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鱼象鱼说【今日国学】
传统文人: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2018
10/29
14:43
闲人闲笔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1
引子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这三句话出自南怀瑾先生,是先生教给在家修行之人的法门。小子不才,今日想试论这三句法门的深意。
首先我们看看这三句话各自是什么意思,我将先从儒为表开始讲起。
2
儒为表
何谓儒为表?在佛道儒三家中,儒家是最早确立起正统思想的地位,且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理论。为何?那是因为儒家理论最能满足中国社会的需要。易中天先生在中华史丛书里论道,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国家建立的早期,仅仅在殷商时代可能有一些神权法的影子,但自从周公制礼乐之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了再也没有神权法的影子了。
反观国外则不然,国外如古印度神权合一,或者如古罗马先是极端发对、压迫基督教,后又将基督教确立为国教。总之,宗教神权这些彼岸世界的思想在西方世界是作为一种精神信仰而普遍存在的。
然而,我们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吗?
2.1 何谓儒家
不能。中国人当然也有自己的信仰。这就要谈及人为什么一定要有信仰,人为什么一定会有信仰的问题。我们人类现在貌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实际上跟整个宇宙相比还是渺小的如沧海一粟。我是谁?我从哪来?又到哪里去?这三个哲学的终极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的回答。因此,人类始终会苦恼这些问题:人既然都要死的,活着的意义何在?一个至亲之人过身了,那么亲人过身之后去了哪里?是否存在灵魂不灭?在世之人要如何面对过世之人?
这些问题宗教当然能够给人答案,这里按下不表。因此信仰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终极关怀。中国人没有宗教,所以道德哲学在这里取代了宗教的地位,儒家学说就是这种道德哲学最杰出的体现。
因此,说了这么多是为了论证一个问题:即儒家学说长久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信仰。那么,儒家的各种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必然就是中国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虽然,新文化运动和文革中都曾喊出砸碎孔家店,打倒孔老二的口号。然而,文化学告诉我们,文化实际上是一套指令系统,而且这种指令系统具有很深的文化惯性。因此,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儒家文化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
2.2 以儒为表
那么何谓儒为表?这就很好解释了。因为儒家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那么为了能更加融洽的与社会相处,我们就不得不主动的去学习儒家文化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虽然,这样听起来有些无奈,这本质上也就是社会环境对人的“规训”。但是,这是社会的现实。作为一个理性人,认清现实就必须与现实妥协。
那么,是不是说中国人从此只能囿于儒家文化了呢?
不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除了儒家文化外,还有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极深。
3
道为骨
3.1 何谓道家?
再看何谓道为骨?道家作为宗教起源于东汉末年的五斗米教,但作为一种思想却可以追溯到“百家争鸣”时期的老子。后世也有人将道家称之为“黄老之学”。“黄”指的是黄帝,“老”就是老子。但这实际上只不过是为了抬高道家的地位,故意攀附黄帝。
道家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代表人物从老子起,继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庄子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何晏、王弼等;在隋唐以后,目前一时想不起来有特别出名的代表人物。其中,又以庄子为其中的杰出代表,所以道家又称“老庄之学”。
其实,从道家代表人物所处的历史时期,我们就能很容易的发现道家的特点:即在国家动荡分裂的历史时期,道家往往就能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道家的繁荣;在封建国家到了成熟期,即隋唐以后,大一统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相对较短,道家的代表人物便屈指可数,这同样从一个侧面表明道家到了相对衰落的时期。
那么,据此我们可以分析出道家的什么特点?第一,说明道家是一种能给人心灵安慰的学说,特别适合发展成为宗教;第二,说明道家学说带有一定的出世倾向。具体细节在此按下不表。
3.2 以道为骨
那么何谓道为骨?明白了道家的这两个特点,就可以明白“道为骨”的内涵。我们常说一个词叫做“仙风道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说这个词的时候头脑里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仙人,衣袂飘飘,潇洒自如。对,关键词就是两个字:潇洒。以道为骨,就是让我们在以儒为表的基础上,多一些洒脱和淡然,少一些严肃和执着;多一些潇洒和风流,少一些功利和拘谨。道家在历史中就是起着这样的调和作用,封建社会的帝王术其实就是“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4
佛为心
4.1 慈悲之心
最后看看何谓“佛为心”。同样的,我们要先对佛教作极为简短的介绍。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于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佛教对于中国人的影响颇深,看看遍布中国的庙宇便可明白。佛教的基本教义想必中国人多多少少都能说出来一些。比如吧:信奉彼岸世界,灵魂转世;讲究行善积德,广为布施……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我个人觉得,不提佛教的菩提境界,般若境界这些深奥的名词,佛教教给中国人最多的无非两个字:慈悲。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在儒道佛三家中至少是这样。
4.2 以佛为心
为何?实际上,如果说持性善论的话,人在最早的时候可能天然是有一颗慈悲心的。但是坏就坏在,人要入世,就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虽然有人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是我们也知道想要不忘初心是多么的困难,在社会中想要出淤泥而不染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的慈悲心很可能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动摇乃至最终丧失。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修行,这种修行不是说我们必须信奉佛教,而是说我们能够坚守本心,那么就会发现慈悲真的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真的类似于佛教所说的大欢喜境界,你如果能达此境界,会觉得天地万物从来没有这般美好过。即使你所在的环境真的痛苦如炼狱,你的心境也会宛若在天堂一般。
5
“三教合一”
因此,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这三种境界,我认为其实是有一定的境界高低的。事实上,这种境界高低的分类标准,在我看来就是离世俗社会的远近。我这个标准很不科学,而且带有我个人的偏见。即儒学为“入世之学”,离世俗社会最近;道家有一定的出世倾向,但是绝对没有佛家那般通透,我不妨称之为“隐世之学”;至于佛教则是完全的“出世之学”,佛家的最高境界“涅槃”就是空,空生万物又回归到空,因此一切毫无意义,连宇宙人生都是空的,毫无意义的,遑论世俗社会中的功名利禄了。但是需要说明的,“三教”看起来区别较大,泾渭分明,但是三者又都殊途同归:即三者都是为了人类的终极关怀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出现过了三教逐渐融合,乃至“三教合一”的现象。
所以,以儒为表,则“入世之学”教会我们如何在世俗社会中得心应手;以道为骨,则“隐世之学”教会我们如何在困境中能够处变不惊,潇洒自如;以佛为心,则“出世之学”教会我们如何在社会中始终保持一颗慈悲心,去领悟和感受人间天堂的美妙境界。
中国人是幸福的,从入世、隐世乃至出世皆有法可循。若我们诚然能够读懂中国文化,践行中国文化,以儒为表,以道为骨,以佛为心,则必然会体会到决然不同的人生境界,那是怎样的一种酣畅淋漓的感受啊!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学习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