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鱼象鱼说【今日历史】512丨十年生死:存亡皆泰,利济无穷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8-5-12 16:01 编辑512丨十年生死:存亡皆泰,利济无穷
[摘要]汶川地震,已过十载。这十年承载着全民族的所历所感,深沉而伟大。面对山河巨变,人所见的不仅有自己的微小,还有“心”的伟大。人们所应当记住的不仅有伤痛与重建,更应该维护此心,砥砺前行。文/三晚居士许多人在说过去的事情的时候,总喜欢用“转眼之间”、“不知不觉”、“弹指一挥”来形容时间的流转。在他们看来,这似乎能最为精确地表达出时间流传的不可挽回。但这样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却忽略了那些时间所承载的实践究竟有怎样的重量和意义。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41/72/2275/147950276.jpg“512”大地震纪念碑(资料图)当我们回顾从公元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至今的一切,我们真的能忽视这段时光中发生的一切而轻巧地说出一句“十年如弹指一挥间”么?纪念,或者说祭奠那些被天灾夺走的无辜生命,是最为特别的。这不同于对寿终正寝的追思,我们可以称那些终老为“喜丧”;也不同于对英勇牺牲或者为国捐躯者的缅怀,我们可以去歌颂他们的美德。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53/72/2275/147950288.jpg道教界为汶川地震遇难同胞超度(资料图)两千年前乃至更早,祖先们便知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然则无妄之灾来时,却仍见得人的渺小。那我们到底要去纪念什么?若归乎个体,可能要纪念故去的亲友,寄托哀思;归乎大众,也许还要回溯下十年之间人们究竟在这巨变的山河之上塑造了怎样不可思议的变化。“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无论宏大还是平凡,所有的纪念,都一样深沉。中国人的纪念,总是有一种别样的文化在其中。那就是对于“心”这个概念的体会,即如当初“心系汶川”,那种悲怆与绝望是发自内心的。然而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文化中的“心”与其他文化有何区别,故而也就很难明悟中国人的纪念——准确地说“祭奠”的真意。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219/74/2275/147950964.jpg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资料图)《玉宸经法炼度内旨》开篇即说:“天地至大,人生其间,一身至微,而能与天地相参而曰三才者,唯此心耳。”我们经历了这样的灾难,方知人的“一身至微”。但后来的人们没有被击溃,并且仍然能够去纪念这一切,那便是因为这个“心”——“此心之体,在乎天地之先,而量包乎天地之外。”上面的引述,来自道教的度亡经文,这是中国人最正统的缅怀的法门。正是在这个最传统、最中国的多神信仰里,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对天地力量“缴械般”的畏伏,而是对“心”的力量的肯定,这实质上就是对于人的力量的肯定。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222/74/2275/147950967.jpg一身至微,而能与天地相参而曰三才者,唯此心耳(资料图)事实上人们后来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强化这种对人的肯定,这种隐藏在中国人文化骨髓之中的对人的肯定。我们通过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方式,将震区重塑。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的救灾和重建,成为了他人的典范。一个民族的“心”,变得更齐一;更多人的生死观、财富观、慈善观,变得更通达;对于“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思索,变得更深邃。这本身就已经是最好的纪念。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17/72/2275/147950352.jpg不只纪念过往,还要激励未来(资料图)一切语言或者文字形式,其最好的意义应该是作为载体,将我们这所有人在此前十年中因这场山河巨变而所做出的行为铭记下来——不只作为纪念碑或者功劳簿,而是当作对未来更多个十年的提醒和激励。四千年前,诞生在汶川石钮山的大禹王,面对山河巨变,他制定了正确的治水方略并投身其中。这从精神与文化上都给后世的中华文明打下了一个极其坚实的基础。四千年后,面对汶川地震时我么好呢所做的一切,是否也能够在精神与文化上再影响四千年,我们并不敢确知。道教中,大禹王为水官大帝。在水官大帝的宝诰里有这样两句,在此际,无论是祭奠十年前那个悲怆的时刻下逝去的灵魂,还是纪念十年来我们所做出的一切,也许最贴切不过: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4/75/2275/147951004.jpg存亡皆泰,利济无穷(图源弘道小阁)“上解天灾,度业满之灵;下济幽扃,分人鬼之道。存亡皆泰,利济无穷。”
“512”大地震纪念日 习近平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致信
2018-05-12 13:09 新华网
新华社成都5月12日电 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12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信。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习近平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希望各位代表围绕本次研讨会“与地震风险共处”的主题,踊跃参与,集思广益,为促进减灾国际合作、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