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1-3 19:58

1103鱼象鱼说【今日佛教】

侘寂美学,日本人审视世界的不寻常方式|这世界
2018-10-24 | 文/李芳 | 来自:梵华网分享:
侘寂

侘寂

我不情愿地将手抽离,看凹凸不平的碗,缓缓旋转直至归停。真想把它再拉直、拉平一点儿。在日本山口萩市的一家陶坊,我确定了一万次,陶艺师傅的确要求我停下来,但我实在无法理解其中动机。

他笑着说:“这是侘寂哦!”说罢迅速将碗取走,准备开火烧制。我呆呆坐在那儿,思考这种完美的缺失究竟有何含义。

事实证明,不懂也情有可原。作为日式美学的中流砥柱,侘寂通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侘寂为战国时期日本茶道家千利休提出的概念,他将侘寂与茶道结合,并使用极简朴素来代替奢华贵重的茶具,使人感受侘寂之美,此为侘寂美学的缘起。

侘寂体现于茶道中

侘寂体现于茶道中

后侘寂与禅宗理念结合,成就了世间一段美好的相遇。禅宗里的侘寂,意源于小乘佛教中的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盘寂静。

将视线放之于历史长河,中国禅宗自传到日本后,被武士阶级不断发扬光大。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日本僧侣到中国求取佛法,禅宗文化开始在日本蔚为风行,并占有主导地位。这种注重内心精神的禅意状态,与先前道家的修行境界合流汇聚,逐渐成为普罗大众生活的日常,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茁壮成长。

侘寂也可称作禅寂

侘寂也可称作禅寂

禅宗里的侘寂,是一种不重装饰之美,即“事物的禅”。不过总体来讲,侘寂与禅宗相遇并衍生发展,关联绝对密不可分。侘寂也因此作“禅寂”解释。

近代,侘寂不仅体现在禅宗、茶道,更于枯山水庭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枯山水

枯山水

让我们将这两个字分开来看。“侘”,有简陋之意,正所谓“陋外慧中”;禅宗里,安于简陋也是一种美德。“寂”,有老旧、生锈之意;日式美学中,“寂”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岁月之美。它是斑驳、黯淡中蓬勃而出的震撼之美。

斗胆讲,它美在了内在、质朴。

日本茶圣千利休

日本茶圣千利休

东京大学美学研究所的小田部教授说,千利休挑战了美丽的固有法则,放弃外表华丽、工艺完美的中国瓷器,而选择使用普通日本陶器。没有光鲜外表、精致设计,在极简与朴素间感受颜色和纹理的微妙处理,这些都是以往常被忽视的细节。

为什么寻求不完美之美呢?小田部解释,侘寂将不完整留于世人,也将想象之力留于世人。起码,它让我们明白:创造事物时,自然之力不可缺乏,不妨接受它,并抛弃人与自然环境毫无关联的想法。

存在于身边的侘寂之美,让人们承认,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受到自然时间的支配。那些不对称、不完美并非错误,而恰恰是自然的创意产物,如青苔爬满凹凸不平的墙,烈风吹断悬根露爪的老树。

小田部说,侘寂美学开阔了日本人的视野,给予他们一种不寻常的方式看待世界。日本文化中,接受很重要。自然不仅是危险、破坏的力量源泉,更是美丽、灵感的智慧源泉。色彩、设计、图样等等,自然的恩赐甚至可体现于最微小的层面。

然而,要真正走进侘寂,最关键是理解无常。安德鲁•朱尼珀在其著作《侘寂:日本的无常艺术》中写道:“它,以一种无可避免的死亡之触,让人深深领略无常多变的短暂生命之美” 。简单来看,事物的外表很美,但当我们想到,它曾经更繁荣,现在正逐步走向衰退,虽然我们会为其脆弱易逝而感伤,但却也因为其曾灿烂存在而开怀。这种美更为深刻、摄人心魄。

金阁寺

金阁寺

突然想起一位日本朋友讲的故事。十几岁时,她来京都,匆匆参观了木质禅寺银阁寺,但她心底更渴望见到名气更大的金阁寺。那华丽丽的寺院,金箔贴满建筑内外,池塘中倒映出其金灿灿的身影,多么明艳、迷人。与其朴素的姊妹相比,金阁寺简直太合胃口了。

