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行车初级训练法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21 2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一名自行车运动的爱好者,首先要具备一定速度持续骑完训练路程的能力。尽管悠闲的骑车也可发展有氧代谢的能力,但一遇逆风、斜坡、快速骑行就会感到吃力、气喘吁吁、腿也不听使唤了。怎样才能提高骑行的速度,达到健体消脂有氧运动的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多年的骑车经历总结出应遵循的训练原则是:  1、提高心肺承受力;  2、强化有氧运动的能力;  3、增加肌肉的耐力。  心肺承受能力是基础,肌肉耐力是提高,意志忍耐力是根本。3种能力如能全面发展,骑车者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心肺肌能的提高  首先要测定自已的心率,最低心率可以在早晨起床前测量,最高心率如有心率表的当然最好,如果没有表可以采用土办法,如快速骑行1公里(热身后)马上测量自已的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在测定了最低和最高心率后,在两数值之间由低到高进行训练(骑车、跑步、爬山、游泳),训练过程最好在45分钟以上,热身后的最高心率的65%至80%。即:在进行训练后的第二天早晨再测量自已的脉搏,如高于前一天的脉搏(心率),表明疲劳没有恢复,只可作轻松的活动。如正常的话可按计划再次训练。当第一天早晨的心率低于正常值(训练前测的值)就表明可以进行下一个层次的训练了。  在我的骑车训练中特别是在爬坡时,当越接近坡项时,呼吸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就是我们常说的喘不过气了,呼吸困难的原因是此时肌肉需要更多的氧气供给,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憋气,一定要口鼻并用的大口呼吸,这也是锻炼心肺的最佳时机。  2、有氧运动能力  有氧能力的提高对自行车运动选手来说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骑行耐力。  它给选手带来很多的益处:  (1)、提高肝糖贮存的能力;  (2)、有效提高身体代谢能力(增大吸氧量);  (3)、增强肌肉里的毛细血管组织;  (4)、增加燃烧脂肪的氧化酶;  (5)、增加肌肉能源释放量;  (6)、优先用脂肪来释放能量。  因此有氧能力训练是初级训练的中心任务,选手应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此项耐力训练。长距离骑行是最基本的训练安排。有关资料介绍一次训练时间必须40分钟以上,心率达到120/分,才有明显的训练效果。自行车选手应在心率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增加2—3倍。  此项训练适宜不同的年龄、不同训练的目的者。青年自行车爱好者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耐力训练来提高成绩,中老年自行车爱好者可以增强自已的心肺功能,改善血管的洁净和弹性,提高自已的健康水准。瘦身者可以消除脂肪获得健康苗条的身材。训练手段可以采用单课的训练,最理想的是长距离的多日骑行,应注意的是运动量的增辅以不超过15%为好。  3、肌肉的耐力训练  这是一个较高水准的训练内容,它是由肌肉来对抗乳酸堆积糖元(能量)耗尽引起的疲劳。通过肌肉耐力训练达到延缓这种疲劳的出现,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的训练中有的选手以较高的速度骑行很长的距离,而有的选手只能骑行较短的距离,他们的差别就是肌肉耐力的差距。  2004年5月2日举行的韶关自行车比赛中为何我们只能采取被动的跟随,当中我们也试图进行了一、两次战术摆脱,最终都是因两腿不听使唤退回到大集团,而且跟随后面还要调整几圈,这就是肌肉耐力的差别,最后的冲剌就更看出我们的差距了。赛后大家都有一种共识,要想赢得比赛的胜利,必须加强肌肉耐力的训练。  肌肉耐力的提高也会给多日休闲骑行带来益处,会在肌肉酸痛之前骑的更快、更远。  肌肉耐力可通过三种手段来训练:  (1)、一定距离的速度骑车训练,一般在60至80公里区间,心率控制在最高心率的85-90%,训练周期可长一点最好在40课次以上;  (2)、间隔训练是肌肉耐力的提升阶段,心率控制在90-95%,骑行距离在8至10公里,每组间隔时间视距离而定,骑行距离短间隔时间短,反之则相反。也可以采取在较长的缓坡路面上训练(坡度在2-4%);  (3)、极限训练:极限骑车训练比间隔训练,肌肉、心肺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距离一般控制在5-8公里之间,心率达100%以上。每组训练间隔10分钟,每次训练2-3组。
2#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00:10 | 只看该作者
自己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4 14:32 , Processed in 0.02251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