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鱼象鱼说【今日文化】
古人的书斋,千年书香气韵2019
01/07
11:15
大道知行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古人的书斋,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刘禹锡的“陋室”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前者有传颂千古的《陋室铭》为证,后者有感人至深的《项脊轩志》为证。
刘禹锡贬官和州(今安徽和县)时写下了《陋室铭》,其实后人并不知道刘禹锡在和州的这间简陋的书斋是不是以“陋室”为名,但文章实在写得太好,不以“陋室”为名反而令人觉得有些可惜。《陋室铭》透露出一种潇洒豁达的名士之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名士之风不是魏晋的放浪形骸,仍以个人道德的精进为归宿。房屋虽然简陋,但高尚的道德充盈于此而使芳香满室,因此这房屋就算不得是简陋了。
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年轻时在“项脊轩”中苦读应考。项脊轩是名副其实的“陋室”,简陋到“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归有光在科场屡遭失败,人于穷厄之时,对别人给予的温暖总是分外敏感、分外感动。这间小小的书斋,给归有光的生命注入了大大的温暖。在书斋苦读的日子,鼓励他读书上进的老妪、“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温柔妻子,都让重感情的归有光不能忘怀。归有光晚年的书斋叫“世美堂”,这本是归有光亡妻先人的产业,出于对亡妻的思念,他借钱买下了宅子,斋名一仍其旧,而斯人已矣。
读书人喜欢追根溯源、刨根问底,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书斋叫什么?有学者说叫“玄斋”,玄斋的主人是西汉一位十分博学的学者扬雄。他躲在玄斋中研究玄学,后来还仿照《易经》写成了一本《太玄》,可谓玄之又玄。书斋之为书斋,纵使没有万卷之巨,也要有适量的藏书。扬雄那个时代,书的载体还是以竹简、丝帛为主,直到魏晋南北朝,纸张才逐渐取代了简帛,因此扬雄能有一座书斋,实在不是普通读书人能梦寐以求的。
对于后世读书人来说,梦寐以求的是能拥有像“天一阁”那样的书斋。“天一阁”的主人是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他雅好藏书,遇见好书,常是倾囊而出。这样一位经济基础雄厚的爱书人,自然应当有一座理想的书斋。天一阁的名字应当来源于《易经》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也充分体现在了天一阁的建筑形制上,阁分两层,上层为一大间,下层为六小间。令人钦佩的是,范钦后人对于天一阁藏书的管理十分严格,严格到有些不近人情,但也因此使得天一阁的藏书在历经沧桑后仍然蔚为大观,裨益后世学者良多。如1998年历史学者戴建国在天一阁竟然寻出了佚失千年的北宋《天圣令》的后十卷,为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抛下了一颗震撼弹。
书斋无论大小,承载的是读书人对于知识与学问的向往,文化就在这一座座书斋间汩汩不绝地流淌着。 中庸——中国最高深的大智慧
2019
01/07
10:23
孔子学堂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中庸之道,
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
在儒家学说影响广大的封建社会中,
中庸之道一直是我国儒家学者
追求的至高境界。
在《论语·庸也》中有一句话: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大大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朱熹给论语的标注中,他理解的中庸之道是,“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同时他还自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到了现在,也有了一些延伸的意思,如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等。
《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
“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
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这也是古人把中庸解释为不偏不易的出处。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推崇的大道,除了字面意思外,还有三层深层含义。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倚。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要做到左右平衡,刚刚好。具体来说,就是:聪颖但不奸诈,交际但不圆滑,自立但不孤高,坚持但不固执,善良但不怯懦。
在管理工作与公司文化中,在处理人与人、事与事的关系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内在的身心关系中,在家庭内部与外部等复杂事务中,我们如学会了“中庸”的方法论,就有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提出了“中庸”这样的优秀思想,
我们为何不近距离瞻仰孔子呢?
孔子标准像,
让你贴近天下之正道,
感悟天下之定理。
▼ ▼
分享 拜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