、以及每年元旦福州冬泳日在闽江中的表演等等。此外,静浮队还编写了《静浮十八式》、《静浮技巧段级评定草案》、《静浮负重比赛(测试)暂行规则》等等,在推动与发展静漂运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 R% N1 ~2 w6 c, p7 F2 O5 Y; b7 k 特别是2005年8月28日,在福建省跳水游泳馆举办的福州“邮政杯”吉尼斯静漂纪录挑战赛上,高其光、郑振通分别创造了11小时和13小时的个人水中直立静漂的新纪录,陈清丽等63名队员共同创造了60分钟团体造型静漂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新纪录,取得了一日三创两项吉尼斯纪录的佳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对“挑战赛”予以充分报道。早在福州静漂健儿为“挑战赛”做准备的2005年6月,《人民日报》就发了消息,新华社8月8日发了团体彩排时破纪录的消息和图片。8月28日挑战吉尼斯纪录成功后,好评如潮,国内各主流媒体热播:新华社发了多组消息;中央电视台多套新闻节目滚动播出,其中:央视国际接连三天(8月28、29、30日)以不同体裁、在不同栏目里向全世界传播;欧美等不少国家电视台转播了这些消息;中新社、中国日报也都对国外发了消息;台湾、香港的社科界还把福州静漂健儿创吉尼斯纪录列为“国际大事记”。当天现场拍摄的福州《63位静漂爱好者手脚相连》的摄影作品,获得2006年由亚洲新闻联盟和中国日报社主办的首届亚洲新闻摄影比赛体育新闻优秀奖。
9 _+ U& s6 _/ a2 S9 ]2006年7月30日,福州静浮队的50多名队员,为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和“八一”建军节,在闽江激流上手脚相连搭成两条长龙的造型,创下了自然水域团体静漂1小时45分钟的新纪录。
: m' m, g, X; E( ^" A* L. K! n! U 4、静漂是台湾学生的必修课
" A& N* U4 f# _, b 静漂在台湾省称作仰漂,他与水母漂(注一)、韵律呼吸(注二)等内容作为学生必学的救生技能写入教科书,列为中小学、大中专的必修课。学生从小到大,教学大纲里静漂的内容也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国立台湾大学编印的《急救训练参考手册》第十三章《简易水上救生》的第五节 自救法—仰漂,对静(仰)漂的主要原理、技巧、几种姿势等都做了概述。摘录如下: # j H3 O6 c3 u6 V9 |0 a* R
(1)水的比重为l.0,如果人体的比重接近于1.0时便可浮于水面。因此若身体放松,肺内再充满空气,即很容易浮在水面;至于漂浮起来的程度则决定于体质。因骨骼和肌肉的比重大于脂肪,骨骼大的肌肉比重大,浮力较小,因而容易下沉。 8 w( {. s) X8 w, b( d2 g3 m6 }! |# B' F7 j
(2)仰漂的方式很多:有垂直漂、大字漂、水平漂等。其方法为深吸一口气后,头部后仰,双手向两旁成大字状,掌心向上,或双手再慢慢向头上方并拢挺胸,全身放松,头部后仰,加重背部重力更能浮起,以胸部为支持的杠杆。换气的原则是吸多呼少,且须短促。吐气之后,马上深吸一口气,不可稍有延迟,嘴巴闭紧,将新鲜空气吸入肺腔内。换气时机:1.上升口鼻露出水面;2.口鼻保持在水面时。 * G8 z4 S3 O |7 _+ H" W! R4 ?
