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8-10-8 18:00

1008鱼象鱼说【今日佛教】

“信为道元功德母”

以正见为导的正信,被佛教强调为进入佛门、得法实益的前提。 《相应部》第2品佛言: 由苦至信,由信至悦,由悦至乐,由乐至寂,由寂至喜,由喜至定, 由定而生如理知见,由如理知见而生厌,由厌而生无著,由无著而得 解脱,由解脱而得欲灭,即为阿罗汉。? 修学佛法的进程,是由对苦的反抗而产生对佛法的信仰,由信仰而 喜欢佛法,乃至由修定慧而证得解脱。诸乘共同的“三十七道品”中的 “五根”、“五力”,以信根、信力为首。信根,谓对佛法清纯无疵的认同、 接受、喜欢,这种信仰在内心深处已扎下根,从此信根能自然出生正信 等功德,有如从树根出生枝叶花果。《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二解释: 于出离远离所生善法,诸信顺、印可、忍受、欲乐心清净性,是谓 信根。 信力,谓信根增长,自然产生一种力量,使信心深固难拔,不可动 摇,绝不会见异思迁,如《集异门论》卷七所言: 一切沙门及婆罗门、诸天、魔、梵,若余世间,皆无有能如法牵夺, 是名信力。 有部佛学认为信根有其物质基础(色法),大乘唯识学认为信根、信 力皆是信的种子之积集。大乘菩萨行以十信为初阶,十信位主要确立 信仰。《华严经·贤首品》偈云: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同经卷七七谓“一切佛兴皆从信起”、“一切化佛从敬心起”。谓能 得见佛、成佛,皆以信和敬为因缘。《大智度论》卷一云: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缺乏正信,不可能深入佛法之堂奥,喻如纵入满地宝石的宝山,若 没有一双手去捡取,也无法得到宝石。 正信又分两种:一为舍逻驮(梵sradsha),译“深信”、“仰信”,一般 指由信赖佛、师父、善友而生起的对佛法僧的正信。《成实论》卷七谓 “随圣贤语心得清净,是名为信”。《大日经疏》卷三云: 深信者,此信,梵音舍椤驮,是依事依人之信。如闻长者之 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尝欺诳故,即便谛受依行,亦名? 为信。 二名阿毗目底(梵abhimukti),译信解、解信,指由深解佛法之理而 生起的确信。《大日经疏》卷三解释信解为“明见是理,心无疑虑”之信, “如凿井,已渐至泥,虽未见水,必知在近,故名信解也”。 仰信与解信虽然皆属正信,但依人依事而生的仰信,尚非彻底、坚 固,只可作进入佛门的拄杖,还须通过听闻、研读、思考和修行验证,对 佛法的道理深解明悟,获得解信,直到由亲证真理而确立的信,方为真 正的正信。

南传《相应部》卷一佛言: 信是人的助缘,事实上,理解才应正确地左右人。 《阿含经》说修行者分为由仰信入门的“随信行”和由解信入门的 “随法行”两类,后者较前者为胜。《大智度论》卷七谓仅仅闻说而信者, 不名为信,“智慧知已,名为信”。建立在对佛法理解之上的信,才是真 正的信。《大般涅槃经》卷三六佛言: 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 人则能增长邪见。 仅仅有信仰而缺乏深解佛法的智慧,有增长无明之弊,仅仅有智 慧而缺乏正信,则容易自作聪明,堕于邪见。无论仰信抑或解信,当信仰确定不移时,叫做“信现观”——直觉的、不须思考的信。这种信牢 固不动,确信无疑,对所信深心欢喜,专一不二。据《瑜伽师地论》卷 七一等,信现观,指确认佛法僧三宝为唯一的归依处。

