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造假引恶性循环 业内人士:辛苦做剧不如买收视率
https://wx1.sinaimg.cn/large/0079SbOply1fvfs2ljgdmj30jd0cuwqt.jpg收视率造假引恶性循环 业内人士:辛苦做剧不如买收视率
2018-09-20 07:05浏览量 96670法制日报“电视剧行业的山竹来了!”就在9月16日,台风“山竹”登陆肆虐社交媒体之时,一位知名影视公司的高管在朋友圈如是感叹。事件缘起9月16日下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总局就收视率问题展开调查》一文称,“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舆情和反映,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广电总局所指的舆情,指的是导演、编剧郭靖宇15日发布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郭靖宇曝光业内收视率造假黑幕,例如每集交90万元可买收视率等。收视率造假已经不是新名词,那么,为何屡禁不止,谁在铤而走险?官方多次要求抵制收视率造假一石激起千层浪,郭靖宇导演的这篇长文很快引发业内热议。演员赵立新迅速转发这条微博,并提到自己出演的《天盛长歌》收视惨淡,“豆瓣喜提8分,收视惨淡成真;敢不俯首称臣,让你有冤难伸”。导演陆川也通过微博曝光黑幕,“曾经亲耳听到某导演朋友在电话里无奈地要求制片将每集40万元购买收视率的费用,打到某市电视台购片主任指定的公司。他跟我说如果不按照电视台指定公司买收视率,将收不到电视台尾款”。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更以亲身经历为例,直言:“2015年初,因为不愿意参与收视率造假,光线愤而退出电视节目市场,当时多档节目在央视等播出,停播所有节目之痛苦记忆犹新。”编剧李亚玲感叹说:“两年过去了,除了买收视的钱爆涨了一倍,从每集50万涨到了100万,什么都没改变。”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发文表态称,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17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声明,表态称将号召全行业形成共识,共同抵制收视率造假行为,努力营造中国电视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新环境。长期以来,为了保证电视台的收视率,电视台与制作方在签购买合同时还会签署一份有关收视率的对赌协议。制作方必须向电视台担保,剧作在播出之时可以达到一定的收视率,否则无法从电视台拿到全额的购片款,电视台会按照一定比例从中扣除。
早在2009年,原广电总局发起严查收视率买卖两端人群,在2013年发布22条新规重整收视率,国内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也于2014年出台。2015年8月,由原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倡议,中央电视台和多家省级电视台发起,全国省级及以上电视台共同签署了《恪守媒体社会责任,反对唯收视率自律公约》。即便如此,重压之下,收视率造假市场依然存在。随着2015年“一剧两星”政策的实施,面对电视剧行业产量过剩的现状,行业内人士称,基本上有一半的电视剧上不了电视台的首播。“能上电视台首播的剧,必然要求有收视率的保证”。此后,收视率造假问题愈演愈烈,制片方与电视台的矛盾暴露到公众视野。2016年12月,因为《美人私房菜》未购买收视率而遭临时撤档一事,引起影视行业群情激奋。为此,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特别召开新闻发布会,其法务委员会发布“坚决打击收视率作假黑势力”的声明,正式向电视剧收视率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宣战,同样引起了行业内外的震动。这份声明中披露,我国电视剧市场上,在购买、播出电视剧业务中,普遍存在着收视率作假现象,已经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操作有序的“地下黑产业”。对此,2017年年初,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关于坚决抵制收视率作假的自律承诺书》。同年9月,原广电总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其中也提到,“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切实维护行业秩序。规范收视数据应用行为,不得将收视率作为购片价格唯一依据,不得以收视率作为评价电视剧优劣和对员工进行奖惩的唯一标准”。今年4月,广电总局召开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再度强调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一旦发现收视率造假信息,第一时间报告公安部门处置。发现的案件一经查处,将向社会曝光,推动形成依法打击收视率造假的高压态势。