(3)初学者可自垂直漂、大字漂、水平漂由易至难逐渐练习。 2 F1 \4 |; r& Q5 j$ x' p$ b
台湾中小学教课书对静(仰)漂的描述较为简单,主要作为《水上安全与救生》课的内容,把“漂浮求生法”作为徒手“自救法”的首选。总的说,台湾省的教科书对静(仰)漂动作的要求比较低,只是要求学生能把口鼻浮出水面即可,但看来效果不错。
- {0 g' ^5 X4 P' R3 d& D6 V& p0 ? 一个台湾小学生在《游泳课心得》中写到:其实我是一个极怕水的人,上课前都学不会闭气,也学不会水母漂,直到上完第一堂课后,很神奇,我学会了韵律呼吸、水母漂和仰漂,呵呵•••••• # f6 w R0 t; I' d
可见学静漂并不难,尤其是青少年能较快地掌握静漂的技巧。 ; V5 B- F x% ]* H: a
台湾省重视学生水上安全与救生,把静(仰)漂作为必修课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 Z: A" y, I3 w2 |+ U" q U 二、静漂运动的原理 + ? P. k8 U5 g4 P
我们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主要决定于物体的比重,比重大于水就会下沉,小于水就会上浮,比重大体相当时就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人体在平静时的比重介于0.96—1.02之间,与水的比重大体相当。海水的比重约1.03,人在海水中就会感到浮力较大。位于亚洲西部以色列、巴勒斯坦与约旦之间的死海,由于含盐量极高,湖水的比重在1.2左右,因此可以使人体近五分之一的体积浮在湖面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躺在死海的水面上看书、读报。 / h3 D' m) U* t- k. h) P
淡水在常温下的比重为1,且是相对固定的;在淡水里,人体可以通过全身放松和吸入更多空气的方法,使人体的总比重略小于水,从而使口鼻等部位浮在水面之上。此外,人体还可以通过调节呼吸等改变重心位置的方法,使下肢也浮出水面,从而也能像躺在床上一样较长时间地仰卧在水面上漂浮、休息。我们通常把这一动作称为水平静漂。
# g8 _& }' ?6 P) B, ] 因此,有的人说静漂的原理与潜水艇的原理相类似。潜水艇在压力舱注入高压气体排出海水时,潜水艇就上浮;压力舱排气注水时,潜水艇就下沉。其实,潜水艇只是仿生学的产物,其压力舱是模仿鱼鳔的原理制造的。鱼是通过控制鱼鳔内空气的多少而上浮下潜。 3 ]8 A; h5 m' M5 k' s
1、增加吸气量可以提高浮力 Z: c0 l* R* _0 a# K
人体通过吸入更多的空气降低比重、增加浮力的效果最为明显。人体平静时,由于需要的氧气量不多,只需浅呼吸就能够吸入维持正常代谢所需的氧气,因此平时肺泡的张开率约1/20,各部分肺泡轮流工作就行了,大部分肺泡接近于闭合状态。人体静漂时,通过充分深吸气,使大部分肺泡始终处于张开充气状态,小部分肺泡维持正常呼吸,也就是说使更多的空气滞留在肺泡里,从而达到降低比重,增加浮力的目的。这与潜水艇上浮的原理如出一辙。 7 ~" f. J% V% d
这一原理还可以通过肺活量的概念进行量化说明:肺活量是一个人做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呼出气流的量,他等于平静时的呼吸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实践表明:成年男子的肺活量约3500~4000毫升,其中补吸气量约3000毫升;成年女子肺活量约2500~3000毫升,其中补吸气量约2000毫升。游泳运动员的肺活量甚至可以达到7000毫升,其中补吸气量超过6000毫升。静漂运动时人体的局部能浮出水面,其浮力主要来源这额外吸入的补吸气量,也就是说:通过改进吸气的方法,成年男子可以获得约3000毫升的补吸气量,产生约3公斤的浮力;依此,成年女子可以获得约2公斤的浮力;训练有素的游泳(静漂)运动员可以获得4公斤以上的浮力。这些浮力已足够使人体口鼻长时间露出水面,进行各种姿势的静漂运动。 # z9 c% r- N+ j2 H% `% V) N0 [" r, [
