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鱼象鱼说【今日文化】
深度揭秘丨藏医药浴法为何能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李政葳/光明网
2018-11-29 10:47
字号
光明网11月29日讯,记者28日晚从文化和旅游部了解到,在2018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3届常会上,经过评审,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藏医药浴法的列入,我国共有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体现了我国日益提高的履约能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对于增强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传承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解密】
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
什么是藏医药浴法?其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在业界人士看来,这一遗产项目既体现了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作为藏医学“索瓦日巴”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浴法以青藏高原的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为集中传承区域,广泛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藏区,为保障藏族民众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法定机关。规定显示,所有列入相关名录名册的遗产项目都须符合《公约》操作指南规定的列入标准。
《公约》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藏医药浴法”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4类遗产领域。
【意义】
促进不同民族关于生命健康和尊重自然的对话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其中,32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1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
记者了解到,藏医药浴法遗产项目承载着藏族天文历算、自然博物、仪式信仰、行为规范、起居饮馔等传统知识,同时也通过藏族神话、传说、史诗、戏剧、绘画、雕刻等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广泛传播,既为藏族人民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又丰富着人类的健康知识与实践,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藏医药浴法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并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知,促进不同民族关于生命健康和尊重自然的对话,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委员会决议指出,该遗产项目“凸显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传统知识的重要性,提供了人类与其环境间可持续关系的积极例证”。
【举措】
已制定保护计划,将引入高校教育和编写教材
显然,积极参加申遗工作,是中国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责任和义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就遗产项目保护做出的庄严承诺。藏医药浴法列入代表作名录,是一个新的起点,目前,相关部门已制定的保护计划,积极支持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组织实施系列保护措施,做好藏医药浴法的传承与实践。
据了解,经国务院批准,藏医药浴法相关项目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确保该遗产项目的存续力,增强传承活力,在文化和旅游部的领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作为牵头单位,协同相关社区、群体于2015年9月成立保护工作协调小组,联合制定了《藏医药浴法五年保护计划(2019—2023)》,实施协同保护与发展行动。
比如,西藏林周县甘曲镇甘曲村民委员会、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藏族乡松多村民委员会等8个社区及西藏藏医学院、青海省藏医院、西藏藏医药学会等12个群体,将建立健全相关传习中心和研究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推广社区健康实践;将传统传承方式引入高等教育,巩固代际传承,通过编纂相关教材和为中小学生编写知识读本,并提高青少年的保护意识;同时通过加强资源普查和系统化建档工作、开展学术研究、协助推进地方法律法规建设、妥善管理实践场所、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这一传统知识与实践得以传承发展。(注:文中图片由文化和旅游部提供,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原题为《深度揭秘丨藏医药浴法为何能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 正式成为世界非遗,中国“藏医药浴法”申遗经历了什么?
李元梅/中国西藏网
2018-11-29 08:48
字号
中国西藏网消息, 28日,中国“藏医药浴法”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悉,当地时间2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三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通过审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第40个入选《非遗公约》名录的遗产项目。
浴兰汤兮沐芳华,不被人熟知的中国“藏医药浴法”,经历了怎样的申遗之路?又有何神奇之处?
图为北京藏医院药浴科。摄影:杨悦笙
印度与中国竞争藏医药申遗,专家:其发展过程以藏区为中心
“藏医药浴法”的申遗之路,还得从藏医药的申遗说起。我国一直在争取藏医药的所有权。据悉,2006年,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西藏自治区就已经将藏医药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在2017年3月,印度也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藏医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藏医药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它起源于印度,而有的则认为起源于中国。为了强调藏医药的“印度血统”,《印度快报》辩解称,“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大多和阿育吠陀(Ayurveda)相似。阿育吠陀的影响首次传入西藏是在公元3世纪,随着佛教传入西藏,其在7世纪开始流行。此后,直到19世纪初,印度医学文化、佛教、以及印度科学文化就一直在该地区传播”。
对此,西藏藏医学院科研处处长顿珠表示,青藏高原是藏医药的发源地更是栖息地,历史文献佐证,早在象雄时期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出现后,象雄文字已经记录了当时藏医药学的发展,苯教发展早于印度佛教传入,所以藏医药学并不是印度佛教传入后才得以发展。这一观点驳斥了藏医药发源于印度的说法。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副院长仲格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藏医药从萌芽到现在的快速发展,都以藏区为中心。不过,他也表示,藏医药以藏区本地的实践医学作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了部分印度阿育吠陀理论和汉地中医理论。
作为藏医学“索瓦日巴”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浴法以青藏高原的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为集中传承区域,广泛流布于西藏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为保障藏族民众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国务院批准,藏医药浴法相关项目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确保该遗产项目的存续力,增强传承活力,在文化和旅游部的领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作为牵头单位,协同相关社区、群体于2015年9月成立保护工作协调小组,联合制定了《藏医药浴法五年保护计划(2019—2023)》,实施协同保护与发展行动。
4年过去,中国“藏医药浴法”的申遗成功,标志着藏医药申遗之路取得里程碑式的成果。
图为日通藏药厂生产的五味甘露药浴汤散。摄影:李元梅
图为北京藏医院药浴科病房中的药浴盆。摄影:杨悦笙
“藏医药浴法”是什么?成为世界非遗意味着什么?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该遗产项目既体现了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甘孜藏族自治州藏医医院的安太措解释道,藏医理论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的三种能量物质,也是引发疾病的三种因素。它们在人体内保持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关系,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如果人体受到饮食与起居等内外因素的干扰,三因素偏盛偏衰、相互对抗而失去平衡和协调,将发生病理变化,引发各类疾病,成为发病的根源。
藏医药浴以藏医三因观念为理论依据,贯穿于药浴组方、药浴的整个过程以及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藏医药浴以“五味甘露”为基础配方,在五味甘露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病种添加“卡擦”药,从而形成了丰富的临床效果。
藏医药浴是一种藏医学“内外结合”的民族特色疗法,将人体全身或腿足局部浸泡于药液中,在水的热能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下开放毛孔,药物成分透过皮肤直接吸收,进入经脉血络,输布全身而促进微循环,从汗毛孔中排出滞留于体内的病邪,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藏医药浴法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并提高全社会对其重要意义的认知,促进不同民族关于生命健康和尊重自然的对话,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委员会决议指出,该遗产项目“凸显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传统知识的重要性,提供了人类与其环境间可持续关系的积极例证”。
(原题为《正式成为世界非遗,中国“藏医药浴法”申遗经历了什么?》) 赞一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