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10个长寿秘诀大曝光(17) 转载
: X3 Y1 _, |5 Z0 W1 \8 D( J, K$ Z- b评论(19) | 阅读(25159)
% ^+ s% r5 U6 U 泱泱世界,上下五千年,许多人梦寐以求长生不老,求仙方,觅仙果,炼金丹……结果无一人能逃过死亡的劫数。尽管如此,人类也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使平均寿命不断提高。现将古人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良方介绍如下,只要你身体力行,将对你的健康大有裨益。这些保健良方既十分简单,又很容易做到,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十要诀。
& y2 I- Q) k3 h4 u' Q& W! j7 q( }! r5 ~; w
; a$ c. i) s0 F2 a6 Q: r1 J7 L2 R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p# f2 z* H. u
: ?& @) \) w+ { K, Z6 y* b5 r
0 U/ X' ^# M- V& F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 v3 e" _; o) Z& D
* j7 R4 [/ P/ J" J% ]
2 \7 ^ u$ d6 w; G* F. o, q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人体之重要十二经脉和四十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汇聚于头部。! v/ \$ _( q& ~3 J
/ x+ U7 j- o* O5 F2 L: i1 h
- O5 Q. o7 z% N3 p# O6 y 头顶中央(即前发际后5寸与后发际前7寸处)有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穴,项后枕骨一带有风池、哑门、医明、玉枕、翳风穴,两鬃有太阳、率谷穴,额前还有印堂穴。如以梳子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针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将会起到疏通十二经脉,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调节大脑神经功能,增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增强记忆力,醒脑提神,还能消除各种劳累疲倦、失眠烦躁、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以及聪耳明目等多种作用,甚至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b, z7 R' o: K: g! O, l: o- G! G& ?5 Q
8 W- Y+ d$ z* U" E- g' x
. p0 B2 G3 @; [% O( o- V
为此,有人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后梳一回,中午休息后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两分钟梳60-100次为宜。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梳头,就会感到头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发变黑,食欲增加。由此可见,勤梳头的确是一种保养人体精、气、神的最简单经济的长寿保健方法。
+ R/ e5 ^4 G+ a2 z# t1 z9 s
: s+ u( S( @) o! ^/ n
8 M. _0 J' I/ [+ Y# ~6 p& f2 g4 Q: { 二、脚称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9 J. R5 f+ g j; |' E) k- D& {, c
5 q1 |; V: \, d1 w$ f9 ^
4 j3 G l8 |" q; e 脚部乃“三阴交之始,三阳交之终”,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有26块骨,19块肌肉,33个关节,50多条韧带,50多万条血管,4万多个汗腺。! v, @, t5 h8 M0 {
% E1 x: i, @3 l1 d0 A( A6 G" z5 h/ W( H! x
祖国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布满了相关全身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主要薄弱环节,容易遭受寒湿邪气的侵袭,可见人体健康与否,和脚部健康关系极大,所以脚部的保健就比其它部位显得尤为重要。1 L" H3 f: `) I/ `2 M
5 Y# S) E8 D+ m5 W
8 t( Q4 T# W- t# `# i2 R3 H
历代医学家认为,脚部保健并对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涌泉穴(即脚心中央凹陷处)。针炙经典文献《灵枢·本输》说:“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肾出于涌泉”。
3 n8 ]" k& w* A5 K6 h/ G& ^. M# }
, d/ S& w. f8 B' W! g2 z' S* w/ Z' M; T6 d/ u) b* @1 x
意思是说,肾经之经气犹如水井中泉水一样,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长期不断,经常以热水浸泡后搓此穴,既可以温补肾经,益精填髓,舒筋活络,平衡阴阳,又可以舒通心肾,滋生肾水,抑制肾脏虚火,排泄体内毒素杂物;既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御寒暖体,缓解肌肉紧张,消除各种疲劳,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气,祛风湿,助消化,通大便,止泻痢;同时,还能治疗头顶痛、疝气、肾炎、性功能衰退、小儿惊风、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心悸、咽喉肿痛、脚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几十种疾病。