2、身体放松和脂肪较多者可以提高浮力 ; E0 ]( y* [+ x; i1 ]1 B2 q
我们知道,大多数体育运动都是通过准备活动,以提高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系统兴奋性,从而带动支配内脏器官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以使人体能够有准备地从安静状态逐步过渡到运动状态。静漂运动则不然,他是人体有意识地抑制运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使骨骼肌的充分放松,而使支配内脏器官的植物神经系统处在相对兴奋的状态。这时,人体全身放松,血管扩张,血液的携氧量明显增加,身体的体积,尤其是腿脚会感到膨胀、增粗,与水的接触面也随之加大,从而降低了比重,增加了浮力。
3 }1 t" N0 l! _2 Y$ |; _% ?静漂高手在水平静漂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意识到双腿已放松时,就会感到脚尖迅速浮出水面。 . E# I3 q* w/ e) i
人体的比重和肺活量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其值因性别、年龄、身材、运动锻炼情况和呼吸肌强弱等而异。一般情况下,较肥胖的人和妇女、儿童因为皮下脂肪较丰富(脂肪的比重约0.9),比重就较轻,浮力也大;而成年男子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所拥有较大的肺活量和较强的呼吸肌,产生较大的浮力。 " k- Z& H) d2 n$ g4 G/ Z& _* R
3、保持身体平衡以持续静静地漂浮
/ ?0 S; Z$ M! o, c4 W' q1 p7 y人体的浮力大不等于就会静漂。不然,每个体重超重者岂不都成了静漂高手。因此,学会静漂呼吸法提高浮力后,还要再学习身体如何在水中保持平衡等其他技巧。因为,人体在水中的感觉与在空气中的感觉大不相同,水体对人体会产生较大的浮力,所以初次入水者总会感到头重脚轻飘飘然,这就是失重感;又因为人体上下半身比重不一样,所以初学静漂者会产生脚重头轻的不平衡感。这些都会使不会游泳和静漂的人心慌意乱、手忙脚乱。学会静漂技巧后,可以使人体在水中的重心与浮心合二为一,既充分利用了浮力又保持了平衡,从而达到静漂运动的理想效果。
: y4 P8 d6 X: M; l4 I" j9 V8 ~当然,也有不少浮力大、水感好的人,不学自通或一学就会。
: G; N) @% x9 t 三、静漂运动的常见姿势与技巧
# Z5 L: Y1 N7 i: r* C) k/ y8 y2 z& Q$ k, i世界上原本就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路。有了路,必然要有命名。静漂运动也一样,目前对各种姿势还没有一个权威、统一、规范的名称。如果仅仅作为一种生存技能和游戏,叫什么名称关系不大。但如果作为一项运动,学习的人多了就需要交流和规范,以致科学的命名和统一概念,以提高这项运动的规范性、竞技性与观赏性,推动这项运动的普及和健康发展。正所谓:行住坐卧,各有规矩。 ( f! M: W+ B, S5 N
大家知道,游泳运动有蛙泳、蝶泳、仰泳、侧泳、潜泳、爬泳等姿势。根据静漂运动各种姿势的特点,参考各地的叫法,笔者认为,目前常见的静漂姿势应分别命名为水平静漂、侧身静漂、直立静漂、团体造型静漂、花样静漂等几种称呼较为合理。静漂的姿势不一样,其技巧、难度也不一样。其中,水平静漂简单易学用处多,应作为入门者的首选。许多静漂初学者认为,学习水平静漂甚至比学游泳都来得容易。 # W+ b, G) E. s3 ^8 ?$ W
