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毛泽东如泣如诉《祭母文》(王应礼)

已有 133 次阅读2018-12-13 12:07 |个人分类:国父情怀

毛泽东如泣如诉《祭母文》(王应礼)

1919年是毛泽东一家最不幸的一年,也是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吹响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号角,中国社会走向转折的一年。

1919年3月的一天,正在北大图书馆任管理员的毛泽东突然接到弟弟毛泽民寄来的家书一封:母亲病危,速回。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文七妹,1867年2月12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四都唐家圫。唐家圫与韶山冲隔一座云盘大山,相距十余华里。文家祖坟在韶山,每年清明要到韶山扫墓。为了扫墓时有个方便落脚的地方,就把文七妹许给了韶山毛家。文七妹十三岁时与小自己三岁的毛顺生订婚。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十八岁的文七妹与十五岁的毛顺生正式结为夫妻。

婚后文七妹在八年内生下两个儿子均夭折,使得文七妹非常伤心,她要为毛家传承“香火”。1893年12月26日,文七妹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毛泽东。为了保佑毛泽东健康平安成长,文七妹一方面向观音菩萨“许愿”上香,一方面让毛泽东接连拜了两位干娘。毛泽东出生不久,文七妹便抱着毛泽东回到娘家唐家圫居住。因为毛泽东的七舅妈赵氏子女颇多,子女身体又十分健康,文七妹便让毛泽东拜七舅妈为干娘,希望托七舅妈的福分,庇护毛泽东健康成长。毛泽东的七舅妈、七舅舅十分高兴,将毛泽东视为己出,百般呵护。母亲文七妹为儿子毛泽东拜了一位干娘还不放心,又为儿子拜了当地人认为十分灵验的“石观音”。文七妹为儿子毛泽东拜的干娘“石观音”,位于韶山滴水洞与毛泽东外婆家唐家圫之间。从滴水洞翻过龙头山,往西面望去,就可以看到一块高十多米的天然巨石,岩石大小两块相连,作搂抱状,好似母子相依。传说此地过去曾出过妖怪,危害百姓。有个神仙移来这块巨石,将妖怪压在石头底下,从此后,此地平安无事。后来,人们把这块石头当作神佛崇拜,取名“观音石”,并在巨石上建了座“雨神庙”。文七妹让儿子毛泽东拜了“观音石”为“干娘”。因毛泽东排行第三,所以取名为“石三”。从此,“石三伢子”的乳名,就在乡亲们中传开了。在毛泽东十六岁离开韶山以前,人们都叫他“石三伢子”。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受娘家家风的熏陶,养成了既勤劳节俭,又善良宽厚的优秀品质。她嫁到毛家后,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洗衣做饭,料理家务,帮助邻里,相夫教子,长年劳累,积劳成疾,病势日渐严重。

毛泽东接到弟弟毛泽民的书信,火速返乡,于3月12日离开北京,登上了回韶山的火车。前不久毛泽东来北京前,母亲就住在舅舅家养病,让毛泽东一度左右为难:一边是母亲疾病缠身,一边是去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后来,在母亲的支持下,毛泽东辞别母亲,服从了革命的大局。临来北京前,毛泽东为表示他对母亲的惦记和对舅父母大人的感谢,给七舅文正兴、八舅文正莹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家书:

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

        前在府上拜别,到省忽又数日。定于初七日开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专以游历为目的,非有他意。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今特请人开来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之后,拟由润连(泽民)护送来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毛泽东回到家乡后,接母亲到长沙诊治。在长沙毛泽东和两个弟弟在母亲床前,亲侍汤药,跑前跑后。在毛泽东和弟弟的呵护下,母亲的病有了好转。

“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一面召集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开会,开展爱国运动,一面抽时间陪伴母亲,尽长子之效。毛泽东觉得母亲难得来长沙一次,又正值泽民、泽覃(毛泽覃正在长沙修业小学读书)三兄弟同在长沙,于是与母亲一起到照相馆拍了照片,这是三兄弟与母亲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合影。毛泽东的母亲在长沙病情稳定后回到了韶山。

时过不久,毛泽东母亲的病情又反复发作,病势愈来愈重。1919年10月5日,母亲文七妹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于韶山毛泽东、毛泽覃兄弟俩闻讯立即回韶山奔丧,到家已是10月7日了。兄弟俩最终没有在母亲临终前见上一面,留下终生遗憾。

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毛宇居以及亲朋好友协助料理后事。

10月8日,毛泽东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祭母文》两幅灵联。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祭母文》高度赞扬了母亲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勤劳俭朴、慷慨厚道的高尚美德,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也表达了儿子们决心继承母亲高尚品德,牢记母亲临终叮嘱,努力锤炼成材、为民谋利的志向。母亲出殡那天,毛泽东泣不成声地读了为母亲写的两幅灵联:

其一: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其二: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祭母文》及灵联手稿得以保存,归功于毛宇居的远见与胆识,他将这些手稿一页页塞进墙缝中。新中国成立后,将他保存了30年的手稿交给国家。毛宇居“此文脱尽凡俗,语句沉着,笔力矫健,皆至情留露 ,故为之留存,以为吾宗后辈法。”

《祭母文》今刊刻于毛泽东父母合葬墓右侧的汉白玉石上。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旧中国女性的典型代表,博爱、勤俭的美德对毛泽东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她养育了拯救中国人民的“观音菩萨”。

1919年是毛泽东一家灾难沉重的塌天之年!就在这一年,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毛泽东接连失去父母双亲!1919年农历十二月初一,就在母亲过世后仅三个半月,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由于悲痛过度,又驾鹤西去,享年50岁。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终生勤俭持家,日夜劳作,在“三座大山”的重压下,他最终也未能圆上日夜期盼的发家梦。就在父亲去世的时候,毛泽东正在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奔走在长沙、武汉、北京之间!毛泽东为寻求革命的真理,也就是在当年主编了《湘江评论》,撰文热情赞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和新老军阀;倡导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号召民众大联合,改造国家,改造社会。毛泽东说:“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毛泽东在痛失两位亲人的情况下,化悲痛为力量,号召人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向黑暗势力进攻,以实际行动祭奠父母双亲,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的胸怀!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4-20 18:36 , Processed in 0.04803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