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翻江鼠 于 2009-2-16 13:55 发表 - m+ \& h2 e8 t% I0 D
# ~$ p+ x9 C/ T7 C6 w. ]- |8 Z; |8 E6 G! `. M
云水林海:你好!O(∩_∩)O谢谢你的坦诚交流,一首词里用了两个风不能不说是败笔,不管你的想象力多丰富,不可能下水前后的风会有两样,既然标题是冬泳,就不要与春泳相提并论,我天天冬泳,从来也没有感觉风是暖 ...
# a2 _( C5 K" R% `1 ^. x: t1 Z1 }- p' C; n4 R6 h
鼠版,你好!感谢你的坦诚交流。
0 p* W* S- C' S d! Q; D6 w回帖中你提的败笔,我认为是点睛之笔,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冬泳以及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以及经验体会,不同的认知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结论,因为涉及太多,在此不再赘述!4 O4 K6 T; J7 q9 ^4 n
1 X& n# d Q% N, C 鉴于你的坦诚相见,我再不坦诚,有矫情之嫌!
. N9 a8 @6 n' ~; Y你在此回帖中又一次提到我这是“一首词”(而实际是一首诗),本来不想说,因为多栽花少栽刺已成为冬泳网的一大特点,本人也不例外,但看到你的坦诚,也愿坦诚相见,谈谈本人的观点:8 s6 h2 H- Q# U8 O2 y) w6 \8 ^
语言学里,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的形式有五个特点,此不一一赘述,核心特点是: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1 R! r4 p" z3 T* }
关于词牌的来源,三种情况(此不赘述),其核心本来是乐曲的名称,是为作曲而用的,例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等,都有典故和来源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 t+ M) N7 b- {
填词,填词,那是为歌而填,而作,因而在诗歌界一直要求严格,不但字数相同,更不用说韵律平仄以及每个字要求了,所以,作词在现代没有发展起来。但现代诗歌则不同,你只要不写词牌名,就不用受任何约束,只要韵律上口,随心所欲,充分表达意境和主题,就会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既然写词牌名,就要按照词牌去做,因为现代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对古代词牌名的重新认识形成现代的词。
! W2 M9 R. X. f/ D/ X/ Y. a你我作为文化人,经常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在网上出现,似有误导之嫌! 2 J: ]- j2 q, Z/ N
谢谢你的再次交流! 2 ]" A' C( b( Y7 X" [7 {' }
% q0 o# S% P' x1 @3 I" k; m 8 r/ Z2 i0 Z9 p; ~ I
1 q" J. v$ R+ f+ B5 a6 t' R0 z
N+ r" b! S+ w) B# ?9 j
3 N- p1 ]6 Y4 z) A5 N
8 h B8 m' f5 \2 S- ~& S
( P- B5 w0 ]+ ~) W9 I8 n1 f/ R" n, }+ v# ]& @
a: V6 C* m. t
" d1 A, p- ~. ~, m[ 本帖最后由 云水林海 于 2009-2-16 17:4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