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鱼象鱼说【今日重阳】
今日九九重阳节!愿天下父母祥瑞安康,福泽绵长!2018
10/17
05:36
常随佛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5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中国的传统孝亲节日“重阳节”。
“百善孝为先!”
尊敬长辈,孝顺父母,
一直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
是家庭和睦团结的精神纽带。
而释迦牟尼佛则把孝道提升到出世间法,
落实在教导自己的父母,
修习佛法,离苦得乐上。
值此吉祥日,祈愿父母——
祥瑞安康,福泽绵长;
消除诸障,万事顺意;
启发善根,信愿念佛。
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由来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重阳节的风俗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直至清代,明朝的风俗依旧盛行。
佛教与重阳节孝道精神
佛教认为,人身是道器,只有修行五戒十善才能感得,它是六道升沉的枢纽,由凡入圣的转捩。依于人身,修四谛、十二因缘以及四摄、六度等善行即可趣入圣流;造杀、盗、淫、妄等恶业,破戒犯斋就会堕落三恶道。
所以佛陀曾告诉弟子们,得人身者如掌上土,而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明白指出人身的难得与可贵。父母是我们形体生命之本,是我们感得人身的增上缘,所以我们得到人身,应当感念父母的恩德。
为了表达孝思及对先祖纪念之情,寺院会在每年暮春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盂兰节与仲秋的重阳节,这几天前后的日子里,通常都会举行「孝亲感恩法会」,诵经祝祷,回向六度群灵悉得解脱,离苦得乐,同时超荐善信先亲往生净土,在世亲眷福慧双增,达到冥阳两利的目的。
一般诵经圆满,都会说回向文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或者是:「四恩总报,三有齐资。」等愿文。其中的四恩就是:一、父母养育恩。二、师长教导恩。三、国主水土恩。四、众生护助恩。
因此,报恩,尤其是报父母恩的思想,不但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精神,而且更是中国文化优良的传统。特别是在此人伦关系日渐疏离、淡薄的现实社会中,更是有大力提倡与推行之必要。
积 福 慧
戊戌年(2018)重阳节
供灯法会共修
今天2018年10月17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应大众所请,积福慧启建戊戌年九九重阳供灯法会共修,祈愿普天下的父母都拥有平安快乐的晚年,心开意解的人生,托质莲胎,花开见佛!
THE END 重阳节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