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8-9-13 13:40

0913鱼象鱼说【今日国防】

学者:我军为何全面恢复司号制度?
2018
09/13
09:00
观察者网军工频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60
【文/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作者 王若愚】

9月11日,一则特别的军事新闻刷屏——我军司号制度恢复和完善工作全面展开,10月1日起全军恢复播放作息号。一位从大院里长大的朋友,在转发新闻时得意地说“听着军号长大的!这下又可以过瘾了!”

之所以称这则新闻为“特别”,因为它没有涉及先进武器,或者是重大演习,讲的是一个看起来再古老不过的司号制度,缺少让人血脉膨胀的“硬家伙”。但如果我们结合近一阶段军方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制度、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或许可以品味出蕴藏在这条新闻背后的寓意。

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一种红色传承

司号是世界各国军队进行通信联络、实施正规化管理、鼓舞军心斗志的传统手段。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一路能够从弱到强,不断战胜强大的敌人,毫不夸张地说,司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司号员吹奏军号

我们印象中经典的战争剧,一般到了战况最胶着、敌我双方最疲惫的时候,甚至是我军面临全线溃败的关键时刻,总有一位英勇的司号员挺身而出,拿出铜军号,鼓足腮帮,昂头吹奏,那嘹亮的军号声就是命令,也是无穷的精神动力,鼓舞着战士们与敌人白刃战。司号员也因此最容易成为敌人的目标,伤亡率非常高,那军号上的飘带,一次次被鲜血染红。一位红军营长曾感慨道:“牺牲一个排长,可由班长代理排长,但是,失去一个司号员,我就成了聋子和瞎子。”


电影《集结号》的剧照,就是一把放置在墓碑上的军号。“有没有听见军号响”,成了谷子地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答案的人生第一重要问题。这反映的是军号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着指挥、通信等重要作用。

谷子地后来随着战友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而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兵,也对志愿军的军号声印象深刻,成了一辈子的梦魇。


电影《集结号》剧照

哈伯斯塔姆在著作《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有这样的描述:

“接着,他们听到了一种类似于某种亚洲风笛一样的乐器声音。一开始,有些军官还以为是英国旅的援军到了。然而那种声音却不是风笛发出的,而是从军号与喇叭里发出的一种诡异的声响。对于这种声音,只怕很多人会在此后终生难忘,因为他们很快就知道,这种声音不仅代表着中国军队即将投入战斗,同时还是对敌人的一种强大的威慑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军号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发现即摧毁、超视距打击的年代,还有多少可能出现司号员吹奏冲锋号、军人闻令冲锋陷阵的场景。

不可避免地,军号的指挥通信功能逐步弱化,应用使用范围逐步缩小。1985年,陆军淘汰了包括司号员、骑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作为专业兵种的司号制度也随之销声匿迹,播放录音取代了司号员的现场吹奏。部分军营甚至不再使用军号,即使使用军号的单位,军号往往只发挥规范作息时间这仅有的一个作用。同时,据媒体报道,考虑到港澳居民的生活习俗,驻港澳部队营区内不播放军号,而是每个战士配发一个闹钟。

据新华社报道,这次军队恢复司号制度,区分为作息类、行动类、仪式类三类21种号谱。其中,作息号包括起床号、出操号、收操号、开饭号、上课号、下课号、午睡号、午起号、晚点名号、熄灯号、休息号等11个标准号谱,从今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其余两类军号,在明年8月1日起实行。

那么,为什么这次军方决定全面恢复司号呢?

笔者认为,军方并非是要重新勉强发挥军号在指挥通信方面的作用,而是要大力挖掘和培养军号背后蕴藏的那种革命年代的战斗精神,提振官兵的精气神,鼓舞他们刻苦训练、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正如曾长期担任司号任务的老红军段克礼讲的那样,“嘹亮的冲锋号一响,不仅能起到发布命令的作用,还能鼓舞士气,震慑敌人。”在新的时代,不时奏响的行动号,可以调动激发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任务。可以说,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同时,早在1931年红军发布的《关于司号问题的通令》,就明确指出,“军队使用号音,就是一种号令,不论平时战时,对于军队的集体行动,都用号音规定之。”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营区内无时不在的军号声,营造出一种紧张有序、严肃正规的内部环境,使军人养成听令行动、令行禁止的良好作风。

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传承红色血脉,在回归传统中寻找打赢现代战争的“制胜密码”。

