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8-3-26 15:37

0326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8-3-26 15:40 编辑



蛇之绳--来源:释寂然法师



佛教里,有很多关于蛇的故事。


这些故事来自于古印度。


古印度到处原始森林,毒蛇猖狂,当时的印度人对蛇相当恐惧。


从佛教经律中,经常看到谁的床底钻出一条毒蛇、谁的天花板上掉下一条毒蛇、谁在山洞中禅坐被毒蛇咬伤,甚至不治的记载,


蛇,在各域文化中的象征,都异常丰富而深入。


在佛教中,“蛇”,代表了人类贪嗔痴三种负面情绪和心态中的“贪”与“嗔”,而蛇盘回曲延的形象,又暗喻了佛教一个很关键的思想:轮回——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连续现象的显现,凡有情的生命,“生生于老死,轮回于无穷”,行善者随“善业”而上升,做恶者随“恶业”而下沉,“善业”消尽,“恶业”显报,反复纠结缠绕,彼此回互吞食,无有终了。


因此说,轮回,仿佛一条首尾相接吞啮不尽的大蛇——在印度的宗教中,只有能接受这种看法的人,所谓的心灵解脱之道,对他们才有重要性。


我要讲的这个故事,也是关于蛇。


很久以前······


有一家的小孩趁大人外出之际,把一条牵马的缰绳扔在了水缸里面。


大人们回来后,发现水缸里有一条“蛇”。


妈妈认为,这是一条真正的蛇,所以惊恐万分,着急除掉蛇,她尖叫到:“快杀掉这条蛇呀!”


但实际上,她看到的不仅不是蛇,甚至连蛇身上的一粒微尘都没有,她把绳子错看成蛇,恐慌至极,才产生了杀蛇的念头。


爸爸很聪明,“这不是蛇!我可以找一个长棍把这个东西弄出去······”


他知道水缸里不是一条真正的蛇,只是依稀有蛇的形象。


看上去是一条蛇,而实际上很可能只是一条绳子。


尽管如此,他仍然忌惮,所以不敢直接接触,准备利用安全的方法除掉它。


爷爷一看,清楚水缸里不是蛇,只是蛇的假象而已,并且他还知道,在没有任何东西的帮助下,直接去接触也不会受到伤害,但因为长久积聚的阴影,他刚刚一看到“蛇”时,也会心中一动,又一刹那回复平静,说:“哎,这不是蛇,只是一条绳子。”


奶奶笑了笑,她知道水缸里面只是一条绳子,虽然看起来像蛇,却不是真正的蛇,而且毫无伤害,更无丝毫恐惧,她走上前一把捞起绳子说:“你们怕啥?哪儿有蛇!这明明是咱们家牵马的缰绳!”


尽管全家人对“这条蛇”的知行各异,“蛇”的问题也终于解决,但小孩最后却说:“你们既然认为这只是蛇的形象,为什么还要拉出绳子说这不是蛇,并装出自己不害怕的样子呢?这样做好可笑,没有任何必要!绳子,是我扔进水缸耍你们玩的!”


故事就是这样了。


佛教虽信轮回,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因果轮回之中,生死相继,世世浮沉,但根本是为了勘破生命轮转,指认轮回本是梦中之梦的幻境。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见道证悟,正是因为他终能切断生死持续的这一幻相——轮回。


那佛陀是如何切断的呢?


轮回,是因为我们有情;有情,就是贪爱;贪爱,就会烦恼。


那么处理了贪爱,就断绝了轮回,就能够解脱出世间。


那么如何处理贪爱?


佛教大概提供了五种方法:


第一种,是这个故事中“妈妈的方法”,以拆解、劝阻与钳制,来「舍弃」贪爱。


我们总认为有一个“我”,“我”是轮回的主体和主题,但其实“我”却是幻而不存的,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去除了自我中心化,贪爱自然消减。


但,“我”虽没有了,“我”之外的万事万物,全都实有存在,包括所有外界的物体与精神以及那些精神的作用与物体的运动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可以无我,但却把烦恼当成实有的法,想断除也相当费力,所以妈妈如履薄冰,需要苛责戒备的也特别多,甚至阻抗的是整个世界。


