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多年前,住在太原坡子街20号的少女黛莉曾陆续收到巴金先生的7封亲笔信。黛莉是谁?还能找到她吗?
, V, j: Z2 x- }/ Y ●为什么要去寻找黛莉呢?“好奇,探索,想象,思考,追寻,敬畏历史。”赵瑜如是说。. u6 X: o N# R' Q' M
●寻回珍贵的巴金信件、寻找当年的少女黛莉、寻求写作的全新突破,赵瑜真可谓苦心经营——
( D3 x6 l3 {5 w$ S , B& ^4 I6 u7 C! Q
9 K: j$ N9 z* u z1 k% h 2006年冬,作家赵瑜偶然在太原文庙一古董商那里邂逅了巴金从未发表过的7封亲笔书信。这些加起来近四千字的书信是年轻的巴金写给 “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一位 “赵黛莉女士”的。信件背后的人物命运深深吸引着作家——赵黛莉是谁?近百年时代风云,她的命运又是怎样的?从此,赵瑜 “追随着黛莉女士生活的足迹”,进行了“寻找巴金的黛莉”这一艰难而又神奇的过程。
N# X J0 r; I
: @# n2 U/ ?7 K 赵瑜先生新作《寻找巴金的黛莉》自2009年12月7日由《太原日报》首家推出连载以来,很快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著名作家巴金、山西少女黛莉、太原坡子街20号、文庙古董商人……这不是耳熟能详的大作家与咱山西、咱太原相瓜葛的事儿吗?单冲这点,也要读下去。可问题是受固定版面的限制,连载每天只能刊出1200多字,看得实在不过瘾啊!于是不断有心急的读者打来电话,询问是否有单行本出售,或干脆打探故事的结局……( p4 V6 y1 X/ R' t/ g
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一部报告文学作品的刊载竟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本身就是一条新闻。《寻找巴金的黛莉》“火”了,作者赵瑜本来就是当红作家,这下也更“红”了,一时间,获奖连连,邀约无数。这不,直到3月4日上午,我们才与赵瑜先生共话那段难忘的历程。& ~, J, {) W% ^4 U
喜收藏结奇缘 费周折解谜团
, d# V& g' Y* v1 B- Y
, ^$ f5 K0 v9 v* N# Y' s 赵瑜说:“闲暇时候,我也好点儿收藏。”确实如此,在赵瑜家中,随便哪个房间,都能看到、摸到许多老物件,明末清初的桌椅,万历年间的米瓮、酒坛,足有丈许的长案……最惹眼的当属那一千多只猫形老窑瓷器,以瓷枕居多,大大小小,姿态各异,被主人排兵布阵般地列于墙侧。走路时也要格外小心,一不留神会碰到床底的瓷枕,那可是元代甚或更早的“老猫”啊。
x% |9 z+ F! _) ^3 z8 m 对于收藏,赵瑜抱有一颗散淡之心,他只图个课间歇息,并不奢望升值空间。但让他无法割舍、不能轻弃的一宗交易,正是我们这次访谈的中心话题——巴金先生早年写给山西少女赵黛莉的7封老书信。1 F' @+ m/ z% s+ x5 c5 K
这7封信的来历,要追溯到2006年冬,那时,赵瑜的《牺牲者》即将杀青,写到躁累时,便去了文庙。古董商人赵从平在这里开了一家小店,见到作家身份的赵瑜,想起手上放了十几年的巴金书信,遂向赵瑜打听有关巴金的事儿,并问及巴金写的东西是否值钱。赵瑜心有所动,却不露声色,故作漫不经心状。商人老赵也不是省油的灯,并不急于出手。两人一来二去,终于到了摊牌出价的一天。然而五万元的高价位让事情又陷入了僵局,冷战持续下去。期间,为了不让这批书信旁落他人,赵瑜把刚装订出的 《牺牲者》送给热衷于“文革”题材的赵从平,也使两人关系更近一层。直至2008年9月6日,赵从平终于松口,7封信以一万元成交。当下,赵瑜便让赵从平领他到解放路一带,指给他看哪里是发现此信的“坡子街20号”。自此,赵瑜踏上了寻找黛莉的路途。: | P; `, t7 {1 x
为什么要去寻找黛莉呢?“好奇,探索,想象,思考,追寻,敬畏历史。”赵瑜如是说。) E, e: W# U. s3 I3 h% `
从2006年冬与巴金7封亲笔信邂逅,至2009年冬《寻找巴金的黛莉》一书脱稿,赵瑜苦心经营了整整三年。
6 A7 \$ @. m8 O% ^' N& |% N 寻回信件颇费周折,而寻找黛莉的过程更是困难重重。本来答应协助查找的赵从平竟然在店里遇害身亡,案子至今仍在侦破之中。赵瑜只有另辟思路,在广泛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发动朋友和他一起去核查每一个细节,解决每一个疑问。在触摸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每每以为接近了真相,到头来却又不是,用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之类的词来形容,实不为过。还好,上苍对有心人是分外眷顾的,赵瑜终于在2009年5月找到了黛莉——时年90岁的赵梅生老人,不仅解开了巴金先生7封信背后的诸多谜团,更从一位现代女性传奇而坎坷的命运中折射出社会变革的诸多方面。阅读这样一部作品,谁能不为之动容、叫绝呢!4 g% c& x8 c K7 A5 d! J$ N