( o9 q% {5 y3 `. Q
2 w: W1 i) c) r/ o! a2 \% b, r* _. k5 t# B% b4 B
正因为如此,涌泉穴才被中外医学权威誉为“健身之穴”。
6 I2 ]- m3 ?& k1 r% Y, N4 b2 \
: q0 O2 y$ u8 W, h2 R
6 D! ^3 H* e( x 三、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 q4 n& m5 i. K( g! G
9 W& e1 A$ l. s7 u6 e
1 A. \, q. }- U* u0 X 唾液,即口水,呈半透明液体状。《辞海》解释说:“唾液腺分泌的液体和口腔壁上的许多小腺所分泌的粘液,在口腔里混合在一起成为唾液。”正常成人每天分泌唾液达1-1.5升。
& h g4 {! J$ b, Y% P/ p7 O E7 G- D% K7 B
! ^2 z! j* t' {6 o 据化验分析:唾液中含有水分、酵素、尿素、维生素B、蛋白质(粘蛋白、球蛋白)、有机物、氨基酸、硫氰酸盐、碱性离子和钠、钾、镁、钙以及淀粉酶、麦芽糖酶、磷酸脂酶、溶菌酶、过氧化物酶等物质。中医理论认为: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养生秘诀。9 ?7 D L0 f% v+ m6 f1 |
; H7 G- d( A8 ~7 R1 L0 p/ \
8 @* D& `" z0 u1 A* Z( I 现代医学认为: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软化收缩血管,溶解细菌,灭杀微生物,健齿强肾,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近年来,美国学者发现唾液含有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和皮肤表皮细胞生长的“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日本食品研究所发现“唾液可以消除从氧气和食物中产生的对人体十分有害的自由基”,最为可贵的是,唾液还有很强的防癌效果。
/ f1 Z* ]4 x+ o% i, n
( q2 V& s0 ^0 k( A" f
5 ?% V- ^6 r! z- q' X5 Q7 { 美国乔治亚大学医学院专家的研究表明,致癌作用很强的黄曲毒素和3.4--苯并比及亚硝酸盐与唾液接触30秒后就会消失,并建议“每口饭最好咀嚼30次”。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学者把它誉为:“华池神水”、“金浆”、“金津”、“玉液”、“玉泉”、“甘露”、“清洁剂”、“天然抗癌剂”等。- r3 i6 R8 @; s: N: N, m* k, H6 s
* d. D6 w: X; p0 |
5 S+ d' y8 s% r, X1 k 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并非侈谈。
! g. ~. a& z+ W. @+ R4 V3 W$ u; ^' _4 _2 H
/ Y9 [4 O* L1 `6 H 四、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 i2 F* Y$ y9 @' h) r( W
! Y% Q; P& z2 u6 s- E( F, y" C2 J! z; }5 @, Z8 V. c
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法,俗称“叩天钟”。清朝尤乘的《寿世青编》说:“齿为筋骨之余,宜常叩击,使筋骨活动,心神清爽……”
* g; R$ \$ D8 }4 G) }1 O% d8 b
4 A& z- j9 z, B" o7 @6 W& W' O5 `6 q: F* k
中医经典《类经》说:“肾主骨,齿者骨之余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生骨髓,肾气实,齿更发长。”也就是说:人体骨骼体质有赖于骨髓的营养,而骨髓则为先天之本肾精所化生。肾精衰少,则不能充养骨髓,代表“肾之标,骨之本”的齿就会生长迟缓,新陈代谢功能低下,或松动,或质蚀,或病变,或脱落……) |- i6 Y/ y5 L4 ?+ ?/ k6 X
3 T/ G1 v$ Y% Z5 _ d
, p0 r. U. F R; [! r" [- G" L7 M
现代医学也认为,经常叩齿,不仅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局部气血运行和经络畅通,保持并增强咬肌和牙齿根基部的整体机能,还能延缓老年性机体萎缩带来的凹脸瘪嘴状。最为可贵的是,经常叩齿还能十分有效地增强牙周粘膜组织纤维结构的坚韧性,提高牙齿抗龋能力和咀嚼功能,促进口腔、牙床、牙龈和整个牙齿的血液循环,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并及时充盈其中组织营养,增强牙齿的抗病抗菌能力,从而使牙齿变得更加坚固,整齐洁白,丰润光泽。
% ^) K, P, n) G9 }7 Y7 p: P+ X L& \/ x A
3 T( V4 c4 m4 i% [& A
民谚“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就是这个意思。具体做法是: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先叩臼牙,再叩门牙;轻重交替,节奏有致。终结时,再辅以“赤龙(舌头)搅海,漱津匀吞”法则会使效果更佳。
; n5 H: L! x# X! h: Y3 _4 W/ L& |% [& ~. c- _7 U5 m
8 l5 R) q' U& Z) @7 V1 c( s! w 五、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8 Z& g) w& O, k: N$ m; W) S% D6 n( G' \4 K) E' n
& ^2 t) |: Y. a2 r7 T p
