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底森林 于 2011-2-16 11:35 编辑
. F% R4 [$ w2 G
! D2 J, g) P% L: n/ U& Q9 q5 I 回国后,他在城里上班,父母在离城不远的郊外居住,过着田园般悠闲的生活。他每天都回家吃饭,周末一般没什么活动也呆在家里,陪父母聊天,下棋。某一周 末,朋友们约他出去玩,时间是两天一夜的周末,说“你天天回家陪父母,和朋友们都聚会少了,一直呆在郊外多闷啊。走,去好好地玩他个天翻地覆,父母少陪两 天没事的”他拒绝了朋友,淡定地说:“父母老了,他们不会一直在原地等你的!他们一辈子在等你,等你出生,等你长大,等你上学回家......现在等你下 班回家吃饭,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呢?”说完后就回家了。他所不知道的是,那天的聚会没办成,朋友们都马上赶回家了......因为,父母不会在原地一 直等你的!
0 B5 v8 w! R9 p2 d 看完后感慨万千,以前的辅导员曾对我说,她的很多同学博士毕业后离开香港去了美国,尽管有一些在学术领域发展的相当不错,但是,他们的心始终充满了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同学的父母年龄已经六十有余,但美国这边的事业有放不下,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就像头顶悬着什么东西时刻会砸下 来。- w7 }; O2 c! C+ e0 H) B9 a5 \ E
很多人背井离乡,甚至远至海外,为了追求他们的梦想,追求事业有成,追求前途无量。总是想着等着自己有了钱一定好好的孝敬父母,想着买了大房子就一定接父 母来住,想着忙过了这一阵子一定回家看望父母……然而,父母是不会在原地等你的。也许,等你有一天人生辉煌时,父母却已经离你而去了,让你留下“子欲养而 亲不在”的懊悔。
+ m1 g* F' \8 N( z4 A+ e2 u7 H: B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k; f. t+ k# Q- M$ }
年少时不懂这句古语的含义,曾私下耻笑:为什么总要留在父母身边?曾经我很赞叹“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梦想去云游四方。
7 E8 d7 d5 u5 ~8 L5 ` 带着这个梦想,我们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家乡,也真正离开了父母的身旁。曾经为自己能实现这一愿望而自豪,曾经为自己能走出家门而庆幸。殊不知世事艰辛,唯有离开家乡的人能体会到了。
0 P$ A; p9 D# c8 a+ K5 Q; \9 r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3 y6 {5 h" k& M; A J, ~' S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9 k: l* ^6 B8 e+ |0 S: q x
一次离去的结束意味着更远的离去,归期却不可知。回头再望,家乡是如此美丽,父母身边是何等温馨。0 h1 O. S; Z D3 `7 @8 [
仔细再读: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觉其中的奥秘。8 i$ u8 T4 c V7 X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方,在这里是指方向,地方,处 所。这句话要辩证地理解: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0 s! p4 t8 `, Q* ~* n3 y7 i1 ]
不知道我们是否算是“游必有方”呢?+ d) S2 H" H* Z: K8 T- ?: j) b
每一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放一次大假,总是很晚才回去,又很早就返校了;即使在家里的一段时间,也是整天对着电脑,忙这忙那,搞东搞西,连和父母聊天的时间都没有。也许是真的忙碌,也许是习惯了漂泊,也许唯有父母能不挑剔我的所作所为…… Z2 Z' G8 ~7 V& Y0 L; J) p& L* ]
每一次长时间的分别后,第一眼父母给我的感触是:父母又苍老了许多,额头上的皱纹又增加了许多,身体已渐渐逝去,而逝去的光阴却无法再找寻了。
8 z! h- ~& Y5 S7 s6 C6 N } 每次给父母打电话,父亲依旧再三叮嘱我:在外多注意身体!此刻,我深感——母爱、父爱如山!% N+ v2 q: K+ x& m% o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中对"孝"的强调,一直是从情感意义上进行说教。孝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切不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5 x) J! `4 K7 U
夜已深了,不知远在家乡的父母此刻是否依旧还在忙碌着或已睡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