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8-1-14 21:40 编辑佛教心理学(四十七)
七、关于第九识争议的评议阿摩罗识或真心,蕴含的实质性问题是如来藏,亦即众生证知真如、成佛的根本依据和可能性,对佛教信仰的确立和宗教修持来讲至关重大。大乘诸学在解决这一重大问题时大略有三种思路:1、护法系唯识今学从结构论着眼,将成佛之因摄于真如理和阿赖耶识所寄藏的有为无漏种子,立八种识,说转阿赖耶识所知依而成阿摩罗识。其说严谨精密,其实践是有为的、革新式的,具经历长劫转识成智的积极精神,但其转识成智说有落于有为造作之嫌,亦难满足急求顿证者的需求。2、安慧系唯识学及中国摄论师等也从结构论着眼,而着重区分染净之因,立能证真如理者或阿赖耶识清净分为本具第九阿摩罗识,以解决证知真如的依据问题,但其所立阿摩罗识较难通过分析众生现前心识而确立,整个学说不及护法系严密。3、真常心系(天台、华严、禅宗、密教等)从体用论、体相论着眼,说心体或心识最深层有本具真心,将此真心等同于真如,持一体八用的九识说,或不以真心为第九识。其理论立足点高,超越了结构论的局限,修证是返本式的,适合急求顿证者的需要,指导实修易收顿悟之效,但也面临酣眠、闷绝时真常心何在等诘难及由承当“本来是佛”导致放任的弊端。三种说法,在大乘经中都各有其依据。作为一种用于建立信仰和指导修持的言说,各有其价值和所适应的对象,也各有长短,大概无必要作是非之辨。三种说法的共同点,是都认为众生现行的心识为杂染,而心识深处潜藏有清净不染的因素或可能性,使众生能证得无垢识;与诸法无我的真实相应,是证得无垢识(阿摩罗识)之要道。正如印顺《摄大乘论讲记》所说,真心、妄心(唯识今学)二派“所说明的事实是一样的,不过各依其一据点说明罢了。以妄心为主体的,有漏法的产生,很容易说明,而清净寄于其中,从虚妄而转成清净(转依),就比较困难了。以真心为主体的,无漏法的生起,很容易明白,而杂染覆净而不染,及依真起妄,又似乎困难了些”。又,引起诸家争议的一大原因,实际上是对阿赖耶识的内容界定不同,处理成佛之因的方法有异:摄论师、慈恩宗皆以阿赖耶识为杂染,摄论师从果立因,以成佛之因为本具第九识,慈恩宗则从因望果,以阿赖耶识中寄附的无漏种子为成佛之因,以佛果地转依了的阿赖耶识为阿摩罗识;地论师南道派即因即果,以阿赖耶识为真心,不立第九识;地论师北道派以阿赖耶识为染净和合,故可立第九识,也可将第九识包摄于阿赖耶识中。天台宗对第九识有独特的处理,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五以一人有三心为喻,评论地论师与摄论师关于第九识有无的争议说:若阿梨耶中有生死种子,熏习增长即成众生杂染的分别识;若阿梨耶中有智慧种子,熏习增长,即转依成道后真如,名为净识(阿摩罗识)。这是唯识学的说法。又用天台宗的“六即佛”义结合唯识学解释庵摩罗识,谓“庵摩罗识名无分别智光”,若阿梨耶识有此智慧种子,即是“理即”无分别智光,经过修行逐步开发,即六根清净“相似即”无分别智光、“分真即”无分别智光、“究竟即”无分别智光。以本具的第九识为阿赖耶识中的无分别智种子,又以其完全开发为佛果净心,调和了关于第九识的争议。笔者以为:如果建立第九识,那么其功能主要是恒与真如相应或证知真如,其证知真如的智慧,应即是《华严经》所谓“自然智”,因明学所谓真现量。但此自然智非意识,而是无意识,这样就可以解答为什么在熟睡等无心位没有真心、自然智的疑问。密教说成佛时第九识转为法界体性智,此法界体性智,才是意识现量在任何时候都自明自了的。第九识还是阿赖耶识乃至一切法终极的所依,所谓法界体性者。如果不立第九识,那么只有将这种功能摄于阿赖耶识中,或为其清净分,或为其体性。诸家建立真心、阿摩罗识,都以确信佛已证得真心、阿摩罗识之果境为出发点,亦以此为真心、阿摩罗识实有的基本证据。至于此识是修得还是本有,实际上是从不同哲学角度,对同一佛果境界或证知真如的经验所作的不同解释。参禅开悟、修密法见道者,多认为真心本有,因为只有本来具有者才是真常不灭的。禅宗人说开悟如“云开日出相似”,日光本来常有,只是被云雾遮蔽而不显,云雾消散,本有日光自然显现。亲证真如或见性者,会感到意识底层有一真心亲证真如,其时意识可以起念,故知真心不是意识,乃本来具有的。唯识学则从众生现实的杂染心出发,说经过修行,令心与真如相应,转识成智,转妄心为真心,才放射出智慧光明,意谓真心乃修得,犹如金矿,须经冶炼才得黄金。说本具阿摩罗识由除灭妄想而显(由修而显),与说阿摩罗识、真心是心与真如完全相应或“转依”时所得(由修而得),实质上并无太大区别。作为一种理论解释,由修而得说比较合理,因为现实是:诸佛及任何人的真心、阿摩罗识,都是经修行而证得。真心本有、由修而显说,从体用论角度立论,只是一种哲学思辩的理,即便顿悟见道,一般也只是见到涅槃妙心,获得亲证真如体性的“一切智”或“法界体性智”,至多堪入涅槃,并不具备佛的多种功德智慧,禅宗人谓“涅槃天易晓,差别智难明”,须经长期修行,才可实际成佛。但作为一种参悟见性的工具,说佛果智慧本来具足,自有其特殊的功用,若不如此认识,心中始终保持与佛的遥远距离,则成为证悟的障碍。如果要从哲理上论证真心、阿摩罗识必有或必能证得,则如《入楞伽经》卷九所言:若无清净法,亦无有于染;以有清净心,而见有染法。从“凡有对法,皆不相离”(《瑜伽师地论》)——一切互为矛盾关系者皆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之缘起法则看,既有现前杂染、生灭之妄心,则必应有清净、真常之真心、阿摩罗识,而且这真心、阿摩罗识,有佛及许多圣弟子的修证经验为据,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如法修行去实验验证。故第九识、真常心,以信仰佛果境界为出发点,而终归须以各自修行的实践(可以看作超心理学的实验)去验证,不是哲学思辩和佛学研究所能解决的问题。
若无清净法,亦无有于染;以有清净心,而见有染法。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