造假背后的唯明星论怪圈在人人喊打的情况下,为何还有人铤而走险制作假的收视率?著名编剧汪海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因为目前不少电视台依旧非常看重收视率,因此一些播出机构仍在操控收视率数据。事实上,收视率调查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服务的,并非电视节目优劣的评价标准。有媒体爆料称,当电视剧成为卫视黄金时段主打节目后,播出机构便强行要求在购剧合同中,将收视率与购片价格挂钩,引导制作机构去买收视率。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每部剧增加上千万元的成本,反过来又向电视台要高价,成为恶性循环。因此,汪海林认为,收视率造假对行业有极大危害,因为对从业人员来说,做好剧不再有意义,“辛苦做剧不如去买收视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常见的造假方式有两种,一是污染样本户,二是篡改数据。前者主要指某些利益相关方采用不正当手段,寻找和接近原本应属保密态的样本户,通过贿赂、收买等方式影响样本对象的收视行为或记录行为。后者则属于调查方的问题,对后台数据进行篡改,人为加工。相比污染样本户,后者操作更直接,也更简单。“这两者都会导致收视率数据虚假失实,从而影响收视率作为‘行业货币’的信誉度和权威性,损害其它数据使用者的利益,扰乱电视剧市场的秩序,进而伤害社会的诚信机制和诚信信念。”刘燕南坦言,对有心人来说,收视率调查并非无懈可击,无漏洞可钻。理论上,但凡有人的因素介入的环节,都存在造假的可能,何况收视率调查要经历一系列繁杂的抽样、确定样本户、访问员上门、记录收视、数据回传和统计处理等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其中两个关键的主体——样本户或调查公司,造假也涉及这两者。造假的驱动力通常来自外部,比如电视台、节目制作公司、节目中介方和广告机构等相关利益方,目的不外乎获取高额利润。
而对于收视率造假的根源,影视撰稿人胡鑫(化名)透露,电视台和广告商对收视率的盲目追逐,对那些能“扛收视”的明星主演的盲目追捧,甚至将收视率当作衡量节目质量和主演明星能力的唯一评判标准,而完全忽略了电视节目的品质本身,因而给制造假收视数据带来了极大的市场。“目前拍摄的电视剧,想要卖到一线的卫视上星,就非得请某些大牌明星、当红‘小鲜肉’或者‘流量女明星’做主演不可,只有他们的剧,这些电视台才肯认,才肯收。”胡鑫说,而没有大牌明星、当红“小鲜肉”主演的电视剧,纵然剧情紧凑、高潮迭起,也不可能上一线卫视,只因电视台买片,看演员,不看剧情,“然而这些当红明星、流量‘鲜肉’中的一部分,根本就是靠网络包装炒作、水军营销赢得了大量的粉丝拥趸,方才迅速在网络一夜爆红”。胡鑫告诉记者,这样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上述一些“流量明星”拍出的所谓电视剧,除了他们的粉丝外,占收视主体的广大观众其实根本不认可,收视率自然上不去,“而这样的真实收视率一旦广而告之,势必又会让广大公众洞悉这些‘流量明星’完全扛不了收视率,因此极大影响其商业价值。所以,制片方还必须将工作一步到位,再继续去购买虚假收视率。劣币驱逐良币,常年恶性竞争的结果,就是购买电视剧收视率的价格越来越离谱”。在刘燕南看来,如果任由收视率领域中存在诸如污染样本户、篡改数据、数据寻租、歪曲解读、数据滥用等问题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电视台、广告商、节目制作商和数据生产者等相关各方的利益,也会严重影响电视传媒生态的健康,影响社会的诚信和公德意识,进而影响我国建设事业的良性发展。责任编辑:雒健晴
https://wx2.sinaimg.cn/large/674d2853gy1fveir3zfk0j20dw07t43p.jpg
认真做电视,还不如花钱去买收视率
https://tvax2.sinaimg.cn/crop.0.0.996.996.50/674d2853ly8fmvrbhn6e8j20ro0rot9o.jpg李晓朔 发布于 2018-09-19 07:57:45 举报
阅读数:313
针对收视率造假乱象,广电总局要出手了。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le/30df683c72880a5da4890aafbc0502f9
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其官方微信号上发出通知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le/b5d750c11477e287bd96c6e3124aeb62广电总局的此次出手,源于导演郭靖宇近期的一次公开演讲。
不交保护费的后果郭靖宇日前在湖北大学演讲中揭露了收视率作假一事,随后,他将这番讲话发到了微博上,讲述了自己的电视剧作品《娘道》遭遇的黑幕,非常直白地揭露了国内影视行业收视率造假乱象。《娘道》这部电视剧被某卫视购买之后,一直没有排档期被压着不播,直到他被某卫视的购片主任要求去拜见一位可以操纵收视率的大神。这位能够操纵收视率的“大神”向其开价90万元一集购买收视率,并且还不能保证夺得首位。一共80集的剧集光是购买收视率就要花掉7200万元,而这家卫视的购片价也不过是130万元每集。
严惩 造假之风盛行,实乃亡党亡国之兆!
