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8-3-30 16:49 编辑我们都一样,只是想得不一样 来源:海潮音编辑部
今天,小觉跟大家聊聊“命”。
春节期间,估计大家又是忙于应酬各种同学聚会。同学还是同学,但都早已不是当年的同学。那些混得不好的,永远在高唱:
我们不一样,每个人有不同的境遇…
想想也可怕,三十而立的年纪,竟也聊起了命。小觉不禁想起昨天看到的一句话:
你有诗和远方也没用,命运对你虽远必诛。
我们都一样,只是想得不一样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你沒有觉察到的事,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是的,命运就像一条河流,你做的每一个决定,或大或小,都会成为水滴,汇入其中,载着你,从过去,到现在。
并且,你以为命运是向前看,其实命运是向后看——它只不过是总结了你至今为止的人生是怎么过的。
说“命运不可改变”,其实说的是,你必须为过去的每一个决定负责——这是成人世界的基本规则,不是吗?
说“命运可以改变”,其实说的是,如果你想收获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未来,那么,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对周围的世界,你必须时刻有觉察,才可能创造不同于以往的结果。
不太明白?看完下面这个连锁反应的小故事,你就明白了:
我们都一样,只是想得不一样
晓明早上洗漱时,将自己的卡地亚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路过,怕它被水淋湿了,就顺手放在了餐桌上。孩子上桌吃饭,却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晓明非常心疼,骂了孩子一顿,还怼了妻子一通。
一气之下,晓明没吃早饭就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才发现忘了带笔记本电脑,又马上转回家。可是家中没人,晓明只好打妻子的电话要钥匙。妻子匆忙往家赶,大意撞翻了路边一个水果摊,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离开。
待晓明拿到笔记本电脑、赶到公司时,客户会议已经推迟了15分钟,事后上司把晓明K了一顿。下班前又因一个项目的责任问题,跟同事在邮件中撕逼。不仅如此,妻子因缺勤被扣了当月的部分奖金。儿子参加校队选拔赛,也因为心情不好、发挥不佳被淘汰了。
面对如此闹心的一天,晓明可能会有如下几种反应:
1
晓明A:“真TM倒霉的一天!”非常郁闷,连连抱怨祸不单行,满脑子想着下回如何教训孩子,如何把同事怼回去。
——我们称之为“不知不觉的晓明”。
这种人很常见,尤其是在那些感情、事业频频受挫的案例中:
他们总是以抱怨者的姿态出现;他们总觉得一切的烦恼,都是“倒霉”和“不公平”,自己没有什么改善的必要。所以,世界还是世界,他们还是他们,抱怨还是抱怨。
这是晓明A的命运,不断重复“错误”,于是拥有了“错误的”命运。
2
晓明B:“早知道我就不发脾气了。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自己心情也好,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唉。”
——我们称之为“后知后觉的晓明”。
这种人也很常见,他们总是在急匆匆地埋头做事,不会时时观察事情的进展,总要等到坏的结果出现后,才去懊恼。即便事后也有总结,但总结归总结,下次还会犯同样的毛病。
这是晓明B的命运,有所悟,却很被动,无法逃脱。
3
晓明C,会停下来思考:今天为什么会这样?他四处寻找答案,然后了解到,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他决定改变自己的认知,面对不如意的事情,试着去接受和不恼怒。
——我们称之为“先知先觉的晓明”。
这样的人很少,但他们会从不如意中获得提升:烦恼即菩提(智慧),不顺心的时刻,就是改变的最好契机。
晓明C的命运才真正由自己主宰,前两者不过是随波逐流罢了。
我们都一样,只是想得不一样
是否有自我觉察,会导致上述三种不同的结果,也很可能会积淀成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如果觉察如此重要,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是什么在阻碍着你?
1
佛陀在楞严会上对大众说法时,曾经举起自己的手来问阿难说:“阿难!你看我的手是正的还是倒的?”
阿难自恃多闻,被佛陀连番训斥几次之后,再也不敢逞强,只得含糊应答说:“世间一般人都认为手指向下就是倒;我也不知道究竟如何为正?如何为倒?”
佛陀说:“手臂就是手臂,哪有一定的正或倒?只是世间的人一定要执著上竖为正,下垂为倒,这是执迷不悟的看法。”
是的,外界的固有观点可能无时无刻不在束缚、影响着你的每一个行动。更高的收入,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这些欲望没有错,只是,问问自己:是需要,还是想要?
2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内心纠结时,就像“两个小人在打架”。我们的头脑中确实有两个小人:一个掌管着在进化上相对古老、控制情绪和原始冲动的脑区,另一个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当你处在紧张、愤怒、压力之中时,第二个小人很容易缴械投降,把控制权让给前者,做出让人后悔的事来。
更要命的是,神经科学家告诉我们,在没有想法助力的情况下,情绪至少需要1.5分钟才能过去。
所以下次遇到冲突时,静下来,退一步,闭上嘴,给自己10秒钟,如果你还想骂人,就再闭嘴30秒。
命运啊,其实无所谓好坏。大多数时候,并不是造化弄人,而是自作自受。
同学,我们没有不一样,只是我们想得不一样。
师父说
佛法教导我们时时观察自己微细的念头,不要被自己蒙蔽。不论外在的境界如何变化,情绪都不会受到牵动,那么,就可以断除烦恼了。
——圣严法师
----欢迎关注“觉社”微信公众号----
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