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0-14 15:58

1014鱼象鱼说【今日文化】

古人的小秘密——一本穿越的小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018
10/14
08:05
六一读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古代人吃什么?

怎么谋生?

穿着和古装剧一样不一样?

《延禧攻略》除了大猪蹄子,为什么衣服那么素?


抹茶,和我大中华的“茶道”什么关系?

有时候,疑问像挠痒痒一样,总若有若无挠在我等好奇宝宝的心头,

是时候给大家讲一本蜂鸟最近读到的书了,关心书法的书友也可以了解下里面的新知识——书法启蒙: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言归正传,前方干货:

1

风水的实质是什么?

买房子、选墓地都讲究风水,

据我所知,这方面南方人比北方人更讲究,

所以南方的小伙伴可以认真看下下面这段文字了。

"中国人明确的讲“风水”的文献可以上溯到托名郭璞著的《葬经》。"


"其中指述了‘气’的概念,说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也就是说'气'到风会被吹散,遇到水则停止向前运行。

所谓风水,也就是对于居住环境的考察,其核心评价标准就是这个环境能否'聚气'。

风水的概念在职业阴阳师手里变得非常玄,而风水的本质思想其实是非常简单易于理解的。理想风水的原型,就是原始人类栖息地的理想模式。

这种理想风水格局一般要求屋子坐北朝南;屋子背后,也就是北方,有高山,因为高山可以阻挡寒冷的北风。

屋子南边不远处要求有“正弓"(即弯曲的向自己住宅两侧收拢)的河,这样可以提供好的饮用水水源,同时又没有水灾水患之虞。屋子应该处于树木和小山包(风水中所谓“砂”)的掩映之下,

前方是平坦开阔地,这样住处既安全隐蔽又不至于交通不便,也便于狩猎和一般的劳作生活。"


"风水的理念系统在后世发展得异常玄奥,

但其核心思想,却是根植于原始人类栖息地选择的基本需求。距今约20—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栖息地的整体景观结构、就是满足风水“聚气”所有要求的一个例子。"

2

失传的书法启蒙

蜂鸟看到这个地方时是被惊讶到了的,原来握笔的姿势还可以这样,真是涨姿势,请看:

"唐代欧阳询的字方正险绝,笔划转折之处如斧砍刀削般剧硬挺刮。


今人临摹,每每以写到这种位置为苦。

其实,这种方硬的转折都是必须捻转笔杆才能写出的。


(二指勾笔法,截取自东晋顾恺之《斫琴图》)

清代法书之首刘塘,在人前写字时大拇指和食指弯成圆圈状提笔(所谓‘龙晴之法’),显示自己写字纯用腕力;

但是刘墉家的佣人说,当他关起门来写字的时候,手指不断来回搓捻转动笔‘笔如舞滚龙’,有时候转笔太厉害甚至毛笔会脱手掉到地上。

今人不察,有老师教学生写毛笔字,只知道讲王羲之妄图从儿子手中抽走毛笔未果,从而表扬孩子握笔好这个故事。

实际上,这是个流毒无穷的错误故事。

旧时人写字非常注意所谓‘开蒙’,也就是老师如何教小孩写第一个字。

画家罗工柳晚年以写狂草闻名。

沈鹏见到他说:‘没听说过你写字,怎么忽然一下子你的字写得这么好?’

罗开玩笑说:‘给你开蒙的是一个秀オ,给我开蒙的是一个举人。咱们两人写字你就差在开蒙的第一步上了。’

这虽是玩笑,但是也说明开蒙的重要性。

开蒙给后学提供的,除了抓笔、运笔、字的间架结构,还有这非常神奇的笔法。

回头我们来看今日孩子写不好字,与其说是孩子不用功不认真没天分,

还不如说是大多数老师根本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真正意义的“开蒙”。"

”唐代以前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桌子。

唐以前的人坐在席或者矮床上,写字是左手执卷成简状的纸(或者竹简、木片等),右手执笔。

因为这种和今日完全不同的写字姿态,唐和唐以前毛笔写字的笔法也与今日迥异。

这就是后世让大多数人悬隔不知的“转笔”,也就是字的每个笔划在书写时都需要不断搓捻转动笔杆。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说个没完没了的所谓“笔法”,其实指的就是这种转笔技术。

