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鱼象鱼说【今日健康】
广州大佛寺康乐社 | 生活中的抗癌之道:生命教育篇腾讯佛学 2018-07-31
癌症是人类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也是全球一个主要的死亡原因,联合国更预计全世界癌症死亡人数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将超过1310万。为了帮助公众预防癌症和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2000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设立了世界癌症日,2016年到2018年的世界癌症日主题为:“我可以,我们都可以”,正如标语“我们可以,我可以(We can.I can.)”一样,从2016年到2018年的三年里,旨在通过全球范围的宣传活动,帮助公众消除对癌症的错误认知,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癌症早诊水平,降低癌症发病率;对癌症患者要加强康复指导、心理关怀,帮助患者重找社会角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腾讯佛学广州讯在大众人群中,提到“癌”,难免联想到可怕的不治之症,何谓谈癌色变。世界抗癌联盟在全世界42个国家所做的社会民众对“得了癌症等于死亡”的观点的认知调查显示,中国有43%的人认为该观点正确,而在西方国家,平均只有13%的人认为此观点正确。在中国存在着例如忌讳讨论癌症,认为癌症等同绝症、得不到有效治疗,面对癌症束手无策等误区。癌症又叫做恶性肿瘤,得了癌症就一定等于绝症等于死亡吗?在人们的心目中,得了癌症就是立马要死的。
研究早已经表明,癌不是意识中的可怕疾病,是正常机体组织的异常突变,不是外来的,而是自身身体产生的,在一定情况下突变而来的,患上癌症不等于被判了死刑,癌症是一个全球性的流行病,影响所有年龄层次的人,但是很多人被查出癌症后过度恐慌,精神溃败程度甚至大于身体遭受的创伤,死于心理恐慌的人远大于死于癌症疾病本身。对死亡的恐惧,源于对生死的不了解,从而无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存的质量亦更胜于生命的长短:活下来,不是指在痛苦中苟延残喘,而是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有长度。生、死源于生活,生死观更是源于生活,生命教育,从生活开始。从生活中践行生命。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上了一条固定轨道——有生必有死,死亡不是生命的的结束,生就是生命的延续,死就是生命的转化,生与死是并持等观的。安住当下,向死而生,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向往,生命的教育应运而生。第九期康复营开营后第二天的课程,便是生命教育。
什么是生命教育呢?在中国,它的官方定义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本次课程邀请了台湾生命教育专家纪洁芳教授为大家讲授生死智慧。纪教授给大家带来一系列经典的绘本,以直观和图画的方式,传达生命。举个例子,绘本《毛弟,再见了》,就是描述一个小男孩的宠物毛弟死亡了,小男孩面对死亡的一系列心路历程。死亡教育,哀伤辅导,从面对其它物种的死亡开始,如何去帮助他人去面对?认识到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坦然接受当事人的情绪、理解当事人的心路历程;继而如何去面对?坦然地面对、接纳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的情绪表达。进而如何去处理面对他人的死亡,最后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死亡。在场学员纷纷若有所思,而此时纪老师则带来几个短片,以更为直观,更为生动的方式,从眼、耳、鼻、舌、身、意中让大家去体验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命教育的精髓。望着闪动的影片,恍兮惚兮,此时无声胜有声,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不少营员眼泪盈眶,亦纷纷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生命,不仅仅有死亡,不仅仅面对和处理死亡,更重要的是积极的生。亦即是死是充分的死,生是充分的生,安住当下,向死而生。纪教授让大家以小组的方式去协助共同去完成一幅创造。在这过程里面体验团队、协作,还有爱。生命教育的本质就是爱的教育。爱他人,爱自己。爱自己的每一个部分,爱自己的每一个细胞,好的细胞,不好的细胞。如同爱尔兰的罗伊·克里夫特的诗:“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我爱你,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还因为,为了你,我能做成的事。我爱你,因为你能唤出,我最真的那部分。我爱你,因为你穿越我心灵的旷野,如同阳光穿透水晶般容易,我的傻气,我的弱点,在你的目光里几乎不存在。而我心里最美丽的地方,却被你的光芒照的通亮。别人都不曾走那么远,别人都觉得寻找太麻烦,所以没人发现过我的美丽,所以没人到过这里。”
其实,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步入了走向死途的过程。所谓向死而生,生死相接,有生有死,生灭无常亦有常。死是偶然也是必然的,思考生死并不是消极的人生观,而是让我们从死亡与生命的角度去看世界,思考如何活得更有质量。从死的角度看世界能更好地理解生,当真正了解死,从生的反面看世界,便会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一个人可以衰老,可以病死,那是自然法则,人们并无畏惧,但人绝不能在肉体还活着的时候而灵魂却已枯死。
广州大佛寺康乐社丨生活中的抗癌之道:爱与心量篇
腾讯佛学 2018-08-02
腾讯佛学广州讯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大佛寺里,顿时金碧辉煌。阳光带来温暖、和煦、清澈和柔和的光线,同时温和的阳光也透过层层菩提叶片,洒落在树下正在晨曦中练习内养功的第九期康乐社营员们的身上。耳边传来的是法师的谆谆教导,法师慈悲的声音、慈爱的眼神、慈祥的身影融合在这光、影和空气中,而营员们沐浴在其中。慈悲和温暖在不经意间洋溢着,一切是那么的宁静和祥和,时间在这一瞬间,似乎定格了……
图片
是什么心法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能够让时间恍如定格?大信法师这么说过:“生命周围,有生物磁场,叫做气运。天地之中,有自然磁场,叫做风水。人在天地之间,就是不停的处理气运和风水之间的事情。”这是磁场间的故事。法师身上带着种怎样的磁场,能如此不可思议?