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认为:人体的先天之本在于肾。而肾元的强健却与双耳息息相关,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中医经典《灵枢·口问》、《灵枢·脉度》、《寿世青编》、《外台必要》等书也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肾气通于耳”、“肾开窍于耳”、“一身之气贯于耳”的说法。* y! X( v) j I! W# N! F& [& f6 m
: H. E, |8 F$ K, Z3 l6 d
8 @9 ]0 ~0 i5 U/ Z5 i 显然,古人无非是在强调肾耳合一,互为作用;肾主内,耳主外;耳为肾惟一之上外窍,耳健则肾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绣针坠地能闻其声。. K' x: @' |. c9 a3 b2 w8 p
- W6 I* c0 ?5 n: j+ E$ n" a8 h: W _
5 f! Y# v0 n# d; u$ ]6 x
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从头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右耳).7 a4 v! t- y& O$ `
8 B" X/ G; b- _3 J0 I3 R. M3 c, G
& D. N/ s6 s) p+ k$ c; p( A
此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辅以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则更能强身健体,敷养肾元。现代医学认为:耳朵上的49个穴位和各部位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把它形容为“缩小了的人体身形”。
4 t& A& U6 @; D1 Q) a9 n& ~$ v z9 ]+ y' w; _
" D+ b( x* v) Q$ b# L4 c& h 临床实践证明:采用扯、拉、按、摩、搓、揉、点、捏等手法,实际上就等于对双耳进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针灸性治疗。如果长期不间断,除了具有良性震荡体位、反馈激发活气、疏通十二经脉、加快血液循环、调理五脏六腑、健脾胃、补肾元和平衡阴阳、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强新陈代谢等功能外,还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利于胆道的通畅,防止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免疫力,调节肝脏抗病毒的能力,对肝炎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 P& M) Z- a, t& d% ^3 o3 s$ l& `# c( O. v" s$ l' \8 K
, E7 y4 |/ G o
总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
) p% V \4 t. _2 Q, S" _4 V
# `! L' J% x' \' @3 U/ U9 u" O2 t/ Z9 O
六、夫妻之间互捶背,解疲强身又防癌' n; ?* ?1 K; h- x7 Q- }2 Z& U
3 I$ t% z9 O+ @7 J' L1 g3 `& f7 N8 C1 ~0 x
捶背是古老而又立竿见影的健身方法,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梅女中记载:“既而握指细擂,如似团絮相触状,体畅而不可言;擂至腰,口目皆慵;至股,则沉沉睡去矣。”
! C4 D6 A/ B Y+ U# |8 w$ h2 x. P9 r' e% @! r
* Y) Q0 H% P. X0 t1 R: v/ q+ [% g- \
背部有数十个重要穴位,捶背刺激穴位可反射性地刺激神经系统,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 @0 f, T) y% {9 \
" v( u! _$ t9 U6 g5 f. }
& l# S& H7 W5 u1 R1 d/ f 其功能一是舒经活络,使血液通利,肌肉放松,有利于防治腰酸背痛及腰肌劳损;
' V! n' {+ W; ]# }' @% u' }4 w& w. }" r/ n+ f/ i- K3 }4 v9 u9 Y
4 g6 t: v! _, H: q2 U6 ^
二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机能。白日捶背使人头清目明,精神振奋;睡前捶背可安心宁神,催人入睡,对防治失眠有较好效果;4 n* _, k K0 a. P
( O+ L" E; D& O: w! u% `9 p( C( m8 b# A0 `2 o* M
三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日本学者早就发现,经常捶背可以促进脑腺肽的分泌,而脑腺肽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抗毒素和抑制细胞变异的作用,因此可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力和防癌抗癌。
" p" [8 u% y. z }* W
$ d2 ?4 k$ V+ L) b
+ A$ ?$ j0 k7 P' }* C* b j 捶背通常有拍法和击法两种。$ j! U. y8 \. S3 z
0 c2 ]& Z) y2 ~# A/ n
! H( e* n' W4 z# R; @ 拍法,即用虚掌拍打;击法,即用虚拳拍打。虚,意即轻。手法要协调均匀,着力富有弹性,每天一次即可,每次捶背50-60下。为方便起见,捶背最好在夫妻间进行,每晚睡前,互相捶拍,双方收益。
8 Q, @2 B. x e9 a7 v; M) X" b+ C# m3 N
' f% R. d0 G0 h# r% W* w( K! S5 V
七、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裨神元 r( n% ^ _+ @ E) `6 B2 ?
