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蓬溪冬泳人 于 2010-6-24 09:26 编辑 * }9 F% i& t7 l
$ V% c$ P9 r1 X! b, ^4 J
回复 21# 水之圣 ) q: Z) r! @1 Y# U g# n- C
0 M; }4 j( v; f# M+ b
' S% c! k6 S ? `: U9 B- y 黄奇逸先生母亲系蓬溪县城人,我与其相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我为了写两篇文章即杜甫与蓬溪的关系和蓬溪县名的缘由,查资料去了川大线装书楼并找到了奇逸兄帮助。他读川大徐中舒先生(中国古文字学会会长,汉语大字典、甲骨文字典主编)研究生毕业留校。我年轻,二十多一点,有一次见他时计有六次未遇,第七次方把手言欢。他特意用甲骨文字体写了书法送我以资纪念:“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在对联上特以行书注明:“新春将临,袁斌兄来蓉造访余六次未遇,今书此以赠。甲子,奇逸”。头一年他还写了几幅行书条幅送我,其中一幅是“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此乃板桥联语,亦吾之写照,望袁兄准此。癸亥奇逸在川大”。那些年他舅舅和一个同母异父哥哥分别在县城,暑假回了蓬溪看他们,并多次与我在赤城湖游泳。九十年代末期,《稚夫诗》出版后,我记得还寄了一册与他。去年夏天,我在北京琉璃厂的书店看见了他的巨著《鸿荒孤棹》,当即买下。返川,在成都十陵车站等车回蓬溪的间隙,我打电话给黄奇逸先生,奇逸兄在电话那头热情地问好,我邀请他回蓬溪游泳,而在八月,我们终于的在赤城湖畅游了数天。回到蓉城,他写了《赤城湖》诗文赠我,其誊写在丈匹宣纸上的“黄体”书法,凸显出他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积淀了几十年的书写惯性,因而古奥朴拙,意到笔到,字字不软。我已装裱挂在家中,见字如见面,我们天天相晤于一室了。赤城湖是蓬溪的一张耀眼的名片,而黄奇逸先生的大作必将为其增加灿烂的光芒!
5 U6 S: r7 u6 y5 I# S1 s( O( b9 ?; n4 b# L. z6 n
! Q4 n- o |$ ]! h& e, a2 \$ m( x2 O+ M 赤 城 湖 赠稚夫
- d( u. D4 `& s# s8 e4 j1 P; V
; y# _7 Y% X5 [ _ 十六年重返故里,高峰山下,宝梵寺外,仍香暗半嶺枫乱群山。洗芝溪浦,谢自然访神宵羽客而去;马桑河畔,贾长江赋摇梦苍山犹在。暝色高城处,寻逐当年三堤烟雨一湖风月,奎阁已满目秋残,白塔还彩飞气扬。穿城溪水总红杜青蘋,觅认中也颇费商量。赤城湖滨,万株吹雪,画舫犹剩旧时余香;杜若洲上,水寺拖烟,山楼嵌雨,山水幸接风流存想。到华亭鹤唳时,随霞桡风舲入波心,与落日同泳游于绿波万顷。此一时也,百年心事都付胭脂涛声,故国云水均在渔笛箫远,神想最领万里江山云碧之气大有八极恣游憩,九垓畅周旋之慨。兹一湖云水,应融汇结集母爱留遗之灵明。薄云碧水浸肢体依身,似与母魂漾而为一,安得不让泫泪与湖水交合满面。人云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却也一入故土,纵僧院听钟,野航看雁,钟声桨声,声声都入落日缓訶敲柳瘿之故土慈怀;斑竹店品茶,梅根坊论道,茶涩论永,店店坊坊均荡乡情之灵幻清绝……辽望世途,抚心茫茫,倾想一生如浮漚生灭间,人生堪有几回故里行。今苍茫云海边,游心稀微之故里诗情,直如百年一回首,万里一长歌之人生孤芳,得久梦初回,其漾于冷波浅月中最撩人处唯那沦大幽,凌辰极之缓滑过天边不返之长风软云,可知可鑑可证。 零九年八月十五日 剑南花之寺茶先生黄奇逸诗文并书
! e9 c7 |& O- K7 F 群山千里争落日* |# X" O$ ~/ z3 ?: R4 S8 t! [) l6 x: i
鸦噪万家下赤城) \; o/ G$ I' s0 h* x- |, }+ W! x2 d
天地英风侵肌凉
! h$ e X+ V# s; X6 @. b 云外闲身寄远筝( m5 f5 i* x5 T/ q
妍华清显入眼枯
( m# C( H' j; K/ L" ~ 杳冥青山弔母魂' Z3 V: w6 N5 B
水阔櫂歌无定曲! s+ W1 B8 x' c) c1 j% _/ f
寺小梵唱有散磬: L z$ L' S0 y+ n, B+ Y d
荷香半湖通大化
2 O3 X9 z0 A; x& _+ { 影摇一楼乱孤襟
/ @3 T. G$ H9 f+ h* _, J* G 半竿扑枣添酒肴
5 k# e! V- M. Z4 E 三生残诗空绿醽
) t& ~9 a* u) e' b7 |. t6 J 红霞含嶺燃万花) G, d$ r* f" K8 }/ k( |
烧腾疏狂老子心5 K, F6 w5 o: x5 ` s+ m
纵酒狂訶依危弦' `' m, N- T( t7 i5 U! Q
行解孤拔蔑群伦
0 `$ S9 s, W9 e 赏穷江山凌高远
5 ~& ?7 ~6 `6 w 海怀霞想枉平生2 U; \. \# y) I8 o, o: \ z
骋望沙洲废馆处
" r5 G$ E9 V4 v0 @ 飘烟抱月啸孤情
" R9 u+ ]. Z) C: I+ b, u( ?! K$ T. z- Y* {
/ l( l: I0 t J% M8 @ 黄奇逸,1950年7月生于四川井研县,1980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徐中舒先生处,现供职于本系。黄某质简寒,好清谈,枯肠荒肚也能敬陪大羹玄酒早下肚皮的朋友,毕露着锋颖,兴味浓快地侃到月半三更天。黄某发有一定学术影响的论文多篇:《古国族名前“有”字新解》、《甲金文中王号生称与谥法问题的研究》、《诗王风、二南地望辨》、《释沃丁》、《商周研究之批判提要》、《商周研究之批判辨疑》、《甲骨卜字解》等。后三篇,作者意在建立一个全新的甲金文认识体系,海内外学界已动关注。除本书上、下卷外,黄某还自悲自喜地撰有专著《艺术的平衡》。据说,他还有一部上百万字的社会伦理学著作,但他还不愿宣露书名与内容,怕在专专剪浊除晦的人际关系、社会舆论中又被说成一场是非,故黄某常常稚头拙脑地提醒朋友的一句话是:“我讲的这件事,千万不要给外人说”。虽如此,黄某落入褒贬的闲是闲非偏生最多。 , r, j6 w+ B* T0 }( o
——见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的黄奇逸《鸿荒孤棹》封套勒口。全书上下卷,计130余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