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12-30 17:32 编辑佛教心理学(三十八)
3、从记忆功能知应有阿赖耶识。《楞严经》卷十云: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复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此念念受熏、难以自见的识阴,当指第八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一也说因有阿赖耶识故,得有忆识、诵习(学习)及记恩怀怨等事,以阿赖耶识的摄藏作用为记忆的根本。4、从轮回现象知应有阿赖耶识。佛教及印度教、道教等皆说众生生死轮回,受因果报应,众生禀受的物质身体,显然不能从今生带到来生;前七识皆念念生灭,更不能持续到来世。轮回及承受前生后世业报的主体,只能是阿赖耶识。《八识规矩颂》称此识“去后来先作主公”,是投生时最先来、临死时最后去的主人公。轮回虽然尚非科学所能确证,然有人具有宿命通、记忆前世等现象,心灵学已调查到许多例,濒死体验及死而复生者体验到死后心灵续存的案例更为多见,透露出轮回秘机的不少信息。只要认真研究此类现象,大概都会认同阿赖耶识可以对它们作出最佳的解释。大乘佛教中,只有应成中观派后学只立六识而不立第八识,此系代表人物月称在其《入中论》中说:“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从缘起绝无自性的角度否定实有阿赖耶识,判阿赖耶是佛为不了绝无自性者而施设的“不了义说”。从中观学的立场看,阿赖耶识虽然也是绝无自性(这一点也是唯识学所能承认的),但从世俗谛说,也没有必要去否定它,建立一个阿赖耶识解释业报、轮回、我与无我等问题,无疑比不建立更好,也更符合现代心理学、脑科学等的发现。其他宗教的修行者,也曾多少窥见阿赖耶识,如印度教瑜伽行者所讲的内心最深处的“妙乐我”,及五层心灵的第三层能储藏觉知信息、作记忆储藏所的“记忆性无意识心灵”、第五层心灵最内核的“真理性无意识心灵”,伊斯兰教苏菲派五层心灵的第五层秘密(sirr),大概都接近阿赖耶识的某些部分。魏晋南北朝道教所说人身中能左右人心理活动的“三魂”和维持人生理活动的“七魄”,更可以看作是阿赖耶识的部分功能。《楞严经》卷九说识无边处定“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意谓此定以一点灵明意识缘广大无边的阿赖耶识为特征,末那识被抑制到只剩一半。更高的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染污末那的执著作用当更小。一类经论中说阿赖耶识非外道及声闻、缘觉境界,应是指阿赖耶识的体性及究竟了知阿赖耶识而言。阿赖耶识常被现代研究者用精神分析学的概念,称为“无意识”或“潜意识”。与佛教由修行得法眼直观阿赖耶识不同,近现代心理学通过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而窥探无意识的海下冰山。精神分析学主要从解析精神病、心理障碍、梦、“体语”、“脚语”、下意识的动作、表情和生理变化(如撒谎时的脸红、出汗等)、口误、笔误、无缘无故的心血来潮等窥探无意识,服饰、习惯、爱好、坐电梯的位置和姿势、握手的方式、常用物品、无缘无故浮现的念头及哼出的歌曲等,都可以成为窥探人无意识秘密的窗口。算命先生也常根据人无意识的姿势、动作来揣摩人的心思。弗洛伊德分心理过程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大层次,前意识(preconscious),指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会浮现于意识表层的被压抑的心理冲动,又称“描述性无意识”。潜意识(subconscious)则指暂时不自觉察但容易进入意识的信息,包括所记忆的内容。无意识(nonconscious)指个人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被压抑部分的储积,心理学界一般称之为潜意识(unconscious),而以无意识指意识对自身的生理活动和外在环境无所感知的情形。荣格分无意识为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基本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是一个心理经验、被压抑冲动及“情结”的储藏所,集体无意识则储藏着人类祖先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原始意象和“原型”——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理解模式,为个人的思维、情感、知觉、行为提供了一套先天的模式,颇近佛学所谓种子,显然受了佛学阿赖耶识的启发。前意识、潜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皆可看作阿赖耶识内容的一部分。
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