0 `: p9 T4 V' q Y/ N9 ~( a+ ~& P- z; [- U5 v
揉腹,即用手来回搓擦“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内脏”的一种养生保健法。祖国医学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官城,阴阳源”。, t* c* }, t& `1 s9 p: c
8 n; n- _0 K- k, ?7 b9 g( ~1 \7 n) I# o( h
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说:由于劳役过度致脾胃失之健运,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短其滋养,形成内伤。明朝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也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认为脾胃居中,喷灌四方,为心、肺、肝、肾四脏的给养源,负责主运化水谷精微和统摄精血神液来充养敷布全身,令五脏六腑常壮无恙。通过揉腹,既可以调理脾胃。通和气血,培补神元,又可以“通和上下,分珲阴阳;去旧生新,清脾化痰;敷养肾精,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伤之百症。”3 K, h3 Q- _& K6 d* R A
( A: M t4 n. e- |
* [) `' m6 X. \) o 现代医学证实:揉腹既有强健脾胃、胃肠和腹壁肌,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包括淋巴液循环和胃肠蠕动加快的功能,还有治疗中老年性便秘、胃肠溃疡、周期性失眠、前列腺炎、肾炎、疝气、遗精、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的疗效。尤其难得的是,揉腹还能促进腹壁脂肪的自行收缩和消减,是行之有效的“减肥法宝”。
: [* S/ L" H4 O/ ]9 ~- ~7 _& o$ l
# g: U) J8 Z5 f# H0 {/ { 揉腹之法,以《延年九转法》介绍为宜:先用右手大鱼际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揉摸130次,然后下移至肚脐周围揉摸120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摸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复一遍。: q, t2 u& M& l7 k0 b
) e; ]% N' _. B0 m
! S: N1 V4 H5 |$ {2 p% s8 Z 八、消瘦健美助血运,勤伸懒腰效最高
1 A" q% D4 X8 M
$ c6 z7 M! M1 M* R! D* Y! d1 `; R) u4 b- n2 L
有句带有贬意的民谚叫“懒人伸懒腰”,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偏见。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散脊柱的自我锻炼。唐朝孙思邈说得好:“血不运则百病生。”意思是说:如果人体的血液循环状态不好,甚至不能为各部位正常提供所需营养物质,就会出现“精衰、气竭、神乱”病象。! \9 ]1 ~$ E* a' [% A
5 d: q8 G4 O2 a& i# p
3 Q5 k) |6 w. Z0 P) L0 A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血液循环是靠心脏和肌肉的收缩来完成的,尤其是离心脏较远的静脉血管,就更要靠肌肉的收缩来加速血液流回心脏。由于伸懒腰时,人体会自然形成双手上举、肋骨上拉、胸腔扩大,使膈肌活动加强,形成深呼吸姿态,以此牵动全身,并引发大部分肌肉收缩,并将淤积血液赶回心脏,从而达到加速周身血液循环的目的。# ^# y$ L- s, j/ `7 P
; c7 y) M3 f" m3 b0 Z; G1 } e+ b% @9 b
“懒人伸懒腰”的好处是:能使颈部血管舒畅地把血液输送到大脑。大脑得到充分的营养,疲劳消除,从而精神振奋;能使全身神经肌肉得以舒展,促进机体平衡;能增加吸氧量,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能消除腰肌过度紧张,并防止腰肌劳损,而且能及时纠正脊柱过度向前弯曲,保持健美体型。- D0 k3 ~5 E9 N% t0 I$ r# @4 F
. R) j: E: d: _1 ^+ P/ B( w% \+ F& a2 Y4 T
九、合谷内关足三里日按一遍健全身* r" k! C: m( ^! i0 X4 v
$ c6 a1 G8 F, D5 U6 r! @ }: o0 y# h/ N1 d' p L3 B. F- ^ v8 K
