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4-5 04:29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今天是清明节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8-4-5 04:29 编辑

@香官愚叟 @三弄里 @乐载黄河故道 @山苗 @天中华姐 @青岛腊梅 @DLW @大自然郝 @尘埃落定 @蓝色海湾 @崔大嘴 @山水游@牛弟的阿哥 @一片山水 @wan老兵新传 @小鱼儿外婆 @沈阳天路 @岸上人 @威海杆哥 @今来 @铁锚 @合肥冬泳 @@邺风洹波、快活鱼@快乐海洋 @精灵企鹅 @大道致简 @冬笑 @四元柱@韩水冬泳@天池水怪@冬晨泳@滴水穿石 @青岛梭鱼 @洪499683166   @QD八大关   @探索冬泳123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4-5 04:29

节日起源介子推的传说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8798c610f0821718.jpg清明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4-5 04:29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4-5 04:29

发展历史折叠
融合寒食节习俗——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4c3eae2a359a37b1.jpg清明节禁火冷食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融合上巳节习俗——踏青约从唐代开始,清明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98e096f0e17ddfaa.jpg清明祭祀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后续发展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4-5 04:29

清明时节虽然草木青青、繁花似锦,但气温忽热忽冷,早晚温差较大。若是碰上“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的“倒春寒”天气,则会感到更加寒冷,正如谚语云:“反了春,冻断筋”。清明时节有哪些气候特点?我们又该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呢?本期特邀李国臣主任与大家聊聊清明时节的养生特点,以便大家能够根据节气的变化,适当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计划。本文受访专家:李国臣,湖北省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中医师, 湖北省知名中医,2018年度十堰市十大名医之一。从事中医内科工作25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医辨证治疗脑血管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各种疑难杂症。发表论文60余篇,参加15项科研项目研究。春捂运动两相宜清明时节温差大,春捂保暖不放松。清明节气前后的气候特征是时而风、时而雨,天气多风多变。扫墓踏青、户外活动等如果不加留心就容易受到风邪的侵犯。孕妇、老人和身体虚弱的人更要注意保暖,衣服不易减太快,外出时应常备一个外套以防天气突变。踏青运动还需量力而行。清明节有踏青的习俗,踏青、登山等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除了长期坚持锻炼的人,这个季节并不主张人们大幅度地“动起来”。患有心脏病、急慢性支气管炎、贫血、急性感染者以及老年人,更不要逞强登山。花粉野菜防为先清明时节正值春光明媚的小长假,许多人选择出游赏花。但是患有急性病、身体虚弱或过敏体质的人群,应避免直接接触各类容易诱发过敏症状的植物,以防止过敏性皮炎的发作。对于已知花粉过敏者更要注意防范,尽量远离迷人的花海,必要时佩戴口罩,以免引起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复发。此外,在采摘野菜时首先要寻找自己熟识的野菜,例如香椿、荠菜等,自己不认识的不可随便采摘,更不要随便采摘生长于路旁、河边、水沟旁的野菜,谨防食用被污染的野菜后造成中毒。饮食作息有讲究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波动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在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少吃过寒、过酸、过热等伤肝食品;可以多食山药、西红柿、土豆、苋菜等辛、甘而微温之食品。到了清明作息时间宜提前,为了能使阳气更好地生发,尽量做到夜卧早起。当然,这里说的晚睡,并不是让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鸡早”,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适当地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早上7时至9时是辰时,中医认为此时属胃经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人心躁、喉干、头昏、目浊等不适。 因此,要尽量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向前调,早起后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不仅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还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增强抗病能力。防瘟饮茶正当时早春时节,或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或阴雨连绵、寒气袭人,春季致病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活跃,因此在春季疾病的高发季节,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对我们的健康大有禆益。清明前后,喝一点菊桑茶有预防感冒的作用。中医认为,菊花甘、辛、凉能疏风清热平肝;桑椹有养血柔肝,益肾润肺的作用。菊花与桑椹同泡作茶饮,可以收到肝肺同调的效果,喜欢养生的朋友们不妨一试。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4-5 04:29