1、水平静漂的入门与提高
% a& F, W8 m$ ?; N+ z新世纪以来全国民间开展的三次静漂公开赛都把人体仰卧在水面,并基本与水面保持平行的静漂动作称作水平静漂。福州人则把这一常见的静漂动作按传统习惯简称作仰浮。《静浮十八式》(注四)前十二式动作都属水平静漂(仰浮)范畴。在台湾省的教科书中,静漂则统称作仰漂,并把仰漂中近似水平静漂的动作分别称作水平漂、大字漂。 9 @& @( L. G2 b1 u' n
水平静漂姿势的基本要求为:身体的躯干、头部、四肢基本处在一个水平面上,并通过呼吸静静地、可持续地仰卧在水面上,其中口鼻和脚尖应始终露出水面。
; v9 z6 |9 `7 ?/ N9 f- h8 A 初学者动作详解:以在1.2米水深的泳池中为例,学员入水行走熟悉水性后站立,曲腿下沉至水淹脖子时,身体尽量放松并缓缓后仰;双手自然上举呈投降状,并向后伸展;用腹式吸气法(注三)吸足气屏住;当身体后仰超过45度时,脚轻踮池底,借助踮的反弹力和水的浮力,使身体徐徐地漂浮起来;当躯干接近水面时,双手尽量没入水中,头稍后仰,使口鼻保持在水面最高处,以腹部为支点轻轻地把脚尖抬至水面。 . h- G% J/ @) {# z1 H
换气方法:吸多呼少,吸深而悠长,呼浅且短促。既短促吐气之后马上深吸气,并感觉腹部始终充满气并凸起成球状,只有肺的上半部参与呼吸换气。换气方法可以在岸上演练熟悉后再下水实习,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x% r5 V2 f- t2 ~( ^, @2 i
初学者也可请人托住头部避免呛水。如果脚尖仍然浮不上来,说明人体的重心仍然偏低,解决的办法是尽量使双手再向后伸展并没入水中,补充吸气并往腹部下压屏住,臀部稍稍下沉,双脚放松上提,使身体保持成船形,如此这般多加练习,基本就可以学会。 3 t: J( Q* A& X* z" n. N
这是因为人体浮力最大的肺部位于上半身,因而上半身的比重小浮力大;而下肢修长,特别是处于远端的脚与小腿脂肪少、骨骼多、比重大,于是当人体静止仰卧于水中时,重心大体位于臀部,而浮心大体位于腰部,所以下肢容易下沉。这时若双手在头顶尽力伸直,重心就会上移;再吸足气屏住下压,让浮心下移,就能使重心与浮心基本对应,下肢就会逐渐浮出水面,人体就可以处于平衡状态、长时间地漂浮于水面了。
- H' s% V( `2 ?. T, R" I F, q! c" y 把水平静漂入门的这些基本动作要领和原理弄懂弄通,再求动作的提高和变化,以及学习其他静漂姿势就可以触类旁通。 , n- Y& V, {; K, A+ u! R. `
水平静漂动作的变化是丰富多彩的。上述入门的基本动作能维持三五分钟后,就可以开始对动作进行改进和修饰,以提高动作的观赏性和难度。比如,初学者可以先尝试把上举双手的手指相互勾住或抓腕、腿脚伸直并拢,渐渐地使部分的胸部、大腿、膝盖等露出水面,从而使躯体成优美的流线体,舒展养眼;十指可以改为交叉套住并渐渐回收枕于脑后,“或仰视苍穹,或闭目养神”,休闲自得。《静浮十八式》(注四)的前十二式动作都源于水平静漂,动作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可参阅与学习。
, a( e, s/ D4 d/ Z0 E, `此外,水平静漂还是静漂运动竞技的主要形式之一。福州已开展了多次静漂负重测试与比赛,采用的都是水平静漂姿势。目前,福州选手负重最大的能力可达4公斤以上。