图片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不简单,这个世界很粗暴,这个世界充满了出乎意料。佛法中称此为无常,即谓器世间山河大地及一切有为之法,迁流无暂停,终将变异,皆悉无常。
耀智大和尚就此开示道,佛教从因缘法的角度,说明诸法是因缘生,由于因缘会变异而终将灭坏,因此说无常。亦即不从自生,不从他生,不从天生,非无因缘生,从因缘而生。愿众生得知生命的真相,安住当下,离苦得乐,提高生命的质量,安享每一天。这也正是康乐社创办之宗旨。众生受无常之苦,而佛菩萨慈悲度众生。慈悲是一种能量,如同佛法所云,大小乘的分别,是取决于心量的大小。只想“自利”,就是凡夫与小乘;生起利他的愿行菩提心,就是大乘。
图片
那么,何谓慈悲心?有一种表达,称之为“善心安爱”。见于《管子·内业》,其中有“凡道无所,善心安爱”之说。善心安爱,即善为修治,修治心性使其安住于爱。何谓善心?则如同庄子中申徒嘉的故事,一个卑微者,求真求善,追求善良和正义的勇气和努力。传达“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的道理;以及其中“常与善者相处则无过”,“善能洗恶”的精髓。仁爱佛慈悲,《说文》以"仁"解"惠",仁者爱人,惟惠之怀,皆含无限心意;亦如"有孚惠心"之寓意,以心行惠,心无尽,惠亦然。于是爱心藏无尽。
图片
法师们的慈悲是一种自然而然地感染,是一种体现在细微之处不经意间的流露,如六月的春风,和煦而又无痕。法师们不仅关注营员们的衣食住行,还关心着营员们的气色、气息、气量、气度,真正做到抗癌之道亦即智慧之道从生活开始,从生活的细节开始,从生活的一言一行开始。自觉悟令他觉悟,自皈依令他皈依,自解脱令他解脱,自安乐令他安乐,在这一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图片
生命是有光彩的,如果说一朵山野中的小花都有盈手的清香,一段腐木都会污浊不散,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弥散出味道。法师告诉学员,生命是自己的,为自己好好活下去。放下,放下,再放下,放下一切忧愁,苦恼,无助,怨气,担忧……只要还活着,就有希望。如同歌中所唱:当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未来,生命最好的期待,这一刻展开。法师的声音伴随着气息在茶室中如酒般发酵,弥漫在其中,在每个营员心中,营员们若有所思,或笑,或蹙眉……自在的气息开始弥散……
图片
末了,以爱默生的《梵天(Brahma)》为结尾:
“若染血的杀人者以为杀的是别人,
若被杀者也以为被杀的是自己,
他们都还未识得我的奥妙法门,
我遵循,超越,又从反面开始。
遥远的,遗忘的,都在我身边,
阴影与阳光也没什么不同,
早已消失的神祗还会向我显现,
耻辱与声名我都纳入胸中。
那些忘记我的人只是一厢情愿,
他们远翔时,我是他们的羽翼;
我是怀疑者,也是怀疑的意念,
我是僧侣们日夜不息的颂诗。
大神们终日觊觎着我的园庭,
七圣徒也被无益的梦想折磨。
可是你,谦卑的爱善的心灵,
我为你备的礼物让天堂失色!”
真正的安静,源之于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鼓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8-2 12:22
广州大佛寺康乐社丨生活中的抗癌之道:爱与心量篇
腾讯佛学 2018-08-02
腾讯佛学广州讯 清晨,第一缕阳光 ...
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