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食物调节人体酸碱度”是伪科学

热度 4已有 226 次阅读2011-1-16 13:37 |

传播"酸碱体质说"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利益,这一"理论"反复被提起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推销自己的商品。农夫山泉,螺旋藻等商品都炒作过自身的"弱碱性",声称通过饮用或服用就可以平衡体内的酸碱性。事实上,食物区分酸碱性毫无意义,人体体液的酸碱度也不会因为某种食品发生明显的改变。

不同体液有不同酸碱度 无一能直接等同于体质酸碱性

 

人体体液有很多种,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如唾液、胃酸、肠液、胆汁等)、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等都属于体液。不同体液各有各的酸碱度,且相差很大。胃酸的pH值在1到2之间,而血液的pH值可以达到7.45。即便是同一种体液,由于环境的不同,自身酸碱度也会存在一定的浮动范围。例如正常的尿液pH值就在5.0到7.0之间,其酸碱度会受到所吃食物的影响,吃肉、蛋、奶时,pH值会偏低一些;吃蔬菜、水果则会相对偏高一些。但尿液的酸碱度是肾脏“调节”的结果,而且作为被隔离在膀胱中的排泄物,不会影响到人体的机能。

 

科学上没有“体制酸碱性”这一说法

 

因此,以某一种体液在某一时刻的酸碱度来衡量所谓体质的酸碱性是不科学的。“酸碱体质说”传播过程中,将体液或等同于血液、或等同于尿液、或等同于唾液或不加区分笼统地称为人体体液,是典型的伪科学言论。国际上常规的人体环境检测方法主要从静脉血、尿液、体内碱贮备和二氧化碳结合率四个方面进行测试,单凭pH值来看人体的酸碱性同样不科学。

 

食物酸碱性划分是伪科学 同一种食物会分别产生酸、碱性代谢

 

“酸碱体质说”会简单地将食物区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划分理由是根据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但实际上一种食物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也会产生多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随意指定一种代谢产物来认定原来食物的酸碱性属于想当然,这样的划分方式有时会自相矛盾,导致同一种食物既被认为是“酸性食物”又被认为是“碱性食物”, 难以自圆其说。

 

人体内酸碱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无法通过饮食调节

 

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呼吸系统都都能够精密地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各类缓冲物质,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和碱是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比如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都会变成酸性的,因为胃酸是含0.2~0.4%盐酸的强酸。当食物从胃进入肠道,又会被碱性的肠液影响,变成碱性的。酸碱度不同的食物无法改变人体体液的酸碱度。

 

所谓的“碱性食品”能保健并非因为其“碱性”

 

被“酸碱体质说”推崇的蔬菜、水果等“碱性食品”,之所以对一些慢性疾病有预防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如果按照“酸碱体质说”的饮食观念,纠正“酸性体质”靠每天引用苏打水就可以解决问题,完全不用大费周折去吃各种“碱性食品”——事实上,即便是苏打水对人体体液酸碱度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的饮食,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都应该适量地合理地摄取,而不必在意什么酸碱性。

不同体液有不同酸碱度 无一能直接等同于体质酸碱性

 

人体体液有很多种,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如唾液、胃酸、肠液、胆汁等)、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等都属于体液。不同体液各有各的酸碱度,且相差很大。胃酸的pH值在1到2之间,而血液的pH值可以达到7.45。即便是同一种体液,由于环境的不同,自身酸碱度也会存在一定的浮动范围。例如正常的尿液pH值就在5.0到7.0之间,其酸碱度会受到所吃食物的影响,吃肉、蛋、奶时,pH值会偏低一些;吃蔬菜、水果则会相对偏高一些。但尿液的酸碱度是肾脏“调节”的结果,而且作为被隔离在膀胱中的排泄物,不会影响到人体的机能。

 

科学上没有“体制酸碱性”这一说法

 

因此,以某一种体液在某一时刻的酸碱度来衡量所谓体质的酸碱性是不科学的。“酸碱体质说”传播过程中,将体液或等同于血液、或等同于尿液、或等同于唾液或不加区分笼统地称为人体体液,是典型的伪科学言论。国际上常规的人体环境检测方法主要从静脉血、尿液、体内碱贮备和二氧化碳结合率四个方面进行测试,单凭pH值来看人体的酸碱性同样不科学。

 

食物酸碱性划分是伪科学 同一种食物会分别产生酸、碱性代谢

 

“酸碱体质说”会简单地将食物区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划分理由是根据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但实际上一种食物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也会产生多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随意指定一种代谢产物来认定原来食物的酸碱性属于想当然,这样的划分方式有时会自相矛盾,导致同一种食物既被认为是“酸性食物”又被认为是“碱性食物”, 难以自圆其说。

 

人体内酸碱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无法通过饮食调节

 

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呼吸系统都都能够精密地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各类缓冲物质,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和碱是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比如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都会变成酸性的,因为胃酸是含0.2~0.4%盐酸的强酸。当食物从胃进入肠道,又会被碱性的肠液影响,变成碱性的。酸碱度不同的食物无法改变人体体液的酸碱度。所谓的“碱性食品”能保健并非因为其“碱性”被“酸碱体质说”推崇的蔬菜、水果等“碱性食品”,之所以对一些慢性疾病有预防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如果按照“酸碱体质说”的饮食观念,纠正“酸性体质”靠每天引用苏打水就可以解决问题,完全不用大费周折去吃各种“碱性食品”——事实上,即便是苏打水对人体体液酸碱度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的饮食,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都应该适量地合理地摄取,而不必在意什么酸碱性。