" Z0 z: g- O3 S9 U# T1 _3 ] 2、直立静漂及其技巧 ' l0 f( Y# I$ @9 k2 g: i. B" U5 Y' ]
直立静漂又称竖漂、直立悬浮,即人体肩部以上露出水面,无踩水、划水等动作,双脚并拢,身体始终保持直立状态悬浮于水中。直立静漂看似容易,其实难度较水平静漂大得多,毛主席当年表演的“直立在水中,一动不动”的“立正”动作可视为标准姿势。《静浮十八式》第十四至十六式都属直立静漂的动作及其变化。
$ T7 h/ `* B) }, X5 D 直立静漂应以胸式呼吸为主。这样人体直立于水中时,浮心可处在较高的位置,头轻脚重,稳定性好;如果采用腹式呼吸,头重脚轻,极易失去平衡直立不住。初学者若浮力有限,整个头部难以浮出水面,可先学习仰头直立,即保持口鼻浮在水面之上呼吸即可,以后通过增加吸气量、放松和控制平衡等再把动作做得规范和优美一些。 9 B) Y) y% E" O I. q5 N6 {: j0 v
从网上直立静漂的相关图片可以看出:乌鲁木齐人陈鑫(女)2004年创直立静漂10.5小时纪录时,年53岁,在水中体态丰腴;而高其光、郑振通创造直立静漂纪录时,一个是六十多岁、身材高挑、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个年近六十、体型结实匀称。两个身材偏瘦的男人同日创造直立静漂纪录,说明通过勤学苦练提高静漂技巧更为重要。 6 k1 o* h4 z% s
3、侧身静漂及其技巧
7 F9 q8 o9 k% k4 B侧身静漂又称侧浮,即人体始终侧卧于水中,通常手臂的上部(三角肌部位)以及胯部、脚掌的侧面会露出水面,双掌合十枕于脸的一侧。毛主席当年在韶山水库游泳时表演的“睡觉”当属其例。侧身静漂动作以腹式呼吸为主。因为静漂时人体上下左右都处在不平衡的姿态中,所以其动作难度比直立静漂更大,要求更高。他不仅要求静漂者有较大的浮力,有很好腹式呼吸的功底,而且还要有很强的平衡感,顷刻间找到平衡点并持之以恒。
2 U1 Y2 u" w) Y: P, q《静浮十八式》中第十七式和第十八式都属侧身静漂动作,其中第十八式――苍龙侧卧,即为双掌合十枕于脸的一侧的标准式动作,其难度比第十七式――大鹏展翅大。因此,我们应从学习第十七式――大鹏展翅入门。
+ E. s' q& Q m" q “大鹏展翅”是以自然伸展的双手作为身躯平衡的杆杠,以学员往右侧卧为例,则右手向右上方伸出,双手基本成一条直线且与躯干约成45度角,除手臂的上部三角肌部位自然露出水面之上外,其余部分应没入水中且与水面平行。头部向左转,口鼻在水面最高处。双腿重叠,如睡眠般弯曲,其中大腿与躯干的角度略小,小腿于大腿间的弯曲度应该大一些并稍向后。整个侧卧动作形态就像一只展翅的大鹏。
# j. j( x* e- _& I “大鹏展翅”的动作熟练掌握后,可试着将左手从侧后方向收回,或贴于腰部、或贴于胯部,并逐步过渡到“苍龙侧卧”的动作。福州的高其光、陈清丽等能在水上持续表演数小时“苍龙侧卧”的动作。侧身静漂与花样静漂、团体静漂都属于观赏性很强的动作。
2 \/ R7 J: Q# Z 4、花样静漂与团体静漂
7 o6 H! N" J1 ~0 C1 Q# L1 D) } 花样静漂主要指静漂者在水平静漂、直立静漂的基础上借助乐器、球拍等工具表演各种节目。换言之,就是静漂者在水上各尽所能、各显神通,表演吹拉弹唱等各种自选动作。既自娱自乐,又令人赏心悦目。 4 I& k9 y, B* Q" O6 V! a
常见花样静漂演示的动作有:仰卧于水面上看书读报;吹口琴、葫芦丝、竹笛;拉胡琴;用乒乓球拍垫球;写字画画;甚至打水中太极、舞剑弄棍等等不一而足。有的人还可以在直立静漂时用美声唱法演唱整首歌曲;有的三五成群在水面上排列成各种几何图案等。如果静漂者有很好水平静漂、直立静漂的功底,又有吹拉弹唱等技能,那么上述花样静漂的表演只是水到渠成之事。