是新的理念,也是大的设计

除了恢复司号制度以外,军方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制度,都同样更加凸显战味硝烟味,也更加注重回归传统、激发动力。

比如,今年4月开始实行的《队列条令》,对17种军人礼仪作出规范,其中就包括迎接烈士仪式、军人葬礼仪式和鸣枪礼。为什么要规范这些礼仪呢?因为随着军队实战化演训程度变得更高,随着中国军队越来越远地走向世界,我们面临的牺牲很可能会增加。正所谓“中国无战事,军人有牺牲”。

正如毛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影响了几代人那样,军人葬礼是给逝者举办的,也是给生者举办的。在军人牺牲后,组织隆重而肃穆的军人葬礼,让死者死得其所,也让生者看到军人的牺牲得到国家的认可,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从而在心中不畏惧死亡,在作战和执行任务中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

还比如,9月初,解放军报在一篇言论中,就明确提出“大力弘扬战地记者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此前,《军事记者》曾刊发稿件,报道了走进中国维和部队各任务区进行采访的记者风采。其中一篇写道:

“我们采取‘嵌入式’采访模式,穿上防弹衣,戴上头盔,乘坐装甲突击车,全副武装地和他们一起执行夜间巡逻任务。那天晚上出发不久,两名持枪武装人员突然拦住了我们的车队。当时的战斗氛围,让记者瞬间感受到当地严峻的安全形势。”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们也写出了更有温度的好文章。或许,以后坐办公室的记者会少了,奔赴一线的军事记者、战地记者将成为主流。

再比如,对于军队文艺团体的报道,不再是以“到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组织大型文艺演出”作为闪光点,而是更多地组成“文艺轻骑队”,到演训场、任务一线去进行慰问演出,鼓舞官兵的斗志和激情。这让人有一种回到了长征时期,文艺小分队穿插在队伍中进行宣传鼓动的场景。

有专家评价,近一年来这些文艺团体的作指导由偏重常规服务向聚焦练兵备战转变,演出形式由高大繁全向小灵多快转变,人员素质由专业分明向一专多能转变,节目风格由强调高雅向深接地气转变。归结起来就是,一切为了战。

总之,一支军队的备战,既包括编排作战方案、进行实战化训练、参加联演联训等军事层面的行动,即硬性准备;也包括官兵思想认识上的提高、新闻舆论上的争夺、文化艺术上的鼓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养成,这些都可以视作是“柔性准备”,两者相互配合、不可偏废。

军方最近密集出台的这些政策和措施,其实是相互关联、密切配合的,说到底就是为了让官兵真正从思想上紧张起来,随时做好上战场的准备。

面向未来,我们还能从传统中汲取哪些营养

党的十九大格外强调“回归初心”,十九大之后军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充分彰显了从传统中汲取养分、找到解决今日问题办法的深刻考量。

除了上文列举的这些,我们还可能在哪些方面重新举起传统的大旗、使之在军事训练和部队建设中焕发新的光芒呢?笔者试图解答一二。

比如,新时代的人民战争怎么打?陈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人之所以敢远距离出征,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英国民用船只能够快速转换军用,也可以说是举全国军民之力共同完成的作战任务。未来我军一旦作战,如何征召全国公私物资,如何动员全国人民广泛参与、一体参与,如何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或许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也需要从政策制度上作出预置。

还比如,我军历史上有很多以个人命名的科研项目和训练创新,比较有名的有王克勤运动、郭兴福教学法。新的时代条件下,能否在开展全军性大比武、大竞赛的基础上,以官兵乃至战士命名新的教学法,在全军进行推广呢?要知道,立起一个个人的品牌,必将会带动一大群人的创新创造热情。


郭兴福教学法

以及从微观层面,如何用好收音机、手电筒、蜡烛之类的“老古董”?曾经有参加过抗震救灾的哥们讲过,震区通讯和电力全部中断,一度成为信息的孤岛,收音机反而成了最有效的沟通工具,手电筒、蜡烛成了最靠谱的照明工具。这其实说的是无论条件再好,都得想想极端条件下——诸如通讯被强敌切断——如何因陋就简,用最落后的手段实现最基本的目标。

当然,这些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谈,欢迎大家放飞想象的翅膀,多提一些真招实策,说不定你今天的想法,就会成为明天人民军队的现实呢!

山水游 发表于 2018-9-13 14:53

军号、军人的灵魂!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9-13 15:03

恢复适宜于作战的老传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0913鱼象鱼说【今日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