清明养生四字诀:清、闲、缓、端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就要到了,中国人都很重视清明,据统计,海外华人入境的高峰期不是春节,而是清明节,可见尊亲敬祖的传统和清明祭祖的民俗对华人的影响之大。那在清明节这一庄重的祭祖节日里,养生方面又有什么讲究呢?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饮食要 “清”,起居宜“闲”,运动要“缓”,精神要“端”。所谓饮食要“清”,分开来说就是味道宜“淡”,要少油、少盐、少糖,稍佐调料即可;分量要“少”,不要吃太多,尤其是晚上不要多吃;品种要“素”,吃的内容要偏素一些,不要大鱼大肉,很多肉类都是“发物”,清明时节要避免吃太多,而对蛋白的补充可以通过豆腐、豆芽等植物蛋白来替代;菜品要“鲜”,清明是天清地明,可以适当选吃时令菜。所谓起居宜“闲”,就是不能懒,而是要悠闲,清明时候人们常常会感到容易困倦,“春眠不觉晓”,尤其对小孩子而言,早起上学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不过,假如约了小伙伴去郊游放风筝,大概早起就没有那么困倦了,所以这个时候的起居同样是要 “有节”,而这个“节”就表现为“闲”字——有所调控,这不是靠意志力撑着,而是靠兴致引导。所谓运动要“缓”,就是优游的感觉,不急也不滞。这个原则在《黄帝内经》里阐述为“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就是散开束发,宽松衣带,不让身体受到束缚,到宽广的庭院中散步,不让行动受到束缚。清明是祭祀先祖的节日,又值春天发陈的时令,人们在扫墓祭祖的同时也可在郊外聚会冷餐,尽兴游乐,比如《白蛇传》里“游湖借伞”就发生在清明节。不过所有活动的总原则是一个“缓”字,换成今天的术语,大致相当于“有氧运动”吧。所谓精神要“端”,是说祭祖这一氛围里心思在慎重追远的同时,又不要沉溺其中,陷入悲痛、愧疚等情绪而不能自拔,在我们的文化中先祖在天之灵都是庇护性的力量,足够友善、宽容,保持对他们的敬意就可以了。而在聚会冷餐,尽兴郊游的时候,也不宜放荡形骸,过于奔放,可以融入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中,追思先人,感怀当下,从而形成一种深沉的生命意识,加深对家庭的感情,增进对健康的珍视。总之,清明养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哀而不伤,乐而不荒”,表现为一种深厚的、有节制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其成

山苗 发表于 2018-4-5 08:21

又是一年清明节!

威海杆哥 发表于 2018-4-5 08:37

学习了

小鱼儿外婆 发表于 2018-4-5 10:52



牛弟的阿哥 发表于 2018-4-5 11:22

今天是24节气中的清明节,也是拜祭先人的日子,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4-5 14:41

山苗 发表于 2018-4-5 08:21
又是一年清明节!

谢谢老朋友山苗长老第一时间关注,点评:handshake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4-5 14:41

威海杆哥 发表于 2018-4-5 08:37
学习了

谢谢老朋友杆哥关注,点评:handshake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4-5 14:42

小鱼儿外婆 发表于 2018-4-5 10:52


谢谢老朋友小鱼儿外婆关注,点评:handshake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4-5 14:42

牛弟的阿哥 发表于 2018-4-5 11:22
今天是24节气中的清明节,也是拜祭先人的日子,

谢谢老朋友牛弟的阿哥关注,点评:handshake

威海杆哥 发表于 2018-4-5 16:11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4-5 14:41
谢谢老朋友杆哥关注,点评

不客气:handshake

尘埃落定 发表于 2018-4-5 16:15

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让活着的人要懂得感恩.

鱼象鱼 发表于 2018-4-5 19:00


牛弟的阿哥 发表于 2018-4-5 21:27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4-5 14:42
谢谢老朋友牛弟的阿哥关注,点评

:handshake:handshake

无所得 发表于 2018-4-5 21:49

拜读了

岸上人 发表于 2018-4-5 22:19

      学习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今天是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