不同体液有不同酸碱度 无一能直接等同于体质酸碱性

 

人体体液有很多种,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如唾液、胃酸、肠液、胆汁等)、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等都属于体液。不同体液各有各的酸碱度,且相差很大。胃酸的pH值在1到2之间,而血液的pH值可以达到7.45。即便是同一种体液,由于环境的不同,自身酸碱度也会存在一定的浮动范围。例如正常的尿液pH值就在5.0到7.0之间,其酸碱度会受到所吃食物的影响,吃肉、蛋、奶时,pH值会偏低一些;吃蔬菜、水果则会相对偏高一些。但尿液的酸碱度是肾脏“调节”的结果,而且作为被隔离在膀胱中的排泄物,不会影响到人体的机能。

 

科学上没有“体制酸碱性”这一说法

 

因此,以某一种体液在某一时刻的酸碱度来衡量所谓体质的酸碱性是不科学的。“酸碱体质说”传播过程中,将体液或等同于血液、或等同于尿液、或等同于唾液或不加区分笼统地称为人体体液,是典型的伪科学言论。国际上常规的人体环境检测方法主要从静脉血、尿液、体内碱贮备和二氧化碳结合率四个方面进行测试,单凭pH值来看人体的酸碱性同样不科学。

 

食物酸碱性划分是伪科学 同一种食物会分别产生酸、碱性代谢

 

“酸碱体质说”会简单地将食物区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划分理由是根据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但实际上一种食物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也会产生多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随意指定一种代谢产物来认定原来食物的酸碱性属于想当然,这样的划分方式有时会自相矛盾,导致同一种食物既被认为是“酸性食物”又被认为是“碱性食物”, 难以自圆其说。

 

人体内酸碱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无法通过饮食调节

 

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呼吸系统都都能够精密地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各类缓冲物质,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和碱是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比如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都会变成酸性的,因为胃酸是含0.2~0.4%盐酸的强酸。当食物从胃进入肠道,又会被碱性的肠液影响,变成碱性的。酸碱度不同的食物无法改变人体体液的酸碱度。

 

所谓的“碱性食品”能保健并非因为其“碱性”

 

被“酸碱体质说”推崇的蔬菜、水果等“碱性食品”,之所以对一些慢性疾病有预防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如果按照“酸碱体质说”的饮食观念,纠正“酸性体质”靠每天引用苏打水就可以解决问题,完全不用大费周折去吃各种“碱性食品”——事实上,即便是苏打水对人体体液酸碱度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的饮食,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都应该适量地合理地摄取,而不必在意什么酸碱性。

不同体液有不同酸碱度 无一能直接等同于体质酸碱性

 

人体体液有很多种,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如唾液、胃酸、肠液、胆汁等)、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等都属于体液。不同体液各有各的酸碱度,且相差很大。胃酸的pH值在1到2之间,而血液的pH值可以达到7.45。即便是同一种体液,由于环境的不同,自身酸碱度也会存在一定的浮动范围。例如正常的尿液pH值就在5.0到7.0之间,其酸碱度会受到所吃食物的影响,吃肉、蛋、奶时,pH值会偏低一些;吃蔬菜、水果则会相对偏高一些。但尿液的酸碱度是肾脏“调节”的结果,而且作为被隔离在膀胱中的排泄物,不会影响到人体的机能。

 

科学上没有“体制酸碱性”这一说法

 

因此,以某一种体液在某一时刻的酸碱度来衡量所谓体质的酸碱性是不科学的。“酸碱体质说”传播过程中,将体液或等同于血液、或等同于尿液、或等同于唾液或不加区分笼统地称为人体体液,是典型的伪科学言论。国际上常规的人体环境检测方法主要从静脉血、尿液、体内碱贮备和二氧化碳结合率四个方面进行测试,单凭pH值来看人体的酸碱性同样不科学。

 

食物酸碱性划分是伪科学 同一种食物会分别产生酸、碱性代谢

 

“酸碱体质说”会简单地将食物区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划分理由是根据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但实际上一种食物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也会产生多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随意指定一种代谢产物来认定原来食物的酸碱性属于想当然,这样的划分方式有时会自相矛盾,导致同一种食物既被认为是“酸性食物”又被认为是“碱性食物”, 难以自圆其说。

 

人体内酸碱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无法通过饮食调节

 

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呼吸系统都都能够精密地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各类缓冲物质,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和碱是永远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比如不论是什么食物,吃到胃里都会变成酸性的,因为胃酸是含0.2~0.4%盐酸的强酸。当食物从胃进入肠道,又会被碱性的肠液影响,变成碱性的。酸碱度不同的食物无法改变人体体液的酸碱度。

 

所谓的“碱性食品”能保健并非因为其“碱性”

 

被“酸碱体质说”推崇的蔬菜、水果等“碱性食品”,之所以对一些慢性疾病有预防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如果按照“酸碱体质说”的饮食观念,纠正“酸性体质”靠每天引用苏打水就可以解决问题,完全不用大费周折去吃各种“碱性食品”——事实上,即便是苏打水对人体体液酸碱度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健康的饮食应该是均衡的饮食,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的食物都应该适量地合理地摄取,而不必在意什么酸碱性。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wjm 2011-1-16 14:19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6-8 20:33 , Processed in 0.07828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