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17-11-23 15:36

1123鱼象鱼说【新闻背景】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11-23 18:42 编辑



他们做了啥,习近平给他们回信了
  
【学习进行时】11月21日,习近平给被称为“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人们回了一封信。他们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故事?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带您探寻究竟。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2010/2017/1122/19/38/20171122073850178.jpg  第一支乌兰牧骑队驾着马车,前往牧区演出。(照片由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提供)  总书记的嘱托: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近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  21日,习近平给他们回信了!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从来信中,我很高兴地看到了乌兰牧骑的成长与进步,感受到了你们对事业的那份热爱,对党和人民的那份深情。  习近平指出,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习近平表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2010/2017/1122/19/39/20171122073908455.jpg  如今的乌兰牧骑,深入牧区,为牧民演出。(照片由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提供)  乌兰牧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  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具有“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职能,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1957年,苏尼特右旗建立了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  解放前,苏尼特右旗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可以说是空白的,全旗有极少数的民间艺人为王府服务,普通老百姓没有欣赏歌舞的权利。1949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尼特右旗民间文艺活动开始活跃。同年10月,苏尼特右旗人民政府在温都尔庙成立文化室,组建农牧民业余文艺宣传队。工作重点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为农牧业生产服务,为普及文化教育服务。由于文化室业余文化宣传队的组织和演出方式不适应牧区地广人稀的特点,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党组决定改造旗县文化室,组织小型、流动、多功能的文艺工作队伍。1957年6月17日,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宣告成立。  “过去牧区的路都是勒勒车走出来。”年逾八十的伊兰是乌兰牧骑第一批队员,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她记忆犹新。最初,这支乌兰牧骑只有9名演员,带着马头琴、四胡、三弦等几件简单乐器,他们深入牧区巡回演出,哪怕只有一个农牧民,也会照演不误,受到广大牧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目前,内蒙古草原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  习近平的回信全文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  你们好!从来信中,我很高兴地看到了乌兰牧骑的成长与进步,感受到了你们对事业的那份热爱,对党和人民的那份深情。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习近平2017年11月21日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7-11-23 18:41

为乌兰牧骑精神点赞!:victory:

小鱼儿外婆 发表于 2017-11-23 21:06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123鱼象鱼说【新闻背景】