- |, q) u1 L+ X4 R6 K6 D 三人者为众。三五个人、七八个人共同表演的静漂节目可称作团体静漂或团体造型静漂。团体静漂最常见的动作是接龙或称作搭桥,即众人在水平静漂的基础上,后者双手托住前者的双脚后跟形成手脚相接的浮桥状,或曰之水中蛟龙。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接龙的动作比水平静漂来的更轻松、更容易。这是因为接龙造型时由他人托住脚,可以较好的解决人体上下身比重不一样,小腿容易下沉的问题,所以动作就显得轻松省力。去年,福州63个静漂爱好者创造的一小时团体静漂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纪录即采用这一造型。创纪录过程拍的一张获奖摄影作品就名为《63位静漂爱好者手脚相连》。福州静漂爱好者还常常在接龙造型的头部与尾巴各接上塑料泡沫造的龙头和龙尾的道具,使接龙造型名归其实。他们今年夏天在闽江上再次创造了由50多人组成的两条长龙顺流静漂1小时45分钟的江河流域团体造型静漂的新纪录。
/ H. b$ f( o2 B# L4 a2 i' G 团体静漂与跳伞运动员在空中表演团体造型动作一样,只要把一定数量、拥有一定技能的静漂运动员组织起来,经过培训就能实现。
9 y7 r' h( S* r 四、静漂运动有那些好处 S) [ z. A: b' T
静漂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也是生存的一项重要技能。他有利于人们周身放松、持久集中精力、增强自信心、改善心肺功能和睡眠等;他是水中休息和溺水自救的好办法;他也是一项人们喜闻乐见,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强,学无止境的休闲运动。当然,开展静漂运动还可以促进人体科学知识的普及,吸引更多的人们参加游泳运动。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静漂运动值得推广和普及。 & d) Z% n! C7 M& ^. I0 ^: V7 T& D& M
1、静漂是生存的一项重要技能 : R8 n" P& ~- S) I# t4 A) q+ Y" x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每年夏天,人们总能反复在媒体上看到一幕幕青少年溺死悲剧的重演,总能看到恰是温柔的碧水给不少家庭带来永远的伤痛,总能听到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奏出的杂音。最近有媒体报道:某中学1.6米的女生上游泳课时在 1.1米浅水区溺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不幸溺死的人数占非正常死亡的第一位,而大部分溺死的悲剧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予以避免的。目前,教育部门多采取劝阻学生游泳的办法,这还不如教会学生游泳和水上自救的技能,这才是减少学生溺水身亡的最好方法。台湾省把静(仰)漂作为大、中、小学生必修课的内容,就是水上安全与救生很好的预防措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与一二节课相比较,人的一生又是漫长的。用一点时间熟悉水性,学会静漂这一项生存的重要技能,不会游泳者在水中遇险时,可以维持呼吸以待援;会游泳者在深水中遇到抽筋、碰伤、体力不支等险情时可以通过静漂自救和休息等从容应对,化险为夷。因此,静漂是水中休息和溺水自救的好办法。学一技而安一生,何乐而不为。
w. \* }( b' g% @ 2、静漂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游泳运动 % b3 S8 O: ^) }3 I5 v' l# ?