第二种,是“爸爸的办法”,「转化」贪爱。


既是转化,所以无需断绝,因此不必然要断绝贪爱,只是不允许它以狂野、失控或有害的方式,随意地任其出现。


所有的物质、精神,都是假有、虚无,如幻如梦,但有作用。


只要无我,烦恼也可以转为道用,却仍然会惧怕。


因此,爸爸想用一条长棍亲自动手挑出绳子,虽然他本人还是不想直接去碰这个“蛇”样的绳子,但一个男人该有的勇气和对家人的保护与爱由此展现。


第三种,“爷爷的方法”,「了知」贪爱。


以全然的「不造作」来圆满这种「了知」,亦即不顺从于心态情绪和先见的预设。


同时,不对贪爱生起厌恶,当然也不转化它或舍弃或矫正。


只是单纯地觉察烦恼,就足以保证我们不会陷入有蛇无蛇的幻影。


任何时候当贪欲或其他情绪生起时,只要「看着」——勿造作,除此,别无一事可做。


但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误解的指导,当情绪生起时,「不要造作」单纯地意指「不要做任何事」,它并不表示如果我们正横穿马路时,就应该停下来,席地盘腿而坐,并试图「看着」情绪,那会更危险。


此处的重点,是当我们注意到情绪时,大部分的人都习惯于追随它,而非「看着」它。


在平常生活中,当感受到爱时,我们就追随贪爱;感到恨时,我们就跟从嗔恨,或者仅仅只是压抑,压抑不了又爆炸,然后我们也一同毁灭。


只要完全不要造作,看着它就好。


情绪就像蛇一样,它会自然紧缩盘卷,又会自动松开,它无法持久,我们要做的就是看着,时间让它自己无常,那一剎那,它会消失,消失后,情绪也许很快会再次出现,这不要紧,重要的是,当你开始觉知的瞬间,它们立刻就会消失。


即使只消失了一瞬间,便意味着智慧已经在片刻之间显露,此刻心中已经有光,再黑的长夜,也将过去了。


但“爷爷的观点”还是有一点点问题。


虽然他知道这只是蛇的假象,但他对蛇还是有执著,甚至很可能是他为了表示自己不是太害怕,才故意这样做的。


第四种,“奶奶的方法”。


妈妈认为蛇是真蛇,烦恼实实在在,断除它,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对治力,否则会造成伤害,妈妈很怕;


爸爸进一步了解蛇的真相,不认烦恼如蛇是实有的东西,但是,即使如幻如梦,需要借助外物才可将其去除,他仍然不能直面;


爷爷既不认为有蛇,也不认为烦恼是一个实有的东西,不承认烦恼的本性是不清净的,一切如其所是,不过还是不会直截识取。


只有奶奶,才算是高人。


她知道水缸里有蛇的幻影,看上去很真实,而实际虚假,并且不仅虚幻不实,甚至也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不但从实相上来说是假象,一切的真面也是绝对清净的——蛇不是蛇,反倒是有用的绳!


所以奶奶没有将绳子当成真正的蛇,更没有畏惧,她故意抓住绳子并把它拎出来。


最后,“孩子的方法”。


“奶奶的方法”,譬如做梦,在梦中假如不知道自己在做梦的话,遇到毒蛇猛兽,会跟白天一样惊恐万分、手足无措,但如果知道自己在做梦,则哪怕身后有猛虎脚下是悬崖,也会面无惧色。


但是,这仍然是一个执著:既然是假的现象,为什么还要故意做这些多余的事情呢?


大可不必!


此时当下,全体显现为我们所无穷面对的游戏世间,不是更直接?!——这就是“孩子的方法”。


无可否认,人生的物事,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往往是相同的景象,关键在于每个人对所见的不同认知。


对一个好佛者来说,用各种方法快速对治以及推翻颠覆贪爱烦恼,好像是一本正经的事,但有可能根本没有直击核心,只是间接的敷衍而已。


但将分别妄念,彻底超越到本无妄念,勘破戏论,法尔自然,这就已经接近了“禅”所谓的“直指人心”。因此,不需要观想、不专门念咒、不执迷打坐,也不强调任何方法,无修而修,无作而作,此种“自在游舞”的境界中连证悟不证悟都是执著,都是冗余与曲回、弯路与歧途——这样即近于“禅”了。


但,“禅”又是为何?


我说了这么多,这只是一个根本不那么有趣的故事罢了。


最后希望这个世界少一些“熊孩子”!






本文选自沙门寂然,微信公众号“和佛陀一起去私奔”(elopewithbuddha)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8-3-26 15:39

学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0326鱼象鱼说【菩提花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