银阁寺

银阁寺

几十年后,她又来了,注视着那朵依旧盛放的金花,她发现除了好看,别的好像也没什么了。但是,银阁寺却为她创造了梦幻般的范特西之境:盘根错节的老树,色调、纹路变幻多样;青苔覆石,白砂铺地,枯山水依山借水,体现了大自然的朴素禅意。在孩童时,她无法体会这些,但现在,她已经把时光流逝视为更深层次之美。比起金灿灿的大姐,她现在更中意其朴素的小妹。

Kazunori Hamana的作品

Kazunori Hamana的作品

我打算拜访艺术家Kazunori Hamana,他的作品很独特,充斥着侘寂的精神内涵。在千叶县的一家农舍,我见到了他。对年龄增长带来审美改变的观点,他深表同意。

“年轻时,你眼里的世界都是新的,历史也像本故事书。慢慢长大后,看得越多,知道也就越多。从家人到自然,从万物生长到其消亡,你会渐渐洞悉侘寂的含义,” Kazunori Hamana说。

对时光的欣赏,是这位艺术家作品的精华,他选择在农舍中展出它们。门窗的框子因为炉火常年熏烤,变得乌漆嘛黑;泥糊的墙皮,看起来有些摇摇欲坠。他说这些都给展品注入了精神能量,绝对不是现代白色场馆所能提供的。

作品原料为滋贺县的天然粘土,体现了创作理念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开始我会先设计一点,不过粘土源于自然,所以它凭本身的力量改变着设计。不想与自然抗争,我干脆追随它、接受它,” Kazunori Hamana笑着说。

Kazunori Hamana的作品

Kazunori Hamana的作品

对于自然的帮助,他欣然接受,不仅让其帮助作品成型,更让它改变作品的外貌呈现。农舍附近有片杂草丛生的竹林,里面有些他的作品,在杂草里一扔就是好几年。极端的温度、植物的抚触,给作品赋予了独特的外观,甚至包括条条裂缝。仔细端详,裂缝让作品更美、更有故事了。

与侘寂关系密切的一门工艺是金缮,利用漆料与金粉混合,对破碎的瓷器进行修复。不过与众不同的一点,它不掩盖裂缝,而是突出裂缝。当女儿不小心弄坏作品时,Kazunori Hamana也不生气,微笑着将它们扔在外面,放一段时间,让自然为其着色、塑形。之后拿去让金缮技师们修复,自然赋予的纹理、颜色,竟创造出无比微妙的成果,这是纯人工所无法做到的。拥抱自然的恩赐,让历史赋予作品独特价值,这一点在很多文化中,都是被忽视或抛弃的。

以金缮技法修复的瓷盘

以金缮技法修复的瓷盘

实际上,“perfect”(完美)一词源于拉丁语“perfectus”,意为完备。在许多文化尤其西方,它被认为是不值得的。完美无瑕、无懈可击,这个理念不仅定下了不可实现的标准,还误导了人们。我们试图创造、追逐完美的事物时,却忽略了过程的乐趣。

侘寂的概念看起来抽象,不过在一些简单的事物中,还能多少体会到其乐趣。比如日本一年一次的赏樱,在即将飘落的樱花树下,人们以聚会、野餐等形式庆祝。在他们眼里,花瓣落在地上与其在枝头一样美,甚至更美。这种转瞬即逝的惊艳,在西方也不过几张照片而已。

落英缤纷

落英缤纷

裂痕、印记,皆是岁月的恩赐,抹去它们等于否定生活。面对残缺、不完美,保留、修复它们,发现它的美而不是忽略、嫌弃它。每次自然灾害过后,日本的应对能力都会大大加强,也许大概出于此吧。

几个月后,我收到了自己在山口萩市做的碗,那凹凸不平的边缘在我眼里不再缺憾,而变成一种提醒:生活并不完美,我们不应试图让其完美。其实,侘寂也是一种美。

因为无法保留,所以美。

因为留白,所以丰盈。

因为看不见,所以想像无限。

体现侘寂美学的房间

体现侘寂美学的房间

作者:Lily Crossley-Baxter

编译:李芳

来源:BBC

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李芳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11-3 20:32

分享

山水游 发表于 2018-11-3 21:27

拜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103鱼象鱼说【今日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