静漂不是一项孤立的运动,他是游泳运动的衍生物、伴生物。静漂爱好者基本都是游泳爱好者。游泳是最受欢迎的健身运动项目之一。适当地进行游泳锻炼,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塑造流畅和优美的体型,还能够增强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增强体质,提高协调性。而静漂运动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很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参加游泳运动。许多运动项目都容易给肌体造成劳损或损伤,但游泳与静漂是劳损和损伤率最低的体育活动。因此,游泳与静漂都是一项很好的、可以终身进行锻炼的健身运动。
! Y. l4 X% z4 Q- i q. W$ { 3、静漂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
" r, z$ t3 z) o9 g8 r$ i5 D(1)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心血管系统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心脏、肺和负责将吸入的氧运送到肌细胞的血管。静漂运动时,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大800余倍,人在水中受到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在空气中,所以人体不论采用哪种姿势,水对皮肤的压力都会形成一种按摩作用,肢体尤其是下肢的血液向心脏的回流会比在陆地上容易的多;同时,采用人们平时较少用的腹式呼吸可促使肺部大负荷运动,这会大大提高肺活量和横膈肌的力量,并对内脏器官进行了按摩。这种提高呼吸系统机能的特点非常适合中老年人进行锻炼。有报道说:静漂中水的压力能按摩人体的穴位,对于关节炎及腰椎、颈椎等病症有辅助疗效。近期《大众医学》刊载我国著名肺科专家顾宇彤介绍呼吸锻炼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文章(注五),。
7 ~4 @0 X# k0 I: s8 n5 I (2)有利于改善体温调节的机制。由于水的温度一般低于气温和体温,水的导热能力又比空气强数十倍,因此人在冷水中失散的热量远远快于在空气中。当水温明显低于体温时,静漂就与冲冷水澡一样,由于冷水对肌体的刺激,能增强肌体抵御寒冷、调节体温的能力,从而使身体日益强壮,更能够承受外界温度的变化,以预防感冒等疾病。
1 j9 G" U7 T& S6 B7 U. m (3)有利于改善睡眠,提高神经系统的机能。水的流动特性对静漂技术提出了许多特殊而微妙的要求。几乎所以初学者学会静漂时都会发出“漂起来的感觉真好”的感叹,可见其对身心的娱悦是言语所难以表达的。掌握静漂技巧的过程就是神经系统和肌肉之间充分协调的过程,需要体会特殊的“水感”和“放松”。这些对神经系统是良性的刺激,也是其他体育运动所难以取代的,这有利于改善神经衰弱者的睡眠等。毛主席对游泳(静漂)就有独到的体会:“游泳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不想事,让大脑很好地休息。吃安眠药、散步、看戏、跳舞都不行,就是游泳可以做到,因为一想事就会下沉,就会喝水”。 b# F( W. b; ~2 g$ S
(4)可以磨练意志,促进心理健康。学习静漂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例如,初学者一般会有怕呛水心理,对水环境的陌生感使他们心生恐惧。学习静漂的过程,就是克服恐惧,克服冷、累等困难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是很好的锻炼。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公开水域中开展亲水活动,到江河湖海中享受大自然的乐趣,还有许多人常年坚持冬泳,这些都磨练了人的意志,鼓舞了人的精神。 + G' q+ Q& G% G8 }0 H! _8 C
4、为你的生活增添乐趣
) w) {1 r9 F: N5 l 静漂运动观赏性强,群众喜闻乐见。这在前面多个章节中都有夹叙夹议,这里就不赘述了。如果说花样游泳是阳春白雪,那么有多少百姓可以参加这项运动或观看其精彩的表演呢?如果说静漂运动是下里巴人,那么这是我们百姓自娱自乐的运动项目,人人都学得起,人人都学得会。 ( B7 K6 H+ w3 N T
来学静漂吧,为你的生活增添乐趣。 - f+ B8 ]6 d4 q. O