不“作茧自缚” 须“有所担当”: @+ Q2 e( |4 R
7 K0 X" {& [1 x4 Q
《寻找巴金的黛莉》不仅故事精彩动人,在文体探索方面,亦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赵瑜坦言,他在此方面也是下了功夫的,概而言之,一是要突破自己的固有模式,二是要借鉴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换句话,在这次不同寻常的创作中,赵瑜寻到了新的写法、新的突破。
2 B! y, ?/ }) i8 i2 Q 作为一名出道多年的作家,赵瑜著作颇丰,但作品常变常新,例如自《马家军调查》之后,更为重视作家的个人情怀,应用了以人为轴心的写作手法,由以往直来直去、千人一面的筒式结构,改为从个人性情、命运小角度切入但内涵更为丰厚的瓮式结构。《寻找巴金的黛莉》正是如此,用第一人称,书写一个人的命运,折射的是一个时代。赵瑜说:“文艺的特征从来是喜新厌旧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生命力。一个作家,一定要敢于改变以往成功作品的模式,否则只能是作茧自缚。”$ {( g7 Z7 r4 ^/ F4 _
在谈到借鉴的问题时,赵瑜说,我们周围可汲取的营养太多了,比如山西戏剧中的剪裁方法、《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人物塑造、评书中洗练的白描语言、诗歌中的音韵、小说中的创作手法等等。这些有益的元素经常运用在报告文学的写作中,像《寻找巴金的黛莉》一张一弛两条线并行,又在其中一条线中应用了侦探小说的写法,让读者也能参与其中,充分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而在为文的节制上,忻口战役一节算是明证,愣把可以大书特书的史实压缩成文章中的一段背景,使得文章更为精致。
7 w8 a# Y$ C' N. {) Z' C3 ? 赵瑜的写作,不仅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同时也负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且不说脍炙人口的《中国体育三部曲》,也不必说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革命百里洲》,就拿2008年的《晋人援蜀记》来说,赵瑜在汶川地震之后,几经辗转奔赴灾区,用手中的笔记录下那一段特殊的日子,同时也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位作家在危难时的职责与担当。2 Y) t, |# R: w7 `8 C( \; b
面对巴金的7封亲笔信,赵瑜深感震动,也意识到了不可推脱的作家责任。通过深入求证、解读7封信件和苦苦寻找赵黛莉,赵瑜也从新的视点上感知了巴金、走近了巴金,重新解读了巴金。赵瑜很赞同老友谢泳关于现代文学史料来源的一种意识:“什么才能有趣味?意外发现才有趣味,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了有用的史料,和科学发现产生的快乐是一样的。”发现实物性的直接史料,比间接史料更容易让人产生灵感。而赵瑜正是品尝着这种“意外发现的趣味”走入了7封信件,走入了巴金与黛莉的世界。. l& C# D' _4 I1 S2 a8 Z
在新著《寻找巴金的黛莉》中,赵瑜将巴金先生7封旧信夹在作品里同时发表,那么,各界在收录转发或研究引用这些老信时,是否需要顾及此著原作者?对此询问,赵瑜的说法颇为简单——当初,把这些信从古董商赵从平先生那里收回来,虽源于个人喜好,却主要是为了社会。7封老信,应是巴金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历史文化遗产。我只是一名老信收集整理者,不是占有者。对于这份工作,一个晚辈作家理应尽心尽责。9 G6 l7 Q6 b% k* a
“人们把这一资源研究利用好了,我才高兴。”赵瑜说,这是他的心愿。* S$ v- K: R' A' L3 L5 L* Q% @
5 Z1 a2 k) |/ N2 {: x | . O4 w- F+ [+ B! i
+ d; t. H3 J7 W1 y: A# u( \6 P2 x8 ^( x3 w9 n4 W2 T' F
|
/ P$ y2 [5 O, _; Y)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