传说王羲之12岁的时候,看到了前代的写字笔法论集。而这个论集居然是他从自

己父亲的枕头里偷偷翻出来的。

到了他晚年的时候,他又写了“笔势篇”给儿子王献之,并且叮嘱儿子“勿播于外,缄之密之,不可示之诸友”。

如此月黑风高杀人放火般的被着藏着,说的其实都是写字时毛笔的笔杆旋转。

这种笔法到宋代已经大体失传,只在某些书坛高手家族之中秘密流传。“

3

糖的历史

据说陈寅恪在聚会中,

曾指着手中的葡萄酒就能把酒的渊源、派别、支脉讲得条理清楚,娓娓道来。

糖也有这样的历史:

”季美林认为,中国本土过去的制糖术只知道熬煮浓缩甘蔗汁,制造硬得像石头拌的棕褐色粗糖。

而唐代由印度传入的制糖术则在炼糖过程中加入碱(石灰或草木灰,也就是氢氧化钙或者碳酸钾),可以制出松散的红糖。古印度梵文中糖这个词 sarkara,也被唐代中国人继承下来,称为'煞割令'。


制糖木后来又在中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中国人创造出用黄泥浆对糖浆进行脱色的方法(利用黄土在水悬浊液中的大比表面性质吸附沉淀糖浆中的杂质和色素),制造出了白砂糖和冰糖。

梵文中的'糖'('sarkara')这个词,后来演变成德文中的'zucker'、法文中的'sucre'、英文中的'sugar',等等……

但后来在中国发展出的制造冰糖的技术反传回印度,导致梵文中出现了'cini'(意为“中国的”)这个代指冰糖的词。“cini'又通过梵文传给了印欧语系其他语言,就变成了德文中的'kandieren'、法文中的'candi'、英文中的'candy'。"

4

茶汤与抹茶、茶道

让蜂鸟有点讶异的是,女孩子喜欢的抹茶是我大唐流传到日本的茶品之一种: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

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罗’,就是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糊辣汤’。

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

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


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

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

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逾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

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5

中国结


”中国的传统编结技法在1949年以后一度衰微。

‘中国结’这个名称是台湾学人提出的。

1981年合湾汉声出版公司推出了陈夏生主编的《中国结》,在东南亚和欧洲引起轰动。中国结由此得以复生并广为人知。

中国结在大陆复兴流行是1997年以后的事。编制中国结的化纤绳材在今天批发市场的俗名仍然是‘台湾玉绳’。近年有河北某师范大学女工李平,利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不便,诈骗说中国结的名称是由她“复活”并宣传到全世界的。李平名下的作品几乎全部剽窃自陈夏生编写的图书。

中国结表达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中国结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中的编结技法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中国结的结构复杂紧密,不易松散开;

大多数中国结的形状都左右对称,正反面对称;

多种基本结的编法可以相互组合,使中国结具有了非常强的变化性和装佈性。

日本、韩国的编结法都和中国结同源,都是由中国传去的。

中国结最核心的标志是盘长结。(比如,中国联通的商标就是一个简化了的盘长

结。)

盘长结比双钱结更复杂,代表了中国编结技法中最高的难度。

最近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四川和安徽都发现了汉代的‘盘长结’结构文物,具体文字材料目前还没有发表。

当然,编制盘长结的技术很可能是在比汉代还要早得多的商代就成熟了。

中国古代文物中反映出的编结结构发展序列还有待于梳理。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资料仍然很原始,大家可以参看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出版的 History and Science of Knots、陈夏生著《中国结的经纬》以及台湾汉声出版的三巨册《中国结》。“

6

“腥臊”、“苍头”

“腥臊”,现在大多指的是味道,但古代不全这样,

《周礼?天官家宰》上说:腥臊不能食。《说文》解释:

所谓“腥”,并不是肉闻上去的味道,而是“肉中的星星”,指猪肉中有米粒的星星点点的肉息(长有寄生虫猪肉绦虫的“米星猪”,或称“痘猪肉”。)

所谓“臊”,是身上油脂发臭。

对于宰前检度和食品安全的问题,周代的人只怕比现在还控制得好一些。

结语:

在器物,用具方面,古今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了解这些差异,有时是兴趣所致,

但是透过点点滴滴的差异也可以看出文化及心理方面的变迁,

甚至可以以小见大,反推出制度、风俗的真实面貌。

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作者:王力(编写《古代汉语》那位,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诗词爱好者都比较熟)


THE END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10-14 18:21

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014鱼象鱼说【今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