注一:国立台湾大学编印的《急救训练参考手册》第十三章简易水上救生之四,自救法―水母漂:深吸气之后,脸向下埋在水中,双足与双手向下自然伸直,与水面略成垂直,有如蓝水母状之漂浮。当换气时,双手向下压水,双足前后夹水,再抬头,利用瞬间吸气,继续成漂浮状态;如此在水中便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练习水母漂浮时,身体应尽量放松,使身体表面积与水之接触面加大,以增加浮力;同时,应将双眼张开,以消除恐惧。另外,头在水中时,应自然缓慢吐气,不可故意憋气,以节省体力,而在水中维持较长时间。
2 s5 o' H& @5 h% I9 ^% g" C1 E' y9 c 注二:国立台湾大学编印的《急救训练参考手册》第十三章简易水上救生之六.自救法 - 韵律呼吸:此法为有规律之一沉一浮之呼吸,动作宜自然并放松。方法为吸一口气后,双手上举,掌心向上拨水,双足伸直下沉,下沉之深度约10–20公分即可﹔然后掌心向下,双手由身体两边下压上浮同时吐气,如此反复行之,便可持续一段时间以待救。 9 T( R' X8 [4 j) H. \
注三:人的呼吸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法是指吸气时让腹部凸起,吐气时收缩腹部使之凹入的呼吸法。腹式呼吸是以横膈肌上下运动为主、肋间肌运动为辅来扩大和缩小胸腔而进行的呼吸。腹式呼吸时,横膈肌上下活动范围加大,使胸腔容积得到最大范围的扩展和回缩,同时腹内脏器也就得到充分的运动。胸式呼吸是指主要依靠肋间肌的收缩带动胸廓,从而牵动肺部而进行的呼吸。胸式呼吸时的肺活量小,肺组织利用率低,是人的本能呼吸法。
- I+ d: U6 @+ d1 H0 m) s2 l w; ? 注四:静浮十八式简介:
; `+ T6 x. h- f% M2 d 预备式:仿蛙式仰泳
8 s# d' ]/ b/ S& e5 T! i2 u I2 M 第一式:银枪戏水(双手上举一字形仰浮:该式为基本功)
) j6 ~0 K" G+ Z" S 第二式:开门见喜(手、脚分别交叉仰浮)
# K! K) U( X' }& b' m" I0 f w* f7 ` 第三式:天王托塔(头顶双手合十仰浮)2 @& i/ Q! o/ l. C. {: q9 M
第四式:枕戈达旦(双手枕头仰浮,该式放松舒适)
3 @) N% [& O' \& O; q, u 第五式:十字呈祥(十字形仰浮)
7 P) D( Q% U- ] 第六式:剑指蓝天(左、右手臂前举离水仰浮)第七式:大圣献果(双臂前举离水仰浮)
0 d q' e3 g) _. O. t 第八式:太极图现(大字形仰浮)
, Q+ y% R' {) a: `: d S 第九式:扁舟一叶(双手贴胯一字形仰浮)% x5 @5 \& [4 u& W0 H. l
第十式:气归丹田(双手叠合贴腹一字形仰浮)
4 @: s. ]5 m& X- y' L- ^3 K+ I7 h 第十一式:老衲讼经(双手胸前合十仰浮)5 a, E, z# R, {' K* F( v
第十二式:龙潭坐禅(双手双脚合十仰浮)
4 |7 n4 t! C5 r* z" @9 D 第十三式:兄弟情深(抱膝仰浮)
4 t; g( f6 m( P# ]6 X 第十四式:水护耶稣(十字形直立悬浮)
; Z7 \ p$ k2 R2 Y; o 第十五式:定海金针(双手贴胯Ⅰ字形直立悬浮)9 V+ l5 T% T" }
第十六式:阿弥陀佛(双手胸前合十直立悬浮)
. @4 I, E0 d( V; [. E/ ~3 N' V8 H 第十七式:大鹏展翅(左、右半侧浮)
; C! a1 W. i8 R: n6 o5 q; J) x! S 第十八式:苍龙侧卧(左、右卧式侧浮)
6 n3 O E F$ Z5 Y; r 收式:一字形俯浮。 ' ]: X' n8 j0 y! P/ K) ?- o) `( O
注五:《大众医学》2007年第二期,我国肺科专家顾宇彤推介通过呼吸锻炼提高抗病能力的方法。1、深慢呼吸:在不觉费力的情况下,逐渐用力增加呼吸运动幅度,减慢呼吸频率。2、腹式呼吸:在深慢呼吸的基础上,呼气时腹壁肌肉收缩(腹部凹陷),吸气时腹壁肌肉松弛(腹部隆起)。3、缩唇呼吸:用鼻深吸气,吹口哨缓慢呼气,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为1:2。4、吸气末停顿呼吸:缓慢吸气,在吸气末作一停顿,停顿时间约占呼吸周期的1/4,再徐徐呼气。吸气末停顿呼吸能促进肺内气体均匀分布,升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i0 d% h% |# V4 Z; W
夏橙的花样静漂,舒服。( a: Y, k! T" E( i, Y/ |/ e
# e; f# }1 B/ a* P+ r9 E, T- S/ n
# O3 \2 F7 [1 m7 l: a/ a3 J/ ?$ J/ X9 F5 Y! M, J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