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鱼象鱼说【今日日本】
安倍访华·专访|杨伯江:通过合作来夯实中日关系的物质基础澎湃新闻记者 廖婧雯 实习生 龚司羽
2018-10-26 10:10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10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对华进行正式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出席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招待会并致辞。 新华社 图
25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此次访华是日本首相时隔七年首次正式访华,也是安倍第二次执政以来首次访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认为,此次安倍访华既有中日双方发展的内在需求,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的共同利益加快了中日和解合作的步伐。
此外,杨伯江指出,中日关系要稳定发展,需要建立扎扎实实的合作,通过合作来积累中日关系的物质基础,进而构建起政治互信。
重温4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初心
澎湃新闻:您觉得促成安倍晋三此次访华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杨伯江:促成安倍此访成行的原因非常多,概括而言大概三方面。一方面,是中日两国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互合作的内在需求。中国和日本在发展阶段、基本国情等各方面都带有各自特色,各有优长,在经济产业领域的合作带有结构性互补的特点。
第二点,外部因素在这一轮的改善中发挥了触媒和催化剂的作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单边主义抬头。中日两国都是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的受益者,都主张多边自由贸易主义,也都面临着来自保护主义政策的压力。 所以也可以说这种外部因素,日语叫“逆风”,恰恰使中日有了更多共同利益和诉求,促使中日两国加快和解合作的步伐。
第三点,上述的需求和外部因素最终要体现到两国政策的调整方面。首先是日方的政策有了明显变化。2012年民主党野田佳彦内阁时期日本坚持所谓钓鱼岛“国有化”,中日关系陷入冰点。当年12月安倍第二次就任内阁总理大臣,上台之后采取了强硬的对华路线。在地区安全、防卫政策、历史问题等各方面都很强硬,对“一带一路”倡议消极抵触。
在前面两点因素的作用下,2017年以来安倍对华政策和态度有了明显转变,这种转变是积极、正面的。日方对“一带一路”改变了过去消极抵制的态度,转而表示要参与、合作。去年5月的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日方派出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率领的高级代表团来华出席。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高层往来也在逐步恢复,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日并出席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这就标志着中日关系正式进入了改善的通道。克强总理访日是这一轮中日关系改善的起点。
澎湃新闻:您对此次安倍访华和中日首脑会谈有何预期?
杨伯江: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访问。概言之,我认为会有两方面进展。首先,两国领导人将重温4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初心,宣示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继续坚持和努力践行条约精神,推动中日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合作。
其次,在中日两国务实合作领域,预定中的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也会召开,据报道双方达成的协议大约会有40项,政府间的协议大约有10项左右。论坛磋商合作的领域广泛,如基础设施建设、货币金融合作、节能环保技术、企业产业升级、绿色经济发展、交通物流合作等。据了解此次至少设置了4个分论坛,分论坛涵盖面极广。在人民大会堂还会有中日合作成果图片展,内容尤其丰富多彩。
承认争议才能有效管控危机
澎湃新闻:据了解,有日方人士对此次会谈比较谨慎,对访问预期也有所担心,对此您怎么看?
杨伯江:只有双方拿出诚意,付出努力,才能够推动中日关系扎扎实实地向前发展。任何双边关系如果没有共同的现实利益为基础,都将是空谈。这种相互利益的构建和积累需要合作来实现。所以,要从合作抓起,来充实中日关系的共同利益。
同时,中日关系又是极其复杂的,它有协调合作的一面,也有分歧争议的一面。我们主张有效管控这些分歧、摩擦和争议,使之不至突然爆发,而对整体关系构成冲击。
日方迄今不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不存在主权争议,那为什么要磋商建立海空联络机制?所以要从承认争议做起,实现危机的有效管控,这是一个基本路径。今年6月中日启动了海空联络机制,未来要推动这项机制进一步完善、升级。
这次安倍访华的重点是如何扩大中日关系合作的那部分。同时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不能奢望“一口吃个胖子”。中日关系不能靠“感情”或者说“情绪”来支撑,而是要建立在扎扎实实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的积累夯实关系的物质基础,在合作与接触中谋求构筑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惟有这样,中日关系才能行稳致远、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招待会谋求构筑相互理解和政治互信。 政治互信,改善关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