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8-9-16 12:06

0916鱼象鱼说【今日大家】

晚了90年的尊敬——谒王国维先生“娱庐”故居

文丨俞敏

先生一定是喜欢水的。

天底下喜欢水的人很多,先生却有不同。

先生少年生活过的“娱庐”便是面朝钱塘,足不出户,卧席听潮也是一种儿时的习以为常。

世人观潮,喜的是起伏或是追逐;先生不然,他听的是动、静,他听出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个治学的境界。


先生自视很高。

他自言:“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足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则平日之所信也,虽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余愧有所不如,然此等词人,亦未始无不及余之处。”

先生不能不自视其高。

他精通英文、德文、日文,生平著作六十二种,涉及哲学、经学、史学、戏曲学、甲骨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且广且深,其《人间词话》以卓然之感悟,引领后学。

先生是自知其水的来处。

他顶瓜皮小帽,穿一袭长袍,脑后托着长辫,脚踏一双布鞋,一身清末遗老的装束。关于辫子,夫人问为何不剪,先生说既然留了何必剪呢。据此表象,似乎可以证明先生喜欢的水来自大清,其实不然。


先生在《古史新证》中说道:“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吾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吾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无不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这正是先生所言的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如果拘于瓜皮帽长辫子的桎梏,先生断然不会是学贯中西的先生。

与其说,先生在50岁那年选择了昆明湖,不如说是昆明湖选择了先生,湖水是清的,湖水是静的。

先生走了90年后,位于周家兜“娱庐”也是安静的。我在二楼钱妈的床前,似乎看到了主卧里有一个卧席听潮的少年;从朝北开的窗子看到了后院里的落雨。

钱塘江与昆明湖,水是连着的吗?我默立在先生的半身铜像前,表达晚了90年的尊敬。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9-16 14:58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0916鱼象鱼说【今日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