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鱼象鱼说【今日儒家】
《黄帝内经》道破人体疾病的根源2018
10/12
09:35
诗词世界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6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也是现代人应该了解的养生圣经。
《黄帝内经》说:
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这些话,道出了人所有疾病的来源。
生于气候 当心空调和暖气
《黄帝内经》上讲: “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就是身外的气候会导致疾病。
过去,“风寒暑湿燥火”是纯自然的,但随着时代发展,现在有了变化。
我们现在的“风”,除了自然的之外还有风扇;“寒”除了自然的冷空气之外,还有空调、冷气。空调、冷气也就是燥了,在空调冷气下空气就干燥。“火”有天冷时,地暖和空调热气带来的高温等等。
这些人为的东西,虽然好像让我们感觉更舒服了,但是很多都是“逆天”而行的。逆天,就会造成身体的问题。现在很多疾病都是在空调环境中慢慢产生的。
《黄帝内经》里面讲的很清楚:人体内在也有四季和节律。天热的时候阳气发散,就阳气发散,就会把里面的阴寒释放出来;天冷的时候阳气内收,我们养精蓄锐,来年才会更加健康。
生于阴阳 夫妻关系要和谐
为什么《内经》讲生于阴阳?最大的阴阳是男女。男女最大的关系是什么?夫妇。很多疾病怎么来?是从夫妇那里来的。
阴阳不协调是疾病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疾病实际上是由这条路上来的。
现在工作和生活压力大,人们累积的负面情绪滋生,也难免带入到家庭中,夫妻之间日生嫌隙,猜忌指责不断,难免影响夫妻感情。
夫妇不好了,阴阳不好了,阴阳不和了,那么生出来的子女,又在这样一个阴阳不调和的家里生长,这个子女不可能好。
和谐的家庭,就是和谐的阴阳,就是“阴平阳秘”,“精神”就“乃治”,形神才能够健康。这点弄不好,吃再多的保健药都没用,什么口服液都不好使。
生于喜怒 情绪关乎健康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五志,是怒、喜、思、忧、恐五种志意的总称。
《黄帝内经》将其分属于五脏: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
情志过用或失控容易导致疾病,甚至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伴随着科技发展和进步、人类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复杂化,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与影响也日趋明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既要重视情志之调畅,又要重视心理欲望的调节。
如针对少儿应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在发育过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中老年人,应更加注重心理欲望的调节,避免各种因素引起的“大喜、大恐、大忧、大怒、大衰”。
生于饮食 冷饮会伤阳气
饮食包括食量的问题、饮量的问题,尤其现代人交际、应酬难以摆脱的饮酒酗酒,对身体很不好。
包括“寒温无节”,大量进食生冷、冰冻的东西。尤其现在什么东西都是冰冻的,这个会损伤人的阳气。
另外一个就是荤素的问题。《黄帝内经》应该说是较为支持素食的。
在《素问藏气法时论》有一段话说: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学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已经有类似营养金字塔的说法了。
五畜为益,这个益用得非常巧妙!益在古文的本意是溢,即满溢,水满泻出水库外。水能覆舟亦能载舟,过犹不及,肉类要适量。
生于居处 睡觉就是养命
《黄帝内经》从“天人和一”的角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自然界之阴阳有昼夜晨昏的日节律变化,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有消长出入的日节律运动。
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灵枢?口问》云: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即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生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按时睡眠,因为人体在睡眠时阳气处于闭藏的状态,睡眠可调养人体的阳气。
现代人习惯于夜生活,显然这个是有悖天道的。特别是年轻人,觉得早睡早起那是老年人的生活规律,睡得早,就像是提前步入了老年,这种想法绝对是错误的。
人生的睡眠实际上是一个补充阳气的过程。耗阳气的途径很多,可是补充阳气的途径很少,几乎就靠睡眠。
▲扫码学习更多精品课程
中医养生,本质上是一个积累精气的漫长过程,既需要妥当的方法,也需要精妙的智慧。
曲阜中医药学校客座教授、醒筋道创始人刘明素老师指出:
《黄帝内经》是一本无价经典,但是很多人读不懂,或者读懂了用不上,这就需要掌握中医的几个要素。
|刘明素老师查阅中医典籍
刘明素老师出身书香门第,中医世家,追随祖父研习中国传统医学,首重经典,深入浅出,把精深的中医思想用平易的日常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躬行实践,注重经典和生活相结合。
THE END
学习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