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 J* K/ s+ u0 ]5 s0 U8 `" L
% c( b1 y6 b- w- u# h' g2 y' h 展示了未来兰州新区更加宏伟的发展蓝图
1 Q, y/ h' |3 d( W k7 D
0 Y( Q* z: V5 I& S' K0 [5 F 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l( Q, n+ W, | m R" e
6 e3 o+ y* F( K) Y$ u$ G
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齐全产业集聚现代化产业新区
; l X. |9 ?4 o
: X0 e5 ^3 j, Z# K6 I 重要意义:引导老城区企业“出城入园”% ]2 ?) t; Y9 S/ l' E5 M+ J' S
6 O! C1 ~6 ^7 J- q 设立兰州新区,对于加快推进全省、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促进西北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 z- I/ `& i; k# D4 a8 x- p# I8 m7 E! @
兰州新区的设立,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规划布局。由于“两山夹一河”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兰州市主城区发展空间矛盾突出,空气污染十分严重。2010年市区人口密度接近1.6万人/平方公里,城市容量已经饱和。同时,兰州市南北两山地势陡峭、土质松软,地质环境极为脆弱,治理地质灾害亟须分流部分城市人口。设立兰州新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是完善兰州城市功能和规划布局的迫切需要。 Q6 ]0 Q4 u/ K* Z0 k+ I: t# z' R3 L
/ F, F' }0 V7 z( I$ ^. b3 b
有利于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和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兰州市是西北地区典型的老工业基地,依托兰州新区建设,引导老城区企业“出城入园”,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探索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 U) O3 J8 E" o! U
3 M x! |9 ~+ P+ l1 ?
有利于增强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受发展空间不足等因素制约,兰州市经济总量占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下降。设立兰州新区,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有利于切实增强兰(州)白(银)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作用,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c( U* E- X P8 [
0 L. p' p- o+ Y( l
有利于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和扩大向西开放。甘肃自古以来是我国中原地区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重要纽带,是沟通内地、联通西部边疆和中亚地区的战略通道。设立兰州新区,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形成兰州—西宁地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榆(林)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拓展我国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与中亚西亚及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交流。2 p& p9 l5 o4 N8 |2 v
# N5 d7 ~' o" a! m( w& T 扶持政策:优先在新区布局重大项目
+ S) H$ }" b0 a+ }9 C+ `; u6 Z0 a: a
支持体制机制创新。允许和支持兰州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推动兰州新区建设提供体制动力和保障。, j- ^ K7 p) N1 w
8 U! r9 S) K# I$ w1 H. _
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兰州新区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纳入兰州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区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解决。在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鼓励新区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允许在土地开发整理和利用等方面先行先试。
% A' w/ C! `5 c7 Q
9 [" d+ ~5 G3 e% I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支持力度。对兰州新区调蓄水库、供水、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支持。对兰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适当降低资本金比例要求。探索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修复。将兰州新区北部防护林网和南部林业带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支持兰州新区建设国家级湿地保护区。
$ ?5 C3 J/ e C. H _
$ p* Y& S+ i4 { R2 S 优先布局重大项目。国家在重大项目布局上给予兰州新区重点支持,对兰州老城区搬迁改造进入新区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政策扶持,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和社会资本在兰州新区建设的重大项目优先核准,支持兰州新区产业发展。
5 v8 `# f+ L5 L, T6 r. z" C+ Q
/ l/ ]5 j% t) d7 y 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兰州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在符合相关监管要求和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鼓励兰州新区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健全各类投融资主体。: j, J& ?$ g" ?8 z0 x
( g8 M" e/ Q, q0 ]* K, u X 总体思路:打造西北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 u- D' f6 L8 P. k8 Q
/ [: [' G. B3 L S2 W 指导思想:兰州新区建设将以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产业特色和节能环保,深入推进循环经济示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对内对外开放,培育内陆开放型经济;突出改革创新,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推动兰州新区发展,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新区、生态示范新区和产业转型升级新区。; h3 E M6 H& N+ r% j% l
* M& i; _) v# g8 b9 z1 f
基本原则: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强化政府在空间开发布局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要素资源向新区集聚。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充分考虑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需要,科学确定新区规模,优化空间布局,把握建设节奏,强化水资源节约和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注重自然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提升。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高起点、高标准、集群式发展现代产业,形成新老城区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统筹城区和乡村发展,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大胆改革创新,加强在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不断为跨越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X, ^. U/ [/ u8 `; R# x
) `+ a( K9 L5 Y$ M5 k 战略定位: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以新区建设为契机,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区与老城区联动发展、整体提升,实现新区建设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协同推进,把兰州市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依托兰州加工制造产业基础雄厚和人才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发挥大项目龙头带动作用,集聚发展关联配套产业,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发挥兰州市作为西北内陆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与现代物流中心的作用,积极拓展经贸、文化交流,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建设成为面向中亚、西亚的区域性国际交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承接重点,着力引进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和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优先发展先进制造、资源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8 k7 T, T- t/ F6 F& U% }/ @/ D
, G& N, P! i6 [3 T$ Q( E9 G 发展布局:空间上分为三大区域& p$ W8 A: _- C
D: d! q1 O, `+ u
新区范围: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市北部,处于兰州市和白银市结合部的秦王川盆地,涉及永登县中川、秦川、上川、树屏和皋兰县西岔、水阜6个乡镇,距兰州市主城区38.5公里,距白银市区79公里。该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综合交通优势突出,未来发展所需的后备土地资源和生态建设用地较为充足,以引大入秦工程为主的供水体系可基本满足发展需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渐成规模,新区发展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5 G* |: {0 y* v' Y" G. C: z5 l) {$ \* ^ ^) Z* C6 P/ E
发展布局:根据自然地理特点、产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定位,兰州新区在空间上分为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生态林业建设示范区和核心发展区。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生态保护与林业建设示范区,主要利用荒山丘陵、依托现有湿地和引大入秦工程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构筑新区北部生态屏障,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核心发展区,主要集聚产业和人口,重点布局发展石化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产业,建设集行政、商住、教育、文化和其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 R8 ~: Q N! W+ ]+ 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