https://wx2.sinaimg.cn/large/55c7222ely1fvckwchy5qj20rs0fmawk.jpg
收视率买卖和造假可以休矣,郭靖宇挑破脓疮打的不仅是卫视的脸
https://tva2.sinaimg.cn/crop.0.0.180.180.50/55c7222ejw1e8qgp5bmzyj2050050aa8.jpg闲话十二宫 发布于 2018-09-18 18:32:01 举报
阅读数:1463
很多观众对于国家广电总局的监管总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甚至有人呼唤给市场彻底的自由,不要去过多干预。然而影视剧市场的现状证明,国内的制作公司包括播出平台并不值得信任。在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还屡屡钻空子找漏洞,如果对他们放松了监管,可以预见国内的影视剧行业甚至可能引起倒退。就在9月16日下午,广电总局发表《总局就收视率问题展开调查》一文,明确表示要彻查现阶段泛滥的收视率造假以及收视率买卖的现象,并将给与严肃处理。
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le/b41611b8898955790f7af34f90c1dffd
引发这次广电总局下令调查的原因是导演郭靖宇在微博上发表了《起来,与操纵收视率的黑势力决一死战》的文章,随后郭靖宇在现场活动中的发言视频也被观众找了出来。郭导提到自己拍摄好的电视剧想在某卫视播出,但是一直被拖延,直到好几个月后才有人帮他引荐了所谓的牛人,告诉他剧集想播出,必须买收视率造假。而操作者必须是卫视指定的关系户,费用更是高达90万一集,卫视买剧的费用仅是120万一集。75%的买剧费用要送出去作为保护费,这是何其得荒谬。
https://r.sinaimg.cn/large/article/fefe897b73a8371a3c7ee54a88d9e693
光线总裁王长田如今打开视频网站,一部热播电视剧动辄能有几百亿的播放量,全中国人民每人都看十次,也达不到播放数字的标准,这是怎样的一种笑话。而在不久前各大在线平台不约而同地开始隐藏播放数字,显然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了播放量的不合理。部分制作公司为了把剧集卖出天价,和一些中间人合作,用假数据去迷惑电视台,让他们为之付出天价的采购费用。小鲜肉和流量明星参演的剧集,往往是重灾区,网上观众骂声一片,还是我行我素制造热播的假象。希望这次广电总局的调查不是走走过场,请还给影视剧行业一片好的环境。
收视率造假引恶性循环 业内人士:辛苦做剧不如买收视率2018-09-20 07:05浏览量 96670法制日报“电视剧行业的山竹来了!”就在9月16日,台风“山竹”登陆肆虐社交媒体之时,一位知名影视公司的高管在朋友圈如是感叹。事件缘起9月16日下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总局就收视率问题展开调查》一文称,“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舆情和反映,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广电总局所指的舆情,指的是导演、编剧郭靖宇15日发布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郭靖宇曝光业内收视率造假黑幕,例如每集交90万元可买收视率等。收视率造假已经不是新名词,那么,为何屡禁不止,谁在铤而走险?官方多次要求抵制收视率造假一石激起千层浪,郭靖宇导演的这篇长文很快引发业内热议。演员赵立新迅速转发这条微博,并提到自己出演的《天盛长歌》收视惨淡,“豆瓣喜提8分,收视惨淡成真;敢不俯首称臣,让你有冤难伸”。导演陆川也通过微博曝光黑幕,“曾经亲耳听到某导演朋友在电话里无奈地要求制片将每集40万元购买收视率的费用,打到某市电视台购片主任指定的公司。他跟我说如果不按照电视台指定公司买收视率,将收不到电视台尾款”。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更以亲身经历为例,直言:“2015年初,因为不愿意参与收视率造假,光线愤而退出电视节目市场,当时多档节目在央视等播出,停播所有节目之痛苦记忆犹新。”编剧李亚玲感叹说:“两年过去了,除了买收视的钱爆涨了一倍,从每集50万涨到了100万,什么都没改变。”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发文表态称,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17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声明,表态称将号召全行业形成共识,共同抵制收视率造假行为,努力营造中国电视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新环境。