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为“足阳明胃经”主穴,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能从X线钡餐透视中清楚地观察到胃肠蠕动变得有力而规律;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并可增强大脑工作能力,改善心功能;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内分泌激素含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 g* [0 Z% s0 q* r4 h
2 n, [/ W& ^6 Y2 ~
. I+ O* E" B2 ` 对胃痛、呕吐、便秘、腹泻、肝炎、胆囊炎及高血压、下腹疼痛、瘫痪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主治头痛、面瘫、五官疾病及高热抽搐等。内关为“足厥阴心包经”要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悸、高血压、癫痫、哮喘、胃痛、恶心、呕吐等。7 U# s2 C0 ]$ R, b
; ~8 p# Y, g5 f8 Z
4 I2 W, u. @; N0 }- \" }% v! O3 C 足三里、合谷、内关为历代医家强身治病之三大要穴。
, i, @2 A6 k1 Q/ x6 N
, n& |. w- F l# Y" |$ P N# x; z4 i. ]$ U, z/ O, D
近年来,我国学者发现,对此三穴进行按摩,对全身的神经、肌肉、组织、器官可起到显着的兴奋作用,有病则治病,无病则强身,其效果为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无法比拟。具体方法是每天定时用大拇指或中指分别按压足三里、合谷、内关穴一次,每穴每次按压5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 [( H! i7 P1 b
, o( z# j# G, ?, k7 j. K$ C
. L# X+ u. b, `: v1 H+ h) {6 J 十、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
6 r, @" P" N, k$ x+ r7 [! P' d' c7 f, s+ Y6 n: ~6 [' k
% H% `( p+ B! `5 K8 A: `8 k+ O
谷道,俗称肛门。撮,即收(提)缩也。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极为推崇此法,他在《枕中方》一书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要间歇性地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 |5 k+ y& r$ X# I9 v I0 S
9 _" P: x( ~: \9 `2 a; `! H
2 f' c& u" }' V
现代医学也认为:包括大肠在内的肛门及周围的提肛肌和肛门括约肌至少每天要间歇收(提)缩一百次,每次约1—2分钟。如大便后,要及时做提肛运动,并将提肛时间延长到2—3分钟。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排便的肛门外括约肌功能的快速恢复,又能相以预防外括约肌破损而引起大便失禁等疾症。, J3 y4 ]% T7 L5 m: m
; _$ L4 O3 E0 r/ x
8 c8 E+ W% \$ } 据研究,日撮谷道一百遍,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防治静脉淤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痔、外痔、肛裂、脱肛、肛门湿疹、便秘、慢性肠炎等,同时对治疗和预防冠心病、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肛周炎症、肛周皮肤损伤等慢性疾病有显着效果。撮谷道的具体做法古人概括为“吸、舔、撮、阉”四字诀。
( H( Q) _9 j! F+ ]3 y. K; Q
! h4 u1 b) T0 b6 u
' X8 ~; K* }! {( P 即“放松全身,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配合收气,舌舔上腭,向上收提肛门,稍闭气,然后慢呼,全身放松。”
! X- Q3 F+ n; U9 W( ^& p8 {6 P$ s: ^" I
( [: v1 h7 { U% Z" e5 r" v 综上所述,各种健身方法都不受时间、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您能否付诸实施,并持之以恒。愿此十诀能助您青春常驻、身轻体健、延年益寿。
3 @# d' F- q: Z* O% W5 x- E( l4 D+ }. E, J+ Z# ` g. P: z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