《中阿含经》卷 九《郁伽长者经》说郁伽长者具有对佛法的“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 堪耐心、升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具备了堪受佛法的正信或 信现观。 严格地说,真正称得起正信或“信现观”的信,是在依法修行而亲 证佛法真理的基础上建立的确信。《大法炬陀罗尼经》佛告帝释: 如来弟子见诸世间犹如幻化,无有疑网。所以者何?彼信如来, 即自见法,是故自信,不唯信他。……诸佛如来诸有弟子,自见法故, 不取他言。 在证得佛法之基础上确立的正信,实际上是自信,非仅仅是对佛 或其他人的信仰。慧远《肇论疏》谓“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 悟发信谢”——因听闻佛法获得理解而产生的正信,亦非真信,只有 了悟佛法,信仰退位,才是真信。诸乘佛法,皆说见道位初证法性(小 乘初果、大乘初地),才彻底断“疑”(对三宝的疑惑),确立真信。天台宗以 初步亲证佛法而确立正信为菩萨的十信位,十信之初初信,在断烦恼 上相当于小乘初果,断疑等三结。《华严经论》谓圆教以证得现观真如 的根本智(见道)为信心: 此经信心,应当如是直信自心分别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动 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无染之理;文殊师利是自心善简择妙慧;觉首 目首等菩萨是随信心中理智现前,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分毫不谬, 方成信心。

《宗镜录》卷三二谓圆教菩萨十信之初初发心时,即观本识自性缘起因果之体,同禅宗明心见性,得成正信。同书卷三七云: 无疑曰信,明了曰解,是为一念信解心也。此一念信解心,心同 佛心,信齐佛信。 同书卷八八谓天台宗人勤修五悔,一心三谛豁尔开明,圆解成就, 不加功力,任运分明,正信坚固,无能移动,名“深信随喜心”,即五品 弟子位之初品弟子位。 从唯识学看,信仰和不信仰,皆以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为因,由于 众生阿赖耶识仓库中的种子不同,在宗教信仰上难免有种种差别:或 从小便对某宗教特别信仰乃至喜欢出家修行;或容易信仰正教,或容 易信仰邪教;或信仰虔诚、狂热,或信仰浅而易变;或主张无神论,不 信仰任何宗教。唯识学把有能产生佛教信仰的种子称为“种姓”(梵 gotra),护法系唯识学根据有障无障、障碍轻重的差别,分众生为声闻、 独觉、如来、不定、阐提五种种姓: 声闻种姓者容易接受佛说四谛法而 求自己解脱生死,独觉种姓者于无佛之世可自悟十二因缘而得解脱, 如来种姓者容易接受大乘法修学菩萨道而成就佛果; 不定种姓可随机 缘而接受任何信仰, 阐提种姓(“无出世功德种姓”、“非涅槃法”) 不能接受 佛法。实际上,五种姓还应加容易接受外道信仰的“外道种姓”。

《瑜 伽师地论》卷三五说种姓有本性住(自然本有)和习所成(后天习染而成) 两种。 大乘如来藏学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这只是一种因性和潜在 的可能性,或曰理佛性,正信的实际发生,还得具足诸缘。《法华经》卷 二谓“佛种从缘起”。社会的文明发达程度、文化传统、宗教环境、个人 际遇等,都是产生信仰的外缘。信佛学佛的条件,经中说有生为人、生 中国(佛教流传的中心地区)、诸根具足、未犯五无间罪、净信三宝、值佛出世、值佛说法、佛法住世、信奉佛教、有缘修学十种缘,称“十圆满”。 生于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苦亦无佛法之处)、色界无色界及盲聋 喑哑、世智辩聪(世俗的小聪明)、生于佛前佛后则是八种信佛学佛的障 碍,称“八无暇”(没有修学佛法机会的八种情况)。 此外,能引导、指导人正确地信佛学佛的“善知识”(良师益友),是 信佛学佛的重要增上缘。《华严经》卷六二称“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 具一切智最初因缘”,《付法藏经》甚至强调善知识为得道的“全分因 缘”,密乘更以找到合格的上师为获得成就的一半。即便有善知识等 外缘,若自己缺乏正信种子,或别有障碍,也难以生起正信。同样信佛 学佛,因各人心库中的种子不同,根器不等,其信仰的真切度和修学的 勤怠,及开悟的顿渐、证果的快慢,亦千差万别。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10-8 18:15

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008鱼象鱼说【今日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