长期以来,为了保证电视台的收视率,电视台与制作方在签购买合同时还会签署一份有关收视率的对赌协议。制作方必须向电视台担保,剧作在播出之时可以达到一定的收视率,否则无法从电视台拿到全额的购片款,电视台会按照一定比例从中扣除。早在2009年,原广电总局发起严查收视率买卖两端人群,在2013年发布22条新规重整收视率,国内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也于2014年出台。2015年8月,由原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倡议,中央电视台和多家省级电视台发起,全国省级及以上电视台共同签署了《恪守媒体社会责任,反对唯收视率自律公约》。即便如此,重压之下,收视率造假市场依然存在。随着2015年“一剧两星”政策的实施,面对电视剧行业产量过剩的现状,行业内人士称,基本上有一半的电视剧上不了电视台的首播。“能上电视台首播的剧,必然要求有收视率的保证”。此后,收视率造假问题愈演愈烈,制片方与电视台的矛盾暴露到公众视野。2016年12月,因为《美人私房菜》未购买收视率而遭临时撤档一事,引起影视行业群情激奋。为此,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特别召开新闻发布会,其法务委员会发布“坚决打击收视率作假黑势力”的声明,正式向电视剧收视率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宣战,同样引起了行业内外的震动。这份声明中披露,我国电视剧市场上,在购买、播出电视剧业务中,普遍存在着收视率作假现象,已经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操作有序的“地下黑产业”。对此,2017年年初,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关于坚决抵制收视率作假的自律承诺书》。同年9月,原广电总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其中也提到,“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切实维护行业秩序。规范收视数据应用行为,不得将收视率作为购片价格唯一依据,不得以收视率作为评价电视剧优劣和对员工进行奖惩的唯一标准”。今年4月,广电总局召开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再度强调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一旦发现收视率造假信息,第一时间报告公安部门处置。发现的案件一经查处,将向社会曝光,推动形成依法打击收视率造假的高压态势。
造假背后的唯明星论怪圈在人人喊打的情况下,为何还有人铤而走险制作假的收视率?著名编剧汪海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因为目前不少电视台依旧非常看重收视率,因此一些播出机构仍在操控收视率数据。事实上,收视率调查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服务的,并非电视节目优劣的评价标准。有媒体爆料称,当电视剧成为卫视黄金时段主打节目后,播出机构便强行要求在购剧合同中,将收视率与购片价格挂钩,引导制作机构去买收视率。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每部剧增加上千万元的成本,反过来又向电视台要高价,成为恶性循环。因此,汪海林认为,收视率造假对行业有极大危害,因为对从业人员来说,做好剧不再有意义,“辛苦做剧不如去买收视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常见的造假方式有两种,一是污染样本户,二是篡改数据。前者主要指某些利益相关方采用不正当手段,寻找和接近原本应属保密态的样本户,通过贿赂、收买等方式影响样本对象的收视行为或记录行为。后者则属于调查方的问题,对后台数据进行篡改,人为加工。相比污染样本户,后者操作更直接,也更简单。“这两者都会导致收视率数据虚假失实,从而影响收视率作为‘行业货币’的信誉度和权威性,损害其它数据使用者的利益,扰乱电视剧市场的秩序,进而伤害社会的诚信机制和诚信信念。”刘燕南坦言,对有心人来说,收视率调查并非无懈可击,无漏洞可钻。理论上,但凡有人的因素介入的环节,都存在造假的可能,何况收视率调查要经历一系列繁杂的抽样、确定样本户、访问员上门、记录收视、数据回传和统计处理等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其中两个关键的主体——样本户或调查公司,造假也涉及这两者。造假的驱动力通常来自外部,比如电视台、节目制作公司、节目中介方和广告机构等相关利益方,目的不外乎获取高额利润。
而对于收视率造假的根源,影视撰稿人胡鑫(化名)透露,电视台和广告商对收视率的盲目追逐,对那些能“扛收视”的明星主演的盲目追捧,甚至将收视率当作衡量节目质量和主演明星能力的唯一评判标准,而完全忽略了电视节目的品质本身,因而给制造假收视数据带来了极大的市场。“目前拍摄的电视剧,想要卖到一线的卫视上星,就非得请某些大牌明星、当红‘小鲜肉’或者‘流量女明星’做主演不可,只有他们的剧,这些电视台才肯认,才肯收。”胡鑫说,而没有大牌明星、当红“小鲜肉”主演的电视剧,纵然剧情紧凑、高潮迭起,也不可能上一线卫视,只因电视台买片,看演员,不看剧情,“然而这些当红明星、流量‘鲜肉’中的一部分,根本就是靠网络包装炒作、水军营销赢得了大量的粉丝拥趸,方才迅速在网络一夜爆红”。胡鑫告诉记者,这样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上述一些“流量明星”拍出的所谓电视剧,除了他们的粉丝外,占收视主体的广大观众其实根本不认可,收视率自然上不去,“而这样的真实收视率一旦广而告之,势必又会让广大公众洞悉这些‘流量明星’完全扛不了收视率,因此极大影响其商业价值。所以,制片方还必须将工作一步到位,再继续去购买虚假收视率。劣币驱逐良币,常年恶性竞争的结果,就是购买电视剧收视率的价格越来越离谱”。在刘燕南看来,如果任由收视率领域中存在诸如污染样本户、篡改数据、数据寻租、歪曲解读、数据滥用等问题发展下去,不仅会损害电视台、广告商、节目制作商和数据生产者等相关各方的利益,也会严重影响电视传媒生态的健康,影响社会的诚信和公德意识,进而影响我国建设事业的良性发